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清泉鎮湖泊)

月湖(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清泉鎮湖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湖,位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清泉鎮,由腳盆底湖、窯湖、高湖組成,月山在縣城西北12千米,月湖因月山而得名。

月湖是浠水河改道遺留的窪地積水湖。月湖湖區南臨浠水河,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於30米至60米之間。月湖主水面位於浠水河右岸支流腳盆底流域和桂坳河流域之間的窯湖村,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4'27",北緯30°27'50"。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資料,湖泊水面面積1.29平方千米,常年蓄水位28.0米,水深2.52米,容積325萬立方米。月湖作為城市內湖,其使用功能主要是適用於一般景觀要求用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湖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清泉鎮
  • 面積:1.29 km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徵,湖區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過節習俗,出行習俗,文化禁忌,人情禮儀,傳說故事,歷史人物,

形成演變

月湖是浠水河改道遺留的窪地積水湖。

位置境域

月湖位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清泉鎮,主水面位於浠水河右岸支流腳盆底流域和桂坳河流域之間的窯湖村,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4'27",北緯30°27'50"。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資料,月湖湖泊水面面積1.29平方千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月湖湖區南臨浠水河,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於30米至60米之間。

氣候特徵

月湖湖區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境內太陽輻射的季節差別較大,年平均氣溫17.5℃,年無霜期為27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89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394毫米。

水文特徵

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資料,月湖常年蓄水位28.0米,水深2.52米,容積325萬立方米。月湖作為城市內湖,其使用功能主要是適用於一般景觀要求用水。

湖區景觀

自然景觀

  • 綜述
相傳,遠古時期月山湖區一片汪洋。秦始皇令天下百姓移山填海,百姓勞苦不堪,祈求上蒼,王母娘娘令嫦娥仙子降月中仙山於此填海,故名月山。月山有大小山峰13座,統稱月山峰。月山群峰各具特色,故跡遺存甚多,各有美麗傳說。
  • 登天峰
登天峰是月山群峰中的最高峰,相傳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登天之處。登峰遠眺,可鳥瞰浠水全城。清鹹豐七年(1857年)七月,清軍胡林冀部在此與太平軍激戰而獲全勝,月山因此曾更名得勝山,山寨寨牆遺蹟尚存。
  • 仙女峰
仙女峰是月山最俊俏的山峰之一。峰上有仙女池一座,池水清澈見底,水質較佳,相傳是嫦娥及眾仙女沐浴之處。後有人來此沐浴,日久,肌膚如凝脂,貌若桃花。
  • 玉兔峰
傳說玉兔峰為玉兔覓食之地。峰上有千年棗樹一株,高5~6米,樹幹傾向塘中,懸而不墜。
  • 翠竹峰
翠竹峰上有翠竹林。北宋名醫龐安時住在山腳下不遠處。當年,他經常在此山採集中草藥。峰上有一方巨石,石面光滑,中心處似有研磨痕跡。傳說神醫曾在此石上搗藥,救黎民百姓。石旁復有一石,稍小,長而且圓,酷似蟾蜍,相傳為搗藥之錘。
  • 拔爐峰
拔爐峰也叫拔爐山。峰頂有一座彌陀寺。峰上樹木叢生,珍禽異魯出沒其中。相傳,真武祖師於此峰修煉42年,得悟玄機,乃拔此峰香爐,去武當山修煉,功成果滿,被玉帝封為玄武大帝。拔爐峰因真武祖師拔爐而得名。
  • 龍井峰
大彌陀寺與龍宮的後面,有兩口飲水井,如一對龍眼,清澈明亮。當地傳說,井底是龍宮,有龍出入。奇巧的是,山林間不時有殘枝野草纏附樹幹,呈現洪水漫漶的跡象。

人文景觀

  • 盡街橋
盡街橋位於清泉鎮十月村黃家灣。橋體由紅麻砂石條砌築而成。三孔石拱,中間孔洞大於兩側,橋面兩側置有欄桿。石橋通長17米、通寬6.5米。石橋保存基本完好,具有明代橋樑建造風格。
  • 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拔爐山頂,坐北朝南。原寺毀棄,現寺重修於1992年。全寺建築面積600平方米。一進三重,中有天井,井為放生池,池中有龜。兩側有迴廊,廊外是廂房。寺左為念佛堂,內懸中國當代高僧昌明法師墨寶。內短聯為:“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外長聯為:“黎泥最苦,教弟子諸惡莫做;清泰極樂,勸大家眾善奉行。”中為一斗大“佛"字,橫匾為“彌陀寺”。
  • 龍宮
龍宮位於拔爐山腰,坐西朝東。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前後兩棟房,中為四合院。前側為道教道場,供奉真武祖師;中院左牆面鑲嵌石刻中國歷史24孝圖,圖文並茂;右側,門向院開且帶走廊的廂房;院前有立柱盤龍的走廊,後室為龍宮,乃一倒“丁”字形建築。前一“橫”殿有供台及蝦兵蟹將,龍女夜叉等塑像,後一“豎”室內塑一條狀如騰雲的彩龍,莊重威嚴,神形兼備。龍頭伸向門口處有一幅浮雕楹聯,曰“一口清泉滋潤人間萬物;雙眸閃電觸殲世上群魔"。

歷史文化

過節習俗

  •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這天凌晨,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啟大門,俗稱“出天方”—守歲者手持纏著長鞭的竹竿,隨爆竹噼啪之聲走出大門,在鳴放鞭炮時,大都夾放幾個大春雷或煙花。鞭炮放完後,出方人面向吉方作三個揖。回到屋裡,主婦給出方人送上米泡、紅糖水、棗子湯,取萬事吉祥、泡泡起、火紅如棗之意。
  • 立春
春季的開始為立春。多在農曆正月初。這天,長輩將幼兒牽至供桌旁,用煎好的蔥姜水,用蔥揉幼兒太陽穴等處,邊擦邊念:“蔥擦胸,開聰明孔;蔥擦頭,讀書進學占整頭;蔥擦手,無災無疾命長久。”
  •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這天,早餐,居民吃芝麻糖餡或肉餡糯米湯圓,象徵團圓、吉利。吃罷早餐,人們三五成群,結隊出遊。城鄉各地,鑼鼓喧天,爆竹之聲不絕於耳,龍燈、獅子、採蓮船、蚌殼精等民間藝術社團走村串巷,巡迴表演。傍晚,各家各戶給祖宗送燈火於墳前,焚香鳴爆;點明燈於室內,驅逐蟲蟻。入夜,各家各戶燈火通明,焰火沖天,大村小寨,五光十色,如夢如幻。
  • 穀雨節
少婦少女穿著節日盛裝,到茶園採摘新茶。相傳,午時採摘的穀雨茶能消食化氣,治療很多疾病。
  •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湖區有大、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大端陽節有農曆十五日、十六日、十八日等。端午節之後,二十日為龍曬衣之時,早晨不準小孩赤膊外出,否則有可能生龍鬚瘡。從此,進入伏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鄉民多用臉盆盛涼水曬於院內。傳說用此水沐浴,身上不長痱子。
  •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古為夏祭之日。中午,家家在堂屋桌上擺上酒菜飯,焚香祭奠列祖列宗。將備好的“紙錢包袱"(分別寫上列宗列祖的名字)焚化。晚上在荒郊焚化紙錢,潑灑水飯。善男信女,買烏龜、黃鱔放生,祈求自己或親人福壽雙全。
  •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農家有看中秋月色預測來年氣象的習俗。農諺云:“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亮月雲里拱,來年蝦魚要絕種”。
  •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是秋祭之日。
  • 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俗稱小年。月湖湖區居民開始備大年年貨:磨豆腐,打糍粑,撈魚殺豬(二十八後禁殺生)。晚餐時,擺上豐盛酒菜,燒香化紙,接祖人回家過年。
  • 除夕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親人團聚,吃團年飯,俗稱“還福”。年夜飯特別豐盛,剩下很多菜餚,寓意“年年有餘”。舊時有“守歲”的習俗,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家人圍坐在“火堂"旁,候到天亮“出天方”。20世紀80年代後,家家戶戶聚集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節目。零點鐘聲一響,燃放煙花爆竹迎接新春。

出行習俗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出門多,受罪多",“父母在,不遠遊”。月湖湖區居民戀鄉戀土,不輕易出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高齡老人作客多不留宿。“遠重衣冠近重人”,出行須衣冠齊整。行走、送客時,老人、婦女、客人在前。婉謝主人送行,不能叫“你回去”,只能叫“你轉去”。從外地回家,不能叫“回老家”,稱“回老屋"、“回家鄉”。

文化禁忌

  • 飲食禁忌
講究吃相,忌敲飯碗、筷子架在飯碗上、對飯菜吹氣用飯碗直接掏飯、吃飯發出較大響聲。
  • 居家禁忌
忌女人從帽子、扁擔、沖擔、牛繩上跨過。春節忌穿白色衣物。女衣、內褲不曬高處、明處,不放在桌上。
  • 人際交往禁忌
重視輩分、年齡,“以長為尊”,尊重年長輩尊者,不亂開玩笑,否則為“沒大沒小”、“不知輕重”。注重衣著,莊重大方,說話文雅得體、不提他人忌諱、感傷的事,不手指著對方說話,最忌拍擊桌子,忌擋在人家門口。有“親戚不走就是丟、家門不走就是疏”之說。春節、端午、中秋節等四時八節,接長輩走動或給長輩送節禮,出嫁女兒禮品多有一塊豬肉,謂“女兒肉”。探病在上午,下午、晚上謂兆頭不好。家有來客,主人宜和顏悅色,不冷麵無言,不翻客人禮物,不得家人爭吵,不打小孩,不摔東西。客未人席主不得食,客未辭主不退席。客人非請不進主人內室,不翻主人物品,不坐主人座位。

人情禮儀

  • 家庭關係
月湖湖區居民家庭觀念極強。提倡“嚴父慈母”、“子孝孫賢”、“男女平等”、“子振家聲”,合家和睦。不敬父母、亂倫犯上、不守婦道、拋家不顧、養子不教受鄙視。“寧遭大人的手,莫遭大人的口”,忌長輩刻毒咒罵孩子,打小孩“不過百步"。
  • 親友關係
“天上雷公,地下母舅”,親戚以舅父最尊,舅父可訓斥、打罵外甥。“老菩薩卷上去,新菩薩掛下來”,兒女訂婚後,雙方父母互稱親家,親近勝於老親。“除了栗炭沒好火,除了郎舅沒好親”,郎舅關係極近;同胞姐妹的丈夫之間,俗稱“連襟”、“姨丈伙的”,多友善。姑表親同姨表親關係一般維持兩代三代。
  • 鄰里關係
湖區村落,一灣一姓較普遍,“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一家失火,四鄰相救”。鄰里之間,多常來常往,聊天娛樂,結伴務工,合夥經商,排憂解難,幫工換工。酒席常請鄰里作陪,瓜菜水果出產或外出帶禮,常贈鄰家。近年精壯勞力多外出務工。老人孩子留守,鄰里交往減少。

傳說故事

  • 拔爐山傳說
出浠水北門,有一座山峰叫雙鳳山。在中國道教傳說中,它是一座名山。相傳,很久以前,山頂上有一座道觀,叫雙鳳道觀,道觀內有很多道士修道。一天,一位道徒找到住持,恭敬地說:“師父,過幾天,我要走了。”師父說:“你還有什麼要求嗎?”“有!我想將這座煉丹爐帶走,做一個紀念。”師父望了望身旁重四五百斤的煉丹爐,點頭同意了。之後幾天,道徒像以往一樣修道,師父也漸漸忘記這件事了。一天早上,那位道徒起得很早,將道觀打掃了一遍,馱著包袱,與師兄師弟告別,最後跪倒師父面前,對師父說:“師父。徒兒不孝,今天要離開您了。”“嗯,你到哪兒?”“先上木蘭,後到武當。”“你現在就走?”“我想把煉丹爐帶走。”師父望了望高大的煉丹爐,以為他是說說而已,輕輕地說:“嗯。”算是答應了。在旁的師兄、師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心想:這么大的香爐,兩個人抬都抬不動,一個人怎么帶得走啊?道徒聽到師父同意了,就放下包袱,拿出雨傘,用傘柄拔起煉丹爐,輕輕地拗在肩上。眾師兄弟一見,大吃一驚:原來這位朝夕相處的道徒是一位得道高人。於是,眾師兄弟一齊跪在他的面前,要求他不要走了,就在這兒教師兄弟修道。道徒望了望眾人說:“我已經許了宏願,今天到木蘭山去,再到武當山,在山上建道觀修道。”說罷,又起身對師父磕了三個響頭,用傘柄拗起香爐,起身下山了。師兄、師弟跟在道徒身後送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到麻橋後,道徒辭別眾人向前走去。上麻橋時,雙鳳山道觀影子漸漸看不見了。他回望雙鳳山,一不小心把橋上一根石條踩斷了。這時在旁邊田畈犁田的一位老農看到了,就說“哎呀,你把橋踩斷了,怎么辦?”“不怕不怕,我補起來。”說罷,他用腳輕輕一抹斷裂的石條,石條補好了。仔細一看,石條上還有一條細細的裂痕。人們將這座橋稱為斷石橋。斷石橋至今還在港上,這條港叫斷石港。道徒走到巴河麻母山上,再次回望雙鳳山,不知不覺中在山石上留下幾個深深的腳印,至今足跡仍在。之後,這位道徒成為武當道教的祖師,人們把他拔走煉丹爐的雙鳳山叫作拔爐山。
  • 韓駙灣的故事
韓駙馬灣,亦稱韓駙灣,位於麻橋望花山村。相傳,北宋時期,有一位姓韓的蘄水籍官員被皇帝招為駙馬。因在朝廷上與涉嫌謀反的官員關係親近,皇帝震怒,將駙馬貶回老家,不準韓駙馬再到京城。
韓駙馬被貶回故里,最倒霉的是隨駙馬回鄉的公主。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金枝玉葉,驟然貶到鄉村生活,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一日,京城快馬來報:皇后病危,皇上下旨招公主回宮看望皇母。公主聞言,哭得昏天黑地,向內侍官請求帶駙馬一同回京。內侍官哪敢違抗聖旨,一口回絕。來接公主的嬤嬤見公主哭得可憐,對公主駙馬說:太醫院治不了皇后的病,皇上詔告天下,出榜招賢:若有人能治好皇后的病,是當官的升職,是布衣的賜官,是罪犯的赦免;對引薦賢能有功者,另行封賞。駙馬,你若在民間尋得良醫,揭下皇榜,讓皇后娘娘起死回生,還愁沒有回京之路?
聽嬤嬤一說,駙馬茅塞頓開。他一口氣跑到縣城蓮花山醫館,請醫師龐安時進京給皇后治病。龐安時進宮後,仔細詢問了皇后的病情,然後通過公主用絲線懸在皇后手上,摸了皇后的脈象。根據皇后的病情,開出一副石膏竹葉湯藥方。依方抓藥,皇后服後漸漸痊癒。皇上設宴招待龐醫師、駙馬一行,龐安時不願為官,只是請求皇上看在韓駙馬為皇后治病,一片忠心的份上,請皇上赦免他的罪過。皇上挽留半天,見難勉強,親筆書寫“醫聖”二字賜給龐安時,又賜了一些金銀做購買藥品之資,派人送回蘄水。
龐安時回到蘄水,住了一些日子,怕皇帝又來找他,將醫館交代給他的弟子魏炳、李百全,自己出門行醫,不知所往。皇上也赦免了韓駙馬的罪行,召回京城,仍作朝廷重臣。韓駙馬看到官場險惡,蘄水民風樸實,既然赦免了罪過,還是回蘄水鄉下,過平安的生活。皇上準奏,賜給他金銀財物,又派人在蘄水給他做了一座駙馬府。駙馬府後來毀於戰難,韓駙馬灣的灣名流傳下來。

歷史人物

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浠水縣清泉鎮人。自號蘄水道人。龐安時出身於醫藥世家,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取黃帝、扁鵲脈書研讀,不久即通曉其說,並能闡發新義。龐安時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裡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癒送走。他在中醫事業有許多建樹和創新。在學術思想方面,他既精於傷寒,也熟諳溫病,內婦兒科,皆有研究。先後著有《難經辨》《龐氏家藏秘方》《主對集》《脈法》《龐安常傷寒論《驗方書》《傷寒總病論》《補仲景論》《本草補遺》等9部醫學著作,因為年代久遠,這些醫學著作大多遺失,存世的僅有一部《傷寒總病論》。龐安時醫德高尚,待病人如親友。他在當時被譽為“醫王”,至今仍為人們所懷念,在月山湖區,在浠水城鄉,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商鋪、藥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