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彝

戴德彝(1364年-1402年),字幫倫,浙江奉化城內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德彝
  • 出生地:浙江奉化
  • 出生日期:1364年
  • 逝世日期:1402年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史籍記載,相關譜牒,寧死不屈戴德彝,戴德彝殉難之後,

人物簡介

戴的祖輩自宋南渡時遷居寶化山北麓,到七世祖時,又遷至鳳麓官山東北側居住。1402年(
明建文四年),明皇族爭權,燕王朱棣篡位,史稱“靖難之變”。朱棣要“天下讀書人種子”方孝孺起草登位詔書,遭拒絕。方孝孺被誅殺十族。戴德彝也牽連其中,但他也忠貞不二,寧死不屈,最後被殺。到仁宗時候,戴德彝被平反;清史學家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的《靖難之變》中讚揚他“生而忠貞,死而英靈,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月”。(右圖與下方“史籍記載”同為正史)
戴秉彝改名及戴德彝的正史戴秉彝改名及戴德彝的正史

人物事跡

人們敬仰戴德彝。因為他世代居住於官山,1533年(嘉靖十二年),當時的縣令錢璠在官山腳下、戴家附近立了顯忠祠,以紀念戴德彝;到明宣德年間,縣令周銓建明德坊,舊縣誌記載:“明德坊距縣衙十步,縣令周銓為戴德彝建”。如今官山南麓還有一條叫“明德坊”的弄堂,以坊名名弄。
戴德彝與戴秉彝的關係戴德彝與戴秉彝的關係
戴德彝原籍福建莆田,寄籍浙江奉化。與其胞兄,戴秉彝同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其兄乃“明宏文館纂修”。湖南湘潭鶴嶺戴氏的始遷祖,戴明祿,原名就是戴秉彝,堂號“紫微堂”,原屬譙國郡(堂)。
鶴嶺戴氏字輩:宗德顯揚、光輔盛朝、金紫萬年、受茲介福、敦崇孝義、勤以力田、念闕本原、澤衍來裔。
從明祿公即戴秉彝遷往鶴嶺算起,到鶴嶺戴氏宗字輩截至,已發展了十三世。
鶴嶺戴氏六修族譜原文見右圖。

史籍記載

戴德彝,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累官侍講。太祖諭之曰:“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贄崔群李絳翰林,皆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監察御史。建文時,改左拾遺燕王入,召見,不屈,死之。德彝死時,兄弟並從京師。嫂項家居,聞變,度禍且族,令闔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毀戴氏族譜,獨身留家。收者至,無所得,械項氏,焚至遍體焦爛,竟無一言,戴族獲全。
時御史不屈死者,有諸城謝升、聊城丁志方。而懷寧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復仕。

相關譜牒

湘潭鶴嶺紫薇堂戴氏宗譜一直以來都是整個家族共修。由於在清朝年間,家族內部發生了矛盾,所以由宗族共修的統譜,分為了以當時各長房居住地域的方向命名的東河、西河、南河、北河共四河。

寧死不屈戴德彝

戴德彝(1364-1402年)奉化城內人。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中了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為“三鼎甲”之一的探花。年少得志,風雲一時,使鄉里們引為驕傲。他進士及第後,照慣例選入翰林院任編修官,不久升為侍講學士,服務於皇帝近側。朱元璋對這些文學侍臣也很重視,要他們對國家政事的利弊得失發表意見,補益時政。戴德彝自然是受寵若驚,身體力行地去做。因他直言不阿,秉公無私,建文帝時,先被任為左拾遺,成了皇帝的顧問,後又為監察御史,監督吏治,在朝廷中很有政聲。
正當戴德彝仕途如日中天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場皇族爭權的“靖難之變”,他成了這場政變中的犧牲品。
先是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奪了侄子的皇位,皇帝朱允炆自殺。朱棣要寧海人方孝孺起草登位詔書。方孝孺學問很高,被世人目為“天下讀書種子”,所以被朱棣看中。誰知方孝孺非但不從,還大罵他謀位大逆不道,又穿著為建文帝示哀的喪服,大聲啼哭,甚至把毛筆擲於地下,斷然拒之。朱棣威脅方說,不從終將被殺,而且還要株連九族,滿門抄斬。但方孝孺語出驚人:即使滅十族又何妨!這更激怒了朱棣,方孝孺馬上就被滅了十族,即自高祖以下至玄孫的九族旁親外加友朋,共殺了873人,歷史上被稱為“瓜蔓抄”。
戴德彝和方孝孺是鄰縣的浙江同鄉,未顯時一起在寧海妙相寺講學授徒,後來又同拜在明代開國文臣宋濂門下受業,最後又在翰林院為同僚,可謂是意氣相投的莫逆之交。方孝孺被殺後,無人敢收屍。但戴竟斗膽地扶著他的屍體慟哭不已,又絕食三天,以示抗議。朱棣聞訊召戴,對他勸勉有加,要他臣事新朝。但戴卻寫了一段尖刻的文字,痛斥朱的無義無道,由此觸怒朱棣,下令用鋸子鋸殺之。由於鋸殺不立時畢命,他又大罵並挖苦朱棣,說既想謀皇帝大位但卻連刑法都不懂,竟用夾板而鋸的方法殺戮儒生。這更觸到朱棣的痛處,於是下令滅戴氏九族,與方孝孺遭到同樣的厄運。
戴德彝有個堂弟叫德禮,能文又擅書法,經德彝推薦在京師部里作幕僚,聞兄遭難,就先自縊而死。德禮之親弟德祐,正赴京省親,自然被殺。這次在京被殺的戴德彝的同輩中還有德回、德綱、德常等數十人。
由於寧海、奉化相距很近,方孝孺被滅族之事已先期傳到奉化,但戴事尚未發。戴德彝的堂弟德祐的妻子項孟和,是年26歲,也是城內人。她素知戴方之間的親善關係,又深諳堂兄德彝的剛毅性格,預感此禍定然延及戴氏宗族。於是,為了避免宗親遭無端之禍,便毅然決絕地把細載宗支的戴氏宗譜付之一炬,灰飛煙滅,不留痕跡,使官府無據可依。同時,又把自己三歲五歲的兩個兒子允珏、允瑚藏到娘家避匿。不日,京師使者至奉,果然到戴家先索譜牒以便按圖索驥而一一斬殺,然遍尋宗譜無著。此時,項孟和挺身而出說,戴德彝親屬數十人已在南京被殺,戴氏衰微九族中在奉化的只有自己一人論例該殺,旁支同姓已在九族之外,希勿濫殺無辜,負了皇上的原意。使者不聽,使用木棍打,用利刀刺,再用鈍器擊,輪番交替施虐,項氏不屈,仍不肯指認宗親。於是使者又用煨紅了的鐵鉗烙燒她的胸部,使她血肉模糊,體無完膚,但項氏仍堅不吐言,不暴露一絲線索。如此,使者沒有辦法,只好怏怏而回。因為朱棣新登皇位,諸事紛雜,再者過了一段時間後,對戴的怨怒也消了大半,此事也就沒有再作追究。此次飛來橫禍,戴氏被殺數十人,項氏被殺46人。要不是項氏的機智不屈,死難者恐遠不止此數。
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馬上下旨赦免了戴的罪名,藏匿於各處的親屬始得回家。嘉靖年間,縣上在城內戴家附近的社學旁立了顯忠祠;萬曆間又謚“毅直、忠義”,概括了戴德彝的一生氣節。戴雖只活了39歲,卻彪柄史冊。清代的史學家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的《靖難之變》中讚揚他“生而忠貞,死而英靈,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月”。1999年,戴氏後人戴岳軒在西郊王夾岙為他建亭一座,名曰“顯忠亭”,中置一石塊,刻“毅直公戴德彝紀念碑”,背面刻行狀,亭額為本邑聞人毛翼虎題。
至於寧死不屈、堅不吐實的項孟和,後人對她的評價也很高,被稱為“義婦”。清代嘉慶時奉化進士吳尚知有《吊項義婦》詩,中有句雲“萬死終存戴氏孤,程嬰杵臼屬荊布”,把荊釵布裙的她,比作春秋時期救趙氏孤兒的兩位俠義之士,可以想見人們對她的推崇了。
戴氏原居地,據說在城西的王夾岙,後來在城裡及北街也有聚居。在城裡西街有戴家閶門,山牆高聳,屋宇連棟,自成院落,不與鄰家相通。庭院軒敞,還有照牆花圃。屋料用材碩大,梁間、檐柱、門窗均有浮雕、地面鋪以齊整規劃的石板和磨尖的大磚,廳堂壁間貼滿了官府頒發的宗人榮登的邸報,顯赫鄉里,是縣裡的望族。但可惜的是這個典型的明代建築前幾年被大火毀於一旦,令人扼腕。戴氏在戴德彝之先有西漢戴德,著作有《大戴禮記》、戴聖《小戴禮記》(禮記),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時人稱為“東南文章大家”的戴表元,其後有也是明代的進士、大理寺丞戴澳,清代的戴名世、戴震等;現代則有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原子核物理學家戴運軌、湖北黃石“孔門拳”嫡系傳人戴煒、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著名主持人戴軍、著名歌手戴佩妮等,戴氏從古至今不乏名人。戴姓在今天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57位,人口在5292000多,占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三點三。(引自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百家姓》20140204)

戴德彝殉難之後

【一種懷念】
公元1602年初夏的一天,在南京的聚寶門(今中華門)外布滿冤魂的刑場上,有一個人扶著方孝孺的屍身放聲慟哭。此人是方孝孺的好友、奉化人戴德彝。朱棣將他召之殿前,勸他報效自己,好自為官,但戴德彝卻投上痛罵朱棣的檄文。做賊心虛的朱棣下令用慘酷的刑罰鋸殺戴德彝,並下令滅戴氏九族。
戴德彝的先祖是隨宋高宗南渡後定居奉化的,戴光世出生時家居鳳麓夆山。戴德彝從小聰穎異常,小小年紀便關心國事,而其字為“邦倫”,也寄寓了以德倫為邦國增輝的願望。戴德彝和鄰縣寧海的方孝孺一見如故,兩人一起在寧海妙相寺講學授徒,又同拜文壇領袖宋濂為師。高中探花後,戴德彝按例被授予翰林院編修,而其時方孝孺亦入翰林院,兩人更是互相砥礪。
建文帝繼位後,戴德彝與好友方孝孺在監察御史任上,以忠於職守、興利除弊聞名於朝,因此改任左拾遺。靖難師起,戴德彝又參與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籌劃的防禦之策。然天命有違,建文四年(1602年),北軍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寶座,引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殺戮,戴德彝也於此書寫了他人生中最慘烈也最輝煌的一頁。
戴德彝殉難後,奉化城內數百家戴氏族人命若懸絲。然而,奇蹟出現了,奉化城內的戴氏家族人逃過一劫,而這,全憑一個奇女子的作為。這個奇女子就是戴德祐之妻項氏,她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將戴氏族人從死亡的魔掌下拯救出來,免遭方氏族人那樣的厄運。
項氏名孟和,為奉化城內項子興之女,15歲時嫁給戴德祐為妻,生下兩個兒子,大兒子戴允珏時年5歲,小兒子戴允瑚時年3歲,她時年26歲。當方孝孺被族誅的訊息傳到奉化時,項孟和立即召集戴氏族人商議對策,她對形勢作了精準的分析:戴德彝生性剛直,與方孝孺為摯友,按其志也必死無疑,而死後必禍及族人。趁現在京師使者未至,先將戴氏族譜等一切資料燒毀,大家各處逃匿,我會申明在奉化城內有關聯者僅我一人而已,其餘戴氏均非同宗,這樣可能有幸逃脫。
根據項氏的安排,先燒掉了細載奉化戴氏各分支情況的族譜等文字資料,又將兩個孩子送到山中的親戚家躲藏,再遣散所有丫環、傭人等,偌大的戴府就只剩下項孟和一人留守。
幾天后,南京來的使者果然來到戴家,但搜遍全府不見族譜。項氏挺身而出,聲稱:“戴德彝的親屬數十人都在南京居住,如今均被處罰,我的丈夫德祐和夫兄德禮是德彝的堂兄,如今也在京死去了。留在奉化的有關人員只剩下我一人,我願按例受罰,其他的戴姓者都不是戴拾遺(德彝)的同宗族人,請不要濫捕亂殺。”
使者豈甘罷休,便用嚴刑逼其招供,項氏在非人的折磨下已體無完膚,但她寧死不屈,報之以沉默。監刑的使者也不由得由驚愕而敬佩,最後放了項氏,回京向明成祖朱棣復命。
大位已定的朱棣此時意滿志得,也不再追究。奉化戴氏因此得以死裡逃生,免受殺戮,連戴德彝的親哥哥戴秉彝也幸免於難。遷往湖南湘潭縣鶴嶺的戴秉彝後改名戴明祿,為湘潭鶴嶺戴氏始遷祖,至今已有十三代。過了十幾年,果然形勢不再嚴酷,寄養在外祖父家的戴允珏、戴允瑚兩兄弟均已長大,回家讀書。項氏此後又活了22年,48歲時才告別人世。清代奉化進士吳尚知《吊項義婦》詩云:“萬死終有戴氏孤,程嬰杵臼屬荊布”,將她比作春秋時義存趙氏孤兒的程嬰等人。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其長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仁宗下詔赦免靖難之變中死難的諸臣,戴德彝亦在其中。嘉靖十一年(1532年),奉化知縣錢璠在城中戴家附近的社學旁建立了“顯忠祠”,知縣周鎬則為戴德彝建起了“明德坊”。萬曆元年(1572),又加諡號“毅直”,以表彰其氣節。清代史學家谷應泰敬佩戴德彝從容殉道的精神,引用文天祥《正氣歌》中的詩句讚揚他“生而忠貞,死而英靈,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月”,戴德彝獲得了歷史上應有的地位。
奉化戴氏的祖居之地夆山自戴德彝被殺、家產籍沒後,改名為官山。而這座小山如今已被削去部分,削去的山體成懸岩陡壁之狀,恰如戴德彝寧為玉碎,不願瓦全,毅直不屈的英雄氣概和從容殉道的崇高精神。山也因此成為一座天然的紀念物。而在戴氏聚居地黃夾岙村口,由戴氏後人戴岳軒發起,於1999年清明節前建成了一亭,亭名“顯忠亭”,中置“毅直公戴德彝紀念碑”,碑陰刻戴德彝紀念碑文述其生平功績,並附言項義婦之烈事。旁有聯語一副云:“取義成仁傳正氣;盡忠行孝育文明”。亭額“顯忠亭”三字,為毛翼虎先生所書。
由於仁宗下詔赦免靖難之變中死難諸臣,戴德彝亦在其中,所以德彝後人也有在朝為官的,代表人物戴澳,生卒年不祥,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殿試金榜,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留世代表著作有《杜曲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