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房山雲居寺塔一般指本詞條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雲居寺內,是由佛塔和石經組成的一組文化遺存,佛塔最早的建於唐景雲二年(711年),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一座唐塔,此外還有四座唐塔和一座遼塔。石經開鑿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結束於明代,前後延續1000多年。

房山雲居寺附近保存下來的盛唐時期的石塔和遼代的磚塔,其塔內的雕刻佛像、供養人、金剛力士等,神態生動,線條流暢,顯示了唐遼時代建築和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數量之多,雕琢之精,都是北京地區所罕見的。石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極其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的美譽。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出中國書法變遷的歷程。有些經版上出現的線刻佛、菩薩、天王、脅侍、飛天、花草等藝術形象,生動而豐富地表現了當時幽州地區民間藝術的風格。

1961年3月4日,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 地理位置: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
  • 所處時代、遼、金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夏季8點半開門,冬季9點開門
  • 門票價格:門票40元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1-0066-3-19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佛塔部分,石經部分,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開放時間,票價,

歷史沿革

房山石經由隋靜琬(即智苑)發起,靜琬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自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開始刻造,唐貞觀八年(634年)刻《華嚴經》和嵌於雷音洞四壁的《維摩經》、《勝鬘經》等經石146塊,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刻完《涅槃經》後靜琬圓寂。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貞觀二年靜琬題記刻石
唐開元年間,在皇室的支持下,靜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雷音洞(石經堂)下辟新堂兩戶(即今第一、二洞),鐫刻石經。中晚唐時期,由於地方官吏支持和佛徒的施助,先後刻經100餘部,經石4000多塊,分藏九洞之中。五代戰亂時期,石經的刻造陷於停頓。
遼聖宗太平七年(1027年)涿州刺史韓紹芳對石經進行驗名對數,並將雲居寺石經情況奏聞聖宗,促使刻經事業繼續發展。韓紹芳和雲居寺住持繼刻、補刻了幾部石經。
遼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通理用用募化來的資財繼續刻經,還為靜琬修造了一座石舍利塔,次年資財用盡,刻經被迫中止,共刻成小型經板4080塊。通理有計畫地補刻前人所缺的經,使大乘經、律、論三藏完備。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石經山雷音洞
遼天慶七年(1117年),善銳、善定在雲居寺的西南角開鑿一地穴,將通理所刻的小型經板以及道宗時刻成而未及放入洞中的大型經板180塊,一併放進地穴,並在上面築台建塔,作為藏經所在地之標誌。通理弟子善伏也續刻一百多卷十三帙石經。
金代續刻石經始於遼天會十年(1132年)。後天會十四年(1136年)有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1帙(10卷)。
金天眷元年至皇統九年(1138年~1149年)間,有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寧寺僧玄英暨弟子史君慶、劉慶余等續刻密宗經典39帙。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石經地宮內部
金熙宗皇統九年至明昌初年(1149年~1190年),有金章宗的皇伯漢王、劉丞相夫人、張宗仁等續刻阿含等20帙。此外還有不知名的刻經者所刻《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金刻石經,除《大教王經》藏於東峰第三洞外,余均埋於壓經塔下地穴內。
元代石經的鐫刻又告停頓。
明代朝廷修葺雲居寺和石經山,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沙門真程勸募京官居士葛一龍、董其昌等續刻石經。計畫有《四十華嚴》等十餘種。因原有石洞均已藏滿封閉,故另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砌石為牆,將所刻經碑藏入,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題“寶藏”二字,俗稱“寶藏洞”(第六洞)。雲居寺的石經刻造,至此結束。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石經地宮

建築格局

雲居寺塔有北京地區現存的唐塔,其中數量為七座半,分別為:景雲二年塔(711年)、太極元年塔(712年)、開元十年塔(722年)、開元十五年塔(727年)、夢堂庵塔、金仙公主塔(721年)、石經山單檐唐塔(898年)、石經山施茶亭殘塔。其中六座有明確紀年。金仙公主塔和不遠處的單檐唐塔均位於石經山之巔的未開放區域。在金仙公主塔的不遠處的另一個山頭的懸崖邊,屹立著另一座單檐唐塔。在雲居寺北塔的四隅,坐落著四座形制相似的唐代密檐古塔,如眾星拱月般圍繞著中心的遼代北塔。
1976年,夢堂庵塔從水頭村遷移至此。在石經山的半山腰施茶亭處,還有一座唐代密檐殘塔。這是一座由毀棄的殘件拼接而成的唐塔,僅有塔剎和五層密檐為唐代舊物,塔身為新建。
雲居寺還有五座遼代古塔,壓經塔又名續秘藏石經塔,位於琬公塔的正前方,石經地宮的正上方,為一八角七級密檐式塔。在雲居寺北塔的土台下,還坐落著三座清代的覆缽式磚塔,分別是清代雲居寺溟波、圓通、了塵三位主持大師的墓塔。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雲居寺遼塔和唐塔

主要建築

佛塔部分

雲居寺的唐塔有五座是七檐式,兩座是單檐式,分別座落在寺內和對面的石經山上。在北塔四角的四座方形小塔,是七檐式唐塔。這些塔為方形,高4米有餘,塔頂為重檐七層,所以又稱七級浮屠塔。其中西北角的小唐塔,建於景雲二年(711年),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一座唐塔;東北角是開元十年唐塔,塔門朝北,兩旁兩尊力士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相貌威武剛健。龕內正面浮雕一佛二協待像,為盛唐風格。東西兩壁分別雕有供養人像,其中有高鼻深目,豐髭重須的胡人形 象,反映了當時幽州地區政治格局和民族團結的關係。塔檐輪廓線刻,刀法圓熟流暢,造形生動傳神,生於深海的海葵花被雕刻的十分精美,尤其是四腿騰空的奔象,弛鹿極度誇張,全身充滿動感。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唐開元塔
雲居寺標誌建築物為北塔,北塔是一座遼重熙年間(1032年~1055年)所建的磚塔,亦稱舍利塔或羅漢塔。塔高約30米,下部是基座部分和兩層塔身,平面都是八角形。基座下部各面都包砌了浮雕磚,上部有佛龕和浮雕佛像等,基座之上四周出斗拱承托塔身。塔身分上下兩層,中間有八角形中心塔柱,每層檐下都有斗拱,兩層塔身八面分設拱門及隱作直欞窗。塔身以上有一層須彌座,座上是圓形覆缽,再上面就是圓錐形的相輪部分,最上面是寶珠形塔頂。此種形式的遼代磚塔極為少見,塔身以上的覆缽、相輪部分,似為元、明時期所補砌。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北塔及四周唐塔
北塔四角各有小石塔一座,平面均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門,中空,形成一個龕洞,龕內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七級石檐,高約3米左右,外壁均有陰刻記年,分別為唐景雲二年(711年)、太極元年(712年)、開元十年(722年)及開元十五年(727年)。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雲居寺北塔(右)及復建南塔(左)
北塔北側的三座古塔,自北向南分別是圓通、了塵、雲光師徒兩代,三位雲居寺清代主持的墓塔,所以又稱三公塔。三座墓塔的建築風格屬於喇嘛塔,每座塔身上均有塔銘,塔銘記載了三位主持在清代對雲居寺的修復工作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建了三座墓塔。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三公塔
開山琬公之塔位於壓經塔西側,建於遼大安九年(1094年),為八角三層密檐經幢式石塔,高約六米,在方形須彌座上方為八角形塔身,塔身正面刻有“開山琬公之塔”的塔銘。塔身上方為三層仿木石雕塔檐,在檐與檐之間有石雕花飾,塔剎為仰蓮上承半圓形覆缽,上托相輪七重,剎頂為仰覆蓮瓣上承寶珠。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開山琬公之塔

石經部分

石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這部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創始人為隋末高僧靜琬。刻經事業歷經隋、唐、、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現發現完整的大小經版共14278塊,計佛經1122部、3572卷,鐫字總量達3500多萬字。房山石經分兩地保存,有4196塊存放在石經山九個藏經洞內,有10082塊存放在石經地宮中。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雲居寺遼金石經

研究價值

雲居寺附近保存下來的盛唐時期的石塔和遼代的磚塔,其塔內的雕刻佛像、供養人、金剛力士等,神態生動,線條流暢,顯示了唐遼時代建築和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數量之多,雕琢之精,都是北京地區所罕見的。
房山雲居寺石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極其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的美譽。它對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藝術以及佛教歷史和典籍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在書法藝術方面,"隋代的刻經,已是當代高手所書,唐代的刻經,更具有唐代書法的優美風格,和歐、虞、褚、薛等大家的碑刻相比亦無遜色,其藝術價值之高,早為書法界所稱道"(啟功先生語)。從石經中也可以看到中國書法風格的變遷和文字演變(如:俗寫字、異體字、簡化字、武周時期新造字等)情況。在雕刻藝術方面,如造像風格、刻字技巧等,也是今天值得汲取、借鑑的。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董其昌題“寶藏”石刻拓本
房山雲居寺石經中有許多經文後附刻有題記,這些題記是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寶貴資料。如題記中發現了一些唐代天寶至貞元間北方州郡的手工業和商業的行會資料,特別是大曆以後,出現了較複雜的手工加工業和經營百貨的商業組織,只反映了當時涿州地區工商業生產組織和發展情況,還有的題記中,有刻經人的官銜,有些可與史籍相印證,有些則可補官志所載之缺。就佛教史來說,一個時期石經刻造數量之多寡,說明一定歷史條件下佛教發展的盛衰。隋唐以來的石經,對於校勘木刻藏經的誤字、脫字等,更是最可靠的實物依據。例如第三洞中存放的唐初玄導所刻的《勝天王段若波羅密經》上發現一篇經序,訂正了日本《大正藏》所載經序中的誤字和脫字多達26個。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房山雲居寺塔)
雲居寺塔及石經文保碑
20世紀90年代,在原址上改建了一座現代化地宮,面積達400平方米,底板、側牆和頂板均採取了防水設施,室內空氣置換為純度達99%的惰性氣體,溫度保持在25攝氏度。
1999年9月9日,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佛教儀式後,雲居寺石經重新回藏地穴。回藏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人們依然可以通過參觀廊的大玻璃瞻仰地宮裡的石經。
2014年9月9日,歷經五年的修復,雲居寺地標“南塔”終於復建完工。2014年9月9日上午,雲居寺舉行南塔落成觀瞻儀式。由於是全國首例復建古塔,沒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據就是老照片。經過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艱苦復建,雲居寺南塔恢復了民國時舊貌。

旅遊信息

地址

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
雲居寺塔及石經

交通

雲居寺距離市區70公里,沿京石高速到京周路下高速,向周口店方向行駛8公里左右,上京昆高速,再走20公里,到雲居寺路下高速,再走6公里左右就到了目的地。

開放時間

夏季8點半開門,冬季9點開門

票價

門票40元,60歲以上半價優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