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延凌

房延凌(1903—1972),中國國籍, 印度尼西亞華僑商人,社團領袖。又名房德培(Pang Tek Pui)、苑林、延齡。廣東梅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延凌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個人成就,個人境況,

人物簡介

房延凌(1903~1972),又名苑林,延齡,化名達人,祖籍廣東大埔縣銀江鎮坑口村玉尺坑。民國6年(1917),他前往印尼。民國13年,他獲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贊助,回國赴上海就讀復旦大學附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政法大學,後轉入上海大學。民國14年,他秘密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期間,他是上海市虹口區指揮成員之一,常與周恩來、瞿秋白、陸定一、潘漢年等接觸。民國16年,延凌被捕,後經組織營救獲釋。“八一”南昌起義受挫後,他再次到印尼與其父一起經營鐵床鋪生意。
民國17年,延凌遷至萬隆,仍經營鐵床鋪兼營洗衣店,與一起到印尼的中共黨員李德奇等在巴城秘密成立“中共荷屬東印度支部”。抗日戰爭前,他聯合萬隆客家同鄉發起成立“華僑公會”,為社區社會教育、福利公益事業服務。他創辦的圖書館藏書量居萬隆僑團之冠。抗日戰爭期間,他與巴城名醫、養生院創辦人柯金壽一起開展募捐活動,把募集到的款項通過設在香港的中共華南分局轉去延安。民國35年,他當選為萬隆“華僑公會”第一屆主席。他熱心公益福利事業,組成以僑生為主會員的“新明會”,創辦新明學校、中華孤兒院和中華醫院。解放戰爭初期,中共華南分局指示要萬隆的延凌想辦法弄一筆款接濟何香凝、李濟深、蔡廷鍇、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茅盾等滯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他按指示通過萬隆、香港地下錢莊,把接濟款轉至中共華南分局負責人廖承志手中,接濟民主人士(從民國36~38年民主人士離港赴北京參加政協會議為止)。
民國38年,萬隆改選“中華總會”,延凌當選為總會主席。1955年,萬隆召開亞非會議時,他和中華總會的僑領們親自參與周恩來在萬隆期間食住行的安全保衛服務工作。50年代,他多次利用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和全國僑聯會議之機,返鄉為家鄉中學捐款,發動華僑捐款支持農業生產。1960年8月,因他7位兒女都已回北京求學,經大使黃鎮同意,他回北京定居,加入致公黨並任中央委員。他歷任北京市僑聯、政協委員。
1972年11月,房延凌因病逝世,享年69歲。

個人經歷

14歲赴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與父親房敬堂團聚。1924年獲*張弼士贊助,先後在上海復旦大學附中、上海法政大學、上海大學讀書。1925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一度被捕,獲釋後即赴南昌參加八一起義。大革命失敗後,逃亡南洋。
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與李德奇等秘密組織中國共產黨荷屬東印度支部,不久被荷印當局逮捕,因無證據獲釋。李德奇等回國後,中共荷屬東印度支部解散。1928年遷居萬隆,經營鐵床生意,兼營洗衣店,1932年改營電版及廣告招牌生意。

個人成就

與友人創立摩登青年俱樂部,出版《摩登青年》,傳播革命思想,曾幫助印尼民族主義者蘇加諾(Sukamo, 1901—1970)出版宣傳民族主義的小冊子,並為此一度被捕,不久獲釋。戰前與客家同鄉創立萬隆華僑公會,並創辦圖書館。又加入土生華人團體兄弟會。1937年中國發生七七事變後,積極協助巴城* 柯全壽(Kwa Tjoan Sioe, 1893—1948)發動募捐運動,支持中國抗日戰爭。
1943年初,在大搜捕中被日軍逮捕,關進蘇卡密斯金監獄。在日本人(實為台灣人)鐘伯勛掩護下,3天后獲釋。1944年任萬隆新地劇團的副團長(團長為鐘伯勛),曾演出曹禺的《日出》、《雷雨》及果戈里的《欽差大臣》。戰後任萬隆華僑公會主席,聯合南橋文化學會(南化學會)、廣肇會館、亞弄公會及學習社等社團致電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反對內戰,支持中國學生的“反內戰,反飢餓”示威遊行。應*廖承志、*連貫等的要求,從1947年起,不斷在經濟上接濟滯留香港的民主人士何香凝、李濟深、蔡廷鍇等,直到他們離港北上參加全國政協為止。1949年10月10日,任萬隆社團聯合會(簡稱社聯)主席,後任萬隆中華總會(簡稱華總)主席,社聯解散。

個人境況

1951年在“八月大逮捕”中一度被捕,人獄達半年之久。1955年亞非會議期間,華總組織萬隆華僑協助做好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的安全保衛工作。1960年8月舉家回國,定居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