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變
歷史上,扁擔湖是長江支流,後上、下游多次淤積,成為內湖。湖泊經過多次圍堤挽垸,分成扁擔湖、陸遜湖和馬尾套湖。扁擔湖因江洲淤塞,積水成湖,原湖泊面積5平方千米。
1954年冬,開挖公安縣總排渠,扁擔湖中的田家湖和六興塘切割。
1971~1976年,開挖東乾渠、八號渠、藕扁渠等6條渠道,扁擔湖切割為南湖和北湖。
位置境域
扁擔湖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虎渡河以東、公安縣總排渠與藕池鎮安全區之間。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4'24”,北緯29°46'24”。北與藕池鎮積玉村相連,南與黃山頭鎮北宮村交界,東與藕池鎮高洪村、合興村連線,西靠荊江分洪區總排渠。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湖長3.8千米,平均寬0.62千米,湖泊水面面積1.04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20世紀70年代以前,扁擔湖湖水澄清如鏡,清澈見底,水體透明度在1米左右,屬Ⅱ類水質。20世紀70年代起,因投肥養殖,及湖周邊生活污水流入扁擔湖,湖水嚴重污染。
扁擔湖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流域共有農田666.7公頃,農業種植所施用的農藥、化肥通過地表徑流匯入扁擔湖。農村地區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隨地表徑流進入湖體。2003年,扁擔湖733.3公頃水域養殖珍珠,大量投肥養殖,致使湖泊水質日趨惡化。2007年,珍珠養殖被取締。2010年,沿湖流域各村莊開始建沼氣灶、垃圾池、垃圾處理場,湖區環境面貌得到改善。2012年7月,公安縣環境監測站監測扁擔湖水質為IV類。
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扁擔湖平均水深1.5米,相應容積156萬立方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扁擔湖區在兩湖斷拗之華容隆起中形成,屬長江沖洪積平原二級階地地貌單元。地表為第四系鬆散、鬆軟土體覆蓋,上部為中等壓縮性黏性土,中部以中低壓縮性黏性土為主,下部為砂、礫卵石層的類型亞區。湖區東、西兩面緊靠東乾渠左堤和總排渠左堤,南、北兩面是平原湖區,以水田為主,兼有少量旱地。
氣候特點
扁擔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秋多汛。年平均氣溫17.0℃,極端最高氣溫38.3℃,極端最低氣溫-14.7℃,年平均無霜期28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93毫米,最小年降水量712.1毫米(1971年),最大年降水量1588.6毫米(1983年)。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3。據2012年“一湖一勘”資料,扁擔湖歷史最高水位33.92米,最低水位32.5米,最大水深2.5米,最小水深0.5米。
自然災害
扁擔湖區自然災害主要有洪災、澇災、早災和冰災。
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斗湖堤江堤潰口,扁擔湖被淹。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7日,荊江乾堤朱家灣潰口,扁擔湖再次被淹。1954年7月22日2時,荊江分洪區首次開閘分洪,扁擔湖被淹。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扁擔湖區大水。民國十年(1921年),扁擔湖區普降暴雨,成為澤國。1973年6至7月,扁擔湖區降水100多毫米,澇災嚴重。2003年7月8日凌晨至11日凌晨,扁擔湖區三天降水量300毫米以上,嚴重澇災。
清同治四年(1865年),扁擔湖從上年冬到本年夏未降水,湖水曬乾,湖汊龜裂。2011年6月,扁擔湖春夏之交近兩個月未下雨,湖水乾到湖心,人畜飲水困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冬,扁擔湖區從農曆冬月十八日降雪直到年底,冰凍時間持續一個多月,湖面結冰厚60餘厘米。1954年冬,扁擔湖區連降凍雨,致使湖面結冰厚30多厘米,直到次年正月才融化。
資源狀況
扁擔湖區植物主要有果木、花卉和竹類。其中果木有楊、柳、榆、桑、拓、栗、松、柏、梓、構、椿、楓、槐、榔、檀、樟、銀杏、枇杷、梨、柑橘、柚、石榴等。竹類有南竹、桂竹、荊竹、水竹、窩竹、實竹等;花卉有廣玉蘭、白蘭、蠟梅、金桂、芙蓉、牡丹、君子蘭、映山紅、菊花、玫瑰、月季等。動物主要有獸類、禽類和魚類。其中獸類有狗獾、豬獾、草兔、黃鼠、刺蝟、田鼠等,禽類有雁、鶴、雕、鴉、鶯、雀、喜鵲、八哥、斑鳩、杜鵑、野雞、野鴨、白骨頂雞、燕子、布穀鳥、啄木鳥等。魚類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鱖魚、黃鱔、黃顙魚、泥鰍、金鰍、大頭魚、沙塘鱧、毛蝦皮、赤眼鱒、鯿魚等。
歷史文化
風俗習慣
扁擔湖湖區凡紅白喜事,必有扣肉、酥肉招待。家中常備“五榨”。即榨肉、榨魚、榨藕、榨冬瓜、榨胡椒。製作方法是將大米磨成粗態粉狀,與被“榨”的物品拌和,放上食鹽香料等裝入陶製罈子密閉數日,自然發酵,再加工食用。出嫁者第一次回娘家,稱為“回門”。回門必須男女雙方同去,故又叫“雙人返”。時間一般是結婚後的第一天。新郎必須帶上禮品,通常是禮餅和糖果。由於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岳父、岳母要把女婿介紹給全族人,寒暄致意,隨後酒筵款待。新郎到岳父家後,要分別贈送岳祖父母、岳父母、舅子、姨妹和侄輩等人紅包,錢數多少隨每人身份而定。回門後,新郎、新娘必須當天回婆家。
扁擔湖區流傳一句俗語:“垸子的人收了谷,不是熬酒就做屋。”湖區原有熬酒做糖的習慣,後由於釀酒業發展,私人熬酒淘汰,但做糖卻傳了下來。糖有黃豆糖、芝麻糖、米泡糖等,先以麥芽熬成糖,然後加黃豆、芝麻、米泡混合加工而成。
傳說故事
明代大臣楊溥幼年家貧,地方官抓其父親服役,其父年老體弱,楊再三請求地方官減免。該官見其年幼,於是挑逗說:“放你父親可以,你得先對出我的課子(對子)。”楊表示同意。官吏搖頭晃腦,出對如下:“四口同圓(“圓”字簡體為“圖”),內口皆歸外口管。”用此字形說明在他的統治範圍內必須服從他管轄。楊溥即答:“五人共愈(“愈”字簡體為“傘”字),小人全仗大人遮。”楊用此字,形象地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又婉轉表明自己的請求。眾人皆驚,官員也就免除了楊父的勞役。
湖區人物
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祖籍公安縣呂蒙城(今黃金口),後遷徙石首縣藕池(今公安縣藕池鎮)。明建文(1399~1402年)年間進士,授編修。明永樂(1403~1424年)時侍皇太子,官至洗馬。後因太子遣使迎帝太遲,下獄10年,至仁宗即位被釋放,任翰林學士。宣宗時任禮部尚書,英宗初年進武英殿大學士(內閣長官,實握宰相權),宣宗、英宗兩朝與楊士奇、楊榮為內閣重臣,共輔朝政,並稱“三楊”。
孟昭亮(1916~1980年)石首縣天府廟(今公安縣藕池鎮宮建村)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二軍團政治保衛局偵察員、特派員,晉綏軍區政治保衛部長、組織部長,晉綏軍區獨立三旅政委,第一野戰軍八師政委,政務院人事局副局長,公安部八局副局長、十一局局長,青海省副省長,公安部顧問等。
民歌民謠
明代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在京居官兩朝不帶家屬,遣子還里,傳為佳話。楊溥遣子還里還寫過一首《示兒》詩:
拂拂西風吹繡鞍,送兒歸去自心寬。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有書可借觀。
朝夕旨甘勤養母,夏秋租稅早輸官。歸家若問居官事,做到雙台徹底寒。
社會生活
經濟
1949年前,扁擔湖漁民以船為家,常年作業在江河、湖泊,自行捕撈,自負租稅。清末至民初,扁擔湖一帶專業漁民常用漁具約有30餘種,農戶小漁具近10種。
交通
扁擔湖區交通主要是公路,輔之以總排渠水運。公路總里程8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千米、省道69千米、村道5千米。江南高速公路從藕池鎮積玉村至康家崗跨越湖區。南面藕池至黃山頭省道全長24千米,1970年始建,1973年建成土路面,1975年建成碎石路面,2000年改建成水泥路面。北面藕池至斗湖堤省道,全長45千米,1968年始建,先為石渣路,後升級為渣油路、水泥路、高等級混合路。總排渠至公(公安)石(石首)公路的村級公路全長5千米,橫穿扁擔湖區,先為土路,1975年建成石渣路,2010年建成水泥路。
管理
1965年,成立南閘區倪家公社扁擔湖多種場,多種場管轄扁擔湖,採取交提留、記工分的方式進行漁業養殖。1973年,成立南閘區倪家公社扁擔湖漁場,管理方式沒變。1975年,成立南閘區扁擔湖漁場。按照“五場一條龍”模式,建成冬粉廠、養豬場、孵化魚苗廠、林場和正規漁場,管理方式不變。1987年,承包給個人經營,按契約所約定的內容進行管理。此後,一直由公安縣水產局漁政站虎東中隊和黃山頭水產站負責漁政事務,藕池鎮水利管理所負責水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