扁穗雀麥

扁穗雀麥

扁穗雀麥(學名:Bromus catharticus Vahl.)是禾本科、雀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稈直立,高可達100厘米,葉鞘閉合,被柔毛;葉片散生柔毛。圓錐花序開展,粗糙,小穗兩側極壓扁,含小花,第一穎具7脈,第二穎稍長,具7-11脈;外稃沿脈粗糙,無毛;內稃窄小,兩脊生纖毛;穎果與內稃貼生,花果期春季5月和秋季9月。

原產美洲,各國廣泛引種。中國華東、江蘇、台灣及內蒙古等地有引種栽培。生於山坡陰蔽溝邊,

常作短期牧草種植,牧草產量較高,質地較粗。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60-100厘米,徑約5毫米。
葉鞘閉合,被柔毛;葉舌長約2毫米,具缺刻;葉片長30-40厘米,寬4-6毫米,散生柔毛。
圓錐花序開展,長約20厘米;分枝長約10厘米,粗糙,具1-3枚之大型小穗;小穗兩側極壓扁,含6-11小花,長15-30毫米,寬8-10毫米;小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粗糙;穎窄披針形,第一穎長10-12毫米,具7脈,第二穎稍長,具7-11脈;外稃長15-20毫米,具11脈,沿脈粗糙,頂端具芒尖,基盤鈍圓,無毛;內稃窄小,長約為外稃的1/2,兩脊生纖毛;雄蕊3,花葯長0.3-0.6毫米。
穎果與內稃貼生,長7-8毫米,胚比1/7,頂端具毛茸。花果期春季5月和秋季9月。
染色體2n=28(KishoreH.1951),42(Stebbins1947a),58(Stahlin1929)。

產地生境

扁穗雀麥原產美洲,各國廣泛引種。中國華東、江蘇、台灣及內蒙古等地有引種栽培。
扁穗雀麥在中國北方不能越冬,表現為一年生;在中國雲南、貴州、廣西、四川表現為短期多年生。在雲南適宜海拔1700-2200米的北亞熱帶和暖溫帶肥沃潮濕土壤上種植。
扁穗雀麥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炎熱、積水和寒冷。最適生長溫度10℃-25℃,氣溫超過35℃即生長不良。稍耐旱,能在鹽鹼土上生長。耐蔭,適於林、果樹下用於建植林間草地。

栽培技術

扁穗雀麥可與白三葉、肯亞白三葉和紅三葉等混播。由於結實性好,儘管為短期多年生,但一經種植,一般都能通過種子自然繁殖更新,在草地中長期存在。再生力強,適宜環境條件下,刈割或放牧利用後再生相當迅速,年可刈割3-4次。
扁穗雀麥扁穗雀麥
由於扁穗雀麥在冬春陰涼環境條件下仍保持綠色,可在秋季播種,播於冬春潮濕的土壤上,作為解決冬春青綠飼料的優良牧草利用。扁穗雀麥草地較易建植。用種子繁殖,條播或撒播均可;條播時,行距為15-30厘米,播種深度3-4厘米,播後宜鎮壓,有利於出苗。單播用種量為25-30千克/公頃。混播時,可與白三葉混播,種子按3:1的比例混合,混合種子的用種量為24千克/公頃(其中:扁穗雀麥18千克/公頃,白三葉6千克/公頃)。可用於果樹下或幼林下種植,刈割利用,亦可放牧利用或刈割乾草。

主要價值

扁穗雀麥在中國雲南冬春潮濕陰涼環境條件下,仍保持綠色,故可作為解決冬春飼料的優良牧草利用。適口性較好,各種牲畜均喜食。
扁穗雀麥扁穗雀麥
扁穗雀麥具有較強的再生性和分櫱能力,產草量高,逸生條件下扁穗雀麥刈割一次的平均乾物質產量達2.41噸/公頃,耕地上的平均乾物質產量達3.86噸/公頃。因此,扁穗雀麥是冬春優良的禾本科牧草。扁穗雀麥在中溫帶夏季的乾物質產量可達6.53噸/公頃,乾物質中粗蛋白含量為9.8%、粗脂肪為3.2%、粗纖維24.6%、灰分8.1%、無氮浸出物44.5%。種子成熟後,莖葉仍保持綠色,仍具有較高營養價值。
扁穗雀麥在抽穗期含有豐富的家畜必需的胺基酸,分別占乾物質(%)的比例為纈氨酸0.83%、蘇氨酸0.62%、蛋氨酸0.06%、異亮氨酸0.62%、亮氨酸1.07%、苯丙氨酸0.73%、賴氨酸0.74%、精氨酸0.66%、組氨酸0.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