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大院(竹谿縣龍壩鎮戴家大院)

戴家大院(竹谿縣龍壩鎮戴家大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家大院坐落於竹谿縣龍壩鎮肖家邊村(歷史地名:塘坊村),為土木建築群落,是電影《草原槍聲作者、軍旅作家沈凱的故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家大院
  • 地理位置:竹谿縣龍壩鎮肖家邊村
建築布局,人物典故,遺蹟修復,

建築布局

戴家大院(沈凱故居)坐落於山清水秀、藏風聚氣、鐘靈毓秀之地,是一個土木建築群落。院內有二十四個天井,曲廊迴環。木樓樓門相通,隔而不斷。正門門樓牌上“耕讀傳家”四個大字清晰可辨。
戴家大院
戴家大院一角

人物典故

上世紀50年代,軍旅作家沈凱心懷報國之志,從肖家邊村戴家大院出發,奔赴偏遠艱苦的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工作。在天山南北,他寫下了《古瑪河春曉》等膾炙人口的小說,由他擔任編劇的電影《草原槍聲》《傘花》《邊疆海燕》風靡大江南北。
沈凱,本名戴維賢,滿族,生於1932年2月5日,故居竹谿縣龍壩鎮塘坊村(現為肖家邊村)戴家大院。其父戴溪為當地鄉紳,共育六子,戴維賢排行第三,後被過繼到沈家,改名沈凱。
沈凱的父親戴溪(又稱:戴熙),族譜記載戴猛士。戴溪在武漢求學期間,與大家閨秀“林八小姐”林青瀾相戀,兩人結婚後定居武漢。沈凱就出生在武漢。戴溪在岳父去世後,帶著妻兒回到竹谿縣。戴溪在縣裡供職,家屬則住在戴家大院。
土地革命時期賀龍元帥率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曾在戴家大院駐紮。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的中原突圍部隊抵達龍壩鎮,在肖家邊村一帶開展游擊戰,戴家大院當時的主人,沈凱的父親戴熙深明大義,他主動騰出一間房屋作為部隊作戰指揮部。如今,這間房屋的門頭上還可見紅色五角星。人民軍隊在這裡戰鬥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們留下的紅色基因和奮鬥精神卻傳承不息。

遺蹟修復

由於年久失修,2021年前,戴家大院已破敗不堪,面臨垮塌覆滅的危險。“修復二十四個天井原貌,保存‘耕讀傳家’古蹟,開展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打造紅色紀念館,講好革命故事,展示沈凱革命生平和竹溪革命戰爭歷史,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在2021年竹谿縣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陳光斌、羅運江等10名縣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建議。
竹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建議的辦理,成立工作專班,於2022年5月正式啟動修復工作,由縣政府牽頭,組織發改、國土、財政、環保等部門勘測,將肖家邊村納入鄉村振興綜合體項目規劃,予以立項、給予支援並引資發展,以戴家大院古建築群和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發展研學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
以沈凱生平經歷、紅三軍轉戰竹溪期間僅存的記憶、資料、文物為核心,龍壩鎮鎮長代瑜章帶領工作組,分赴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市縣檔案館,通過與沈凱夫人、子女以及生前工作的同事、戰友詳細交談,梳理沈凱生平文字材料數萬字。獲得沈凱家人及工作單位支持,提供沈凱生前創作的文學作品、留影、遺物百餘件。
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修舊如舊、復古如古,保持原鄉原色、土牆土樓,對這個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修繕,將戴家大院改建成紅三軍司令部紀念館、沈凱文學創作展陳館、戴氏私塾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修繕後的戴家大院,保留天井、泥土牆、菱形木窗、老式牌坊等極具歷史韻味,展現了荊楚大型民居古色古香風貌特色,令人流連忘返。置身於紅三軍竹溪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內,紅三軍突破關埡子、激戰雞心嶺時的情形歷歷在目;戴氏私塾留存的家規家訓延續至今,為基層治理提供寶貴經驗。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