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阿希

所羅門·阿希

所羅門·阿希 Solomon E. Asch 1907.09.14-1996.02.2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生於華沙。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特質的因素分析、測驗編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團體差異對測驗分數的影響等方面。1967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所羅門·阿希
  • 外文名:Solomon E. Asch 
  • 出生日期:1907.09.14
  • 逝世日期:1996.02.20
個人貢獻,線段實驗,主要著作,

個人貢獻

1932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在紐約社會研究學院和拉特格斯大學任教。他是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M.威特海默的密友和同事。1952 年,他寫 了一部教科書《社會會心理學》,其中保留了許多格式塔心理學的信條。 他著名的研究是群體中的從眾(conformity)行為。阿希通過“線段實驗”(1955-1956)來進行他的研究。他讓被試坐在一張有七到九個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試只有一個,其他的幾個人都是為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讓他們看一張卡片,卡片上有一條直線,之後再看第二張卡片,卡片上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直線,其中有一條很明顯的是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而這群人被要求輪流回答第二張卡片上哪一條直線的長度是和第一張卡片的長度相等,此時這名被試是坐在倒數第二個位子。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而在大部分的試驗中每個人會給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縱的試驗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給予一個錯誤的答案,而阿希則在觀察這樣的情況會引發受試者怎樣的從眾行為

線段實驗

阿希情境
註:阿希情境是他為研究從眾現象而創設的。在這種情境下,所有群體成員都是串通好了的,除了其中一個成員之外。實驗時,那些串通好了的被試故意作出錯誤的判斷,於是那個真被試就需要在他希望報告的結果和其他群體成員報告的結果之間作出選擇。
實驗的結果令人震驚,即使答案很明顯,但在三分之一的情況中,被試會遵從團體的不正確答案,而百分之七十五的被試會至少遵從一次,而團體不夠大也會有如此的從眾行為,當團體成員有 2 到 16 個人,只要有 3 到 4 個實驗者的助手在其中,就會如同在更大的團體之中一般,有效地產生從眾行為。
阿希的實驗向我們表明: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從自身感覺得來信息相互牴觸。群體壓力導致了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以前人們從未彼此見過的偶然群體。
阿希在 20 世紀 40 年代曾經做過另一個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證明為了形成對人的印象,我們通常必須至少掌握此人的幾項特徵,不過,對的人印象不是由幾種不種特徵所拼湊而成的,相反,你會對一個人形成一種整體的印象。假定一個人有 5 種不同的特徵:分別以 A、B、C、D、E 代替,阿希總結了兩種一般理論,用來解釋人是怎樣組織這些特徵並形成印象的,第一種理論假設認為,印象就是把這些特徵簡單相加:A + B + C + D + E = 印象。這意味著你是根據這些互不相關的特徵來形成對某個人的印象的。第二種理論主張:你採用了一種更加一體化的模式,好比是把這些互不相干的因素投入到一個容器中充分攪拌,使其融合成為一體。這種觀點認為每個人個性中的各個特徵是彼此關聯的。事實證明,第二種理論更符合人們的實際經驗,更可接受。
阿希還對性格的印象形成進行了研究。對於印象形成中的特徵,分為中心特徵和邊緣特徵。以“熱情”、“冷淡”為中心特徵,以“文雅”、“粗俗”為邊緣特徵。

主要著作

社會心理學;1952 年
參考資料:
華夏心理網
The Asch Center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