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叉犀金龜

戴叉犀金龜

戴叉犀金龜,屬於鞘翅目多食亞目金龜子科犀金龜亞科昆蟲,與常見的雙叉犀金龜親緣關係較近,但是更為珍稀,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戴叉犀金龜
  • 拉丁學名:Trypoxylus davidis
  • 別稱:大衛獨角仙,叉犀金龜
  • 二名法:Trypoxylus davidis Deyrolle et Fairmaire, 1878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Hexapoda
  • 昆蟲綱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 鞘翅目Coleoptera
  • 亞目:多食亞目Polyphaga
  • :金龜子科Scarabaeidae
  • 亞科:犀金龜亞科Dynastinae
  • :真犀金龜族Dynastini
  • :叉犀金龜屬Trypoxylus
  • :戴叉犀金龜T. davidis
  • 分布區域:福建、江西、越南、湖南
物種學史,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戴叉犀金龜最早由Deyrolle和Fairmaire與1878年命名,並建立了獨立的Xylotrupes屬。1911年Arrow以雲頂兜(Allomyrinapfeifferi)為模式種建立了Allomyrina屬,並把戴叉犀金龜和雙叉犀金龜也置於此屬,而Minck在1920年又以雙叉犀金龜為模式標本建立了Trypoxylus屬。近年來染色體分析結果表明兩種叉犀金龜和雲頂兜的親緣關係較遠,而戴叉犀金龜和雙叉犀金龜親緣關係較近,因此作為Trypoxylus屬較為合適。

外形特徵

戴叉犀金龜
雄蟲體長23-55mm,體闊19-23mm;雌蟲體長約12-32mm。體型長卵圓,體色深棕褐至黑褐,光澤較暗。頭較小,雄蟲有額角,長約10mm,端部深分叉為2支,角柄近中部兩側各橫生一棘突;雌蟲無額角,額部微凹。唇基深凹。觸角10節,鰓片部短小。前胸背板短闊,有細微刻點,雄蟲中央有一前傾前胸背角,端部深分叉為2支;雌蟲前胸背板中部有“♀”形凹坑。鞘翅光潔。胸下密被絨毛。足壯實,前足脛節外緣3齒。基齒遠離端部兩齒。
外形b雙叉犀金龜,而身體更短圓,雄蟲額角更短且形狀不同,體色只有深色,沒有紅棕色。

分布範圍

從地理分布來看,戴叉犀金龜的分布極其狹小。據不完全統計,戴叉犀金龜的三、四個主要產地分別是:中國湖南懷化,中國福建南部及中部,中國湖北北部和越南北部。產地狹小且不規則。
分布區多為地理位置獨特及峰巒疊障、高差懸殊的“生物天然避難所”。比如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西北方向受到秦嶺、大巴山的禁止作用,第四紀冰川期影響相對較小,成為第三紀動植物的“避難所”;而武夷山脈優越的山地環境,同樣阻擋或減弱了第四紀冰川期以及小的冰期與間冰期交錯中的冷空氣,因此武夷山保存著最典型、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東南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最完整之地區;屬武夷山脈延伸的支脈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同樣屬於這種情況。
戴叉犀金龜戴叉犀金龜

生活習性

據推測與雙叉犀金龜類似。野外成蟲多在7月中旬-8月中旬出現,成蟲夜間活動,趨光性強,食用樹木流出的汁液或水果;幼蟲以腐葉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質為食。幼蟲期6-8個月,成蟲期1-2個月。
戴叉犀金龜
目前已經有昆蟲愛好者人工飼養成功的案例,但由於此物種受到法律保護,飼養記錄多不公開。目前飼養多以野外捕捉成蟲,繁殖後飼養幼蟲為主,累代飼養較少,據稱戴叉犀金龜對溫度和食材等的要求均比雙叉犀金龜更高,飼養難度較大。

保護級別

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