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幘是漢語辭彙,拼音是dài zé,解釋為卑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幘
- 拼音:dài zé
- 注音:ㄉㄞˋ ㄗㄜˊ
- 出處:《北史·薛憕傳》
戴幘是漢語辭彙,拼音是dài zé,解釋為卑賤。
戴幘是漢語辭彙,拼音是dài zé,解釋為卑賤。...... 《北史·薛憕傳》:“憕 世無貴仕,解褐不過侍郎。既羇旅,不被擢用。常嘆曰:‘豈能五十年戴幘,死一校...
幘,又稱巾幘。古代中國男子包裹鬢髮、遮掩髮髻的巾帕。始見於漢代。...... 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首服,只是為官的在商超行公時候要與冠配在一起用,單戴幘往往是...
在古代,戴幘既是一種裝束,也是一種禮節。把幘掀開,便代表了一種行事不受拘束、率性而為的狀態。如漢·孔融 《與韋端書》:“閒僻疾動,不得復與足下岸幘廣...
在古代,戴幘既是一種裝束,也是一種禮節。把幘掀開,便代表了一種行事不受拘束、率性而為的狀態。如漢·孔融 《與韋端書》:“閒僻疾動,不得復與足下岸幘廣...
西周時期的禮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過頭要戴冠(那時的各種冠已發展完善,...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髮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
該組陶俑為三個正在歌舞的百戲俑,中間的俑頭梳椎髻,張口吐舌,扮相滑稽,其上身裸露,兩臂前伸,下身著寬口長褲,身體略向右傾。左右兩邊的俑頭戴幘(音責,指包頭髮...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於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髮。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 湘一帶稱為帕頭,...
此展品為東漢陶器,泥質灰陶,頭戴幘,一手執鍤,一手執箕。現收藏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幘類似於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幘皆需覆冠,後才單獨戴幘,秦漢武將喜戴紅幘,文官穿便服常戴幘,它更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絲綢或葛布製作,“...
進賢冠,漢語辭彙,拼音為jìn xián guān,是古時朝見皇帝的一種禮帽,明代改稱梁觀。原為儒者所戴, 唐 時百官皆戴用。《後漢書·輿服志下》:“進賢冠,古緇...
綠釉陶廚俑,東漢陶俑。1954年高唐縣涸河鄉東涸河村漢墓出土。跽坐,身著短衣,頭戴幘,濃眉大眼,笑容可掬,捲袖露臂,右手握刀在案上作切物狀,左手作扶物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