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是中國十八世紀的一位大學者和大思想家。兩百多年來,研究戴震的學者很多,著作、論文也不少。 不過,由於戴震個性鮮明、思想大膽、學問精博,所以在關於戴震的研究中也留下了不少有爭議的問題,至今懸而未決。本書主要就是以這些有爭議的問題作為考察對象,諸如戴震的背師問題,戴校《水經注》問題,戴震的義理成就,戴震反理學思想的成因, 戴震與徽州同學的關係,戴震與錢載的交惡、與錢大昕的交往、與彭紹升的辯論,戴震《屈原賦注》後《音義》三卷的撰者問題,戴震轉語理論的內涵及《轉語二十章》的成書問題,等等。 本書主要就是以這些有爭議的問題作為考察對象,諸如戴震的背師問題,戴校《水經注》問題,戴震的義理成就,戴震反理學思想的成因, 戴震與徽州同學的關係,戴震與錢載的交惡、與錢大昕的交往、與彭紹升的辯論,戴震《屈原賦注》後《音義》三卷的撰者問題,戴震轉語理論的內涵及《轉語二十章》的成書問題,等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6頁
- ISBN:7563361391, 9787563361397
- 作者:蔡錦芳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戴震是中國十八世紀的一位大學者和大思想家。兩百多年來,研究戴震的學者很多,著作、論文也不少。 不過,由於戴震個性鮮明、思想大膽、學問精博,所以在關於戴震的研究中也留下了不少有爭議的問題,至今懸而未決。本書主要就是以這些有爭議的問題作為考察對象,諸如戴震的背師問題,戴校《水經注》問題,戴震的義理成就,戴震反理學思想的成因, 戴震與徽州同學的關係,戴震與錢載的交惡、與錢大昕的交往、與彭紹升的辯論,戴震《屈原賦注》後《音義》三卷的撰者問題,戴震轉語理論的內涵及《轉語二十章》的成書問題,等等。
作者簡介
蔡錦芳 女,1965年生,江蘇揚州人。1989年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2003年浙江大學古籍所博士畢業。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杜詩學研究和清代乾嘉學術研究,已在《文史》、《國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
圖書目錄
導論
上篇 戴震生平思想考論
一 戴震與江永交遊考
——兼析“吾郡老儒”之公案
二 戴震徽州同學事跡考
(一)汪梧鳳不疏園與徽州學術文化
(二)方唏原、鄭牧、汪肇龍事跡考
(三)金榜的經學
附錄 劉大□與徽州學術文化
——兼為吳孟復《劉大□簡譜》作補正
三 戴震與錢大昕
四 錢載與戴震交惡之緣起
五 戴震避仇人京等生活經歷對其理欲觀的影響
六 戴震揚州生活經歷考
七 從戴震與彭紹升的交往看乾嘉士林中的儒釋之辨
八 論戴震的經世之志
下篇 戴震作品考論
一 戴震《屈原賦注》後所附《音義》三卷撰者考
二 戴震轉語理論研究
——兼及《轉語二十章》的成書問題
三 戴震《某翁頌辭》、《與某書》考
四 讀戴震《九數通考序》和《讀淮南子洪保》
五 試論戴震一批文章初稿的學術價值
六 談戴震求“十分之見”的治學方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上篇 戴震生平思想考論
一 戴震與江永交遊考
——兼析“吾郡老儒”之公案
二 戴震徽州同學事跡考
(一)汪梧鳳不疏園與徽州學術文化
(二)方唏原、鄭牧、汪肇龍事跡考
(三)金榜的經學
附錄 劉大□與徽州學術文化
——兼為吳孟復《劉大□簡譜》作補正
三 戴震與錢大昕
四 錢載與戴震交惡之緣起
五 戴震避仇人京等生活經歷對其理欲觀的影響
六 戴震揚州生活經歷考
七 從戴震與彭紹升的交往看乾嘉士林中的儒釋之辨
八 論戴震的經世之志
下篇 戴震作品考論
一 戴震《屈原賦注》後所附《音義》三卷撰者考
二 戴震轉語理論研究
——兼及《轉語二十章》的成書問題
三 戴震《某翁頌辭》、《與某書》考
四 讀戴震《九數通考序》和《讀淮南子洪保》
五 試論戴震一批文章初稿的學術價值
六 談戴震求“十分之見”的治學方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書摘
戴震,字慎修,又字東原,生於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24年1月19
日),卒於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安徽休寧(今安徽黃
山市屯溪區)人,是十八世紀中國的大學者和大思想家。
戴震家境貧寒,父親戴弁是一個不太會做生意的小布商。雖然戴震十歲
才會說話,但他聰明好學,十多歲就傅讀書時,常常能提一些讓塾師難以回
答的問題,此後戴震主要依靠自學。十七歲的時候,他已經有志於聞道,“
謂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非從事於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
。於是取《說文解字》、《爾雅》、《方言》、《十三經註疏》等書詳加研
求,終於盡通前人古義。大約在乾隆七年(戴震20歲時),戴震結識了經學大
師江永。江永精於三《禮》、步算、鐘律、聲韻、地名沿革,戴震與之一起
講貫《禮經》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等,皆能洞徹其本原。乾隆十五年至十
六年間,淳安方檠如來徽州府主紫陽書院講席,戴震曾從之問作文之法。乾
隆十六年(1751),二十九歲的戴震補休寧縣學生。十七年,休寧大旱,戴家
生計艱難,戴震仍閉戶苦注《屈原賦注》。該年秋,館於汪梧鳳家不疏園,
教其子汪灼。十八年,江永亦至。這一段時間,戴震與同學好友程瑤田、方
唏原、鄭牧、汪肇龍、金榜、汪梧鳳一起,從江永講經論學,大家均獲益匪
淺。乾隆十九年甲戌春,戴震因祖墳問題,與族豪打官司,結果縣令得族豪
賄賂,反欲加罪戴震,致使戴震為避仇而匆忙入京。除了隨身攜帶的幾本著
作以外,行李衣服都沒有,狼狽至極。在京城,由於得到了錢大昕等人的欣
賞和提攜,學已有成的戴震很快便聲名大振,名流學者秦蕙田、朱筠、紀昀
、王鳴盛、盧文□、王昶等皆來折節與之交往。在京期間,曾館高郵王文肅
公安國第,教其子王念孫,據劉盼遂《王氏父子年譜》云:“文肅公兼管工
部尚書事,延戴東原館於家,命先生(王念孫,時十三歲)從受經。……先生
相從一年,而稽古之學遂基於此矣。先生嘗問東原日:‘弟子將何學而可?
’東原沉思久之日:‘君之才競無所不可也。’”後王念孫終成一代訓詁大
師。 P1-2
戴震,字慎修,又字東原,生於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24年1月19
日),卒於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安徽休寧(今安徽黃
山市屯溪區)人,是十八世紀中國的大學者和大思想家。
戴震家境貧寒,父親戴弁是一個不太會做生意的小布商。雖然戴震十歲
才會說話,但他聰明好學,十多歲就傅讀書時,常常能提一些讓塾師難以回
答的問題,此後戴震主要依靠自學。十七歲的時候,他已經有志於聞道,“
謂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非從事於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
。於是取《說文解字》、《爾雅》、《方言》、《十三經註疏》等書詳加研
求,終於盡通前人古義。大約在乾隆七年(戴震20歲時),戴震結識了經學大
師江永。江永精於三《禮》、步算、鐘律、聲韻、地名沿革,戴震與之一起
講貫《禮經》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等,皆能洞徹其本原。乾隆十五年至十
六年間,淳安方檠如來徽州府主紫陽書院講席,戴震曾從之問作文之法。乾
隆十六年(1751),二十九歲的戴震補休寧縣學生。十七年,休寧大旱,戴家
生計艱難,戴震仍閉戶苦注《屈原賦注》。該年秋,館於汪梧鳳家不疏園,
教其子汪灼。十八年,江永亦至。這一段時間,戴震與同學好友程瑤田、方
唏原、鄭牧、汪肇龍、金榜、汪梧鳳一起,從江永講經論學,大家均獲益匪
淺。乾隆十九年甲戌春,戴震因祖墳問題,與族豪打官司,結果縣令得族豪
賄賂,反欲加罪戴震,致使戴震為避仇而匆忙入京。除了隨身攜帶的幾本著
作以外,行李衣服都沒有,狼狽至極。在京城,由於得到了錢大昕等人的欣
賞和提攜,學已有成的戴震很快便聲名大振,名流學者秦蕙田、朱筠、紀昀
、王鳴盛、盧文□、王昶等皆來折節與之交往。在京期間,曾館高郵王文肅
公安國第,教其子王念孫,據劉盼遂《王氏父子年譜》云:“文肅公兼管工
部尚書事,延戴東原館於家,命先生(王念孫,時十三歲)從受經。……先生
相從一年,而稽古之學遂基於此矣。先生嘗問東原日:‘弟子將何學而可?
’東原沉思久之日:‘君之才競無所不可也。’”後王念孫終成一代訓詁大
師。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