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店鎮鎮政府駐軍店,人口43976人,面積16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軍店街、月明、雙柏、回龍、劉家畈、向家灣、何家村、郭家莊、下茅坪、高山溪、土坎、松柏、白果、上茅坪、三溪溝、官橋、易溝、小峪、軍馬、指北、中村。
唐代時,該地東段,盤峪河口有一店房,稱下店子;西段,朝廷設有鋪驛,常在此駐軍馬,故稱軍馬鋪.由於時間推移,商業的發展,東西兩段街道逐漸相連.民國二十九年,合併為區轄鎮,合稱軍店鎮至今.
在唐代時這裡就已是鄂,豫,川,陝,的通道樞紐,系朝廷傳遞文書的必經之地,於是出現了小飯鋪,小旅店,供政府和軍隊傳遞文書的信使和往來官員歇宿,換馬,搭夥以及行人吃住.
在唐朝後期和明朝前(907----1340年)這段時間內,該地商業發展緩慢,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還沒有得到開發利用,人們仍然過著自己自足的生活,農富產品及手工業產品多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在此交換,但經營甚微.
到明洪武后(1368年----1398年),從陝西等地遷入大批移民,一時人丁興旺,農業資源得到了初步開發,手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於是同外地的商業往來日趨頻繁,外地商業人開始來此收購土特產品,本地少數富戶也開始經營鹽,鐵和土雜貨.四鄉以黑,白木耳,棉花,藥材為主的土特產品,手工業產品以貨幣和以物易物兩種形式在此交易.由於人口的增長,農業和商業的發展,這裡就初步形成了軍馬鋪和下店子兩個集貿市場.
至明末清初,該鎮已基本上是店連店,鋪連鋪,家家經商,戶戶擺攤.其中除資本較大的純商戶之外,不少是半農半商或半工半商.並且較大的商戶中也有許多還兼營土地.其它小商攤販多是小手工業者,和四鄉農民兼營,農閒則來,農忙即去.有的在街旁烙個饃,插雙筷子也算做熟食生意.當時,除立有商號的店鋪和小攤販外,還有屠宰鋪,餅子鋪,豆腐鋪,黃酒館,從事小手工業的作坊和織布機坊,染房,磨房,油坊,,鞭炮坊,金銀首飾鋪,錫匠鋪,鐵匠鋪等.這些行當,多則十餘家,少則兩三家.本縣西鄉,包括現軍店,化龍,門古,上龕,九道,回龍等地,的主要土特產品,如黑,白木耳,水耳,藥材,生漆,棉花等多集散於此.這個時候的商鋪,飯店,藥鋪,行棧,酒館,小吃數量較多,各店鋪均以經商人姓氏立有商號,其商號名稱,大多以祝福吉祥為內容.這時,立有各種商號者就達六十餘家,最大商號莫過於”吳福泰”號.店主吳全信,他主要經營食鹽,土產,雜貨和中藥.
該鎮商業可分為雜貨,中藥,飲食服務業和經濟牙行四大行業.雜貨業有:何永慶,胡同盛,羅大成,鄧長泰,張正順,雙興茂,等.中藥業:泰來興,愛生堂,楊永興等.飲食服務業有:譚吉利,何永昌,馬鴻順,許文元,何建全,等24家.
這個時期,該鎮過往行人川流不息,四鄉來此出售糧,棉,油,瓜,果,菜等農副產品,及小手工業的農民,小手工業者叫賣不絕,小攤小販沿街擺設,常見的外地商販有:鹽客,黃表客,竹山,竹溪,均縣,鄖縣,谷城,等地的桐油,,香油販,光化,南漳的木耳販,本縣的豬,牛羊販,本縣西南鄉九道,范家埡,田家山,百家坪,等地的農民多來此趕集,出售土特雜貨.
自民國十年起到解放前夕,連年天災人禍,天旱地澇,疫病流行,兵災匪禍迭起,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自此,軍店鎮就逐漸冷落下來,至抗戰時期,山區成了大後方,隨著縣城的興旺,其繁盛之勢有所恢復,但終不及民國初年那樣火紅興旺.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為打內戰,大肆搜刮,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經濟萎縮,民不聊生.至此,軍店鎮便一蹶不振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軍店鎮經濟又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再沒有民間商人自發的利用三月三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民風了.軍店鎮現人多地少,吃青菜一部分要靠從縣城送貨.菜價平均比縣城貴.
軍店歷史淵源
古鎮軍店,上通川陝,下系漢水。唐朝時期,古鎮盤峪河口,有條羊腸小道,是川、陝、鄂、豫過往商賈、朝廷信使、軍馬行軍必經之路,特別是豫、鄂等地鹽商赴川挑鹽時歇腳、充飢之地。為方便過往客商,古人在下街頭興建酒館、旅店,後人隨把依山而建、因鹽而興的古鎮取名下店子。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遭武則天貶斥,流放至陵州(現房縣),後稱廬陵王,曾在軍馬河南岸屯兵養馬,古亦稱“軍馬鋪”。公元705年,廬陵王回朝之時,將下店子和軍馬鋪兩地合二為一,定名“軍店”。自此集鎮溯水而立,商貿日趨活躍,店鋪林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軍店鎮軍馬鋪歷史傳說
房縣軍店鎮軍馬鋪,原名金馬鋪。相傳在東漢末年,房縣是一望無際的大森林,諸葛亮為劉備打天下,帶著一隊兵馬進攻西川,在房縣走了三天三夜,途經金馬溝口的張家崖,丟下了一匹體弱多病的戰馬。諸葛亮於心不忍,便從袖中拿出三顆種子,命令士兵將其種在張家崖上,又對戰馬附耳交待一番。
熟料,這匹戰馬很通人性,聽完諸葛亮的交待竟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段時間,張家崖上長出了綠油油的草芽,這不知名的草芽早晨吃傍晚長,夜裡吃白天長,怎么也吃不完,戰馬吃得一天比一天肥壯。原來,諸葛亮精通風水,種草的地方與天上王母的瑤池相對,受天宮靈氣,普通草籽種出了仙草,戰馬吃過仙草後變成了金馬。戰馬每次吃罷草後,總要伸長脖子對著西川方向大叫幾聲。時間久了,就被住在山腳下的張員外聽到了。張員外每晚伏在山下,兩眼盯著山上,想探個究竟。
有一天半夜,只見天上地下一片金色,一匹金馬來到張家崖,吃完青草後又返回山中。此後一連幾個晚上都是如此。張員外起了歹心,想抓住這匹金馬占為己有。這天夜裡,張員外請了幾名打獵高手,悄悄藏在金馬出沒的地方。後半夜,只見一道金光過後,金馬現身了。領頭的獵人大喝一聲,弓箭齊發,一隻快箭射中了馬肚子。只聽得金馬一聲長嘯,平地升起一道金色閃電,馱著金馬逃進深山。天亮了,張員外帶著一幫人馬,沿路尋找金馬留下的蹤跡,沒想到一夜之間,漫山遍野長滿了不知名的小草,把金馬留下的蹄印和血跡覆蓋得嚴嚴實實,張員外這才死了心。
此後,張家崖上再也看不到金馬的影子了,到是那漫山遍野的青草,馬吃馬肥、牛吃牛壯,還能醫治人的五癆七傷。當地莊稼人為紀念這匹金馬,便把它經常奔跑、出沒的地方命名為“金馬鋪”,不知名的野草叫金馬草。到了唐朝,一幫綠林好漢相中了金馬鋪這塊風水寶地,在這裡安營紮寨,放養大批戰馬,養得兵強馬壯,後來被朝廷徵用,為朝廷打天下,成了大氣候。此後,金馬鋪便成了駐軍養馬的地方。時間長了,金馬鋪便被人們叫做“軍馬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