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之奇

戴之奇(1904—1946),貴州興義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畢業。國民黨中將軍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之奇
  • 出生地:貴州興義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46年
  • 職業:國民黨中將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
人物生平,文學記載,

人物生平

1923年,考入武昌師範大學預科。
1926年5月,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
1926年12月畢業,與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同等待遇。畢業後,隨東路軍參加北伐,先後參加過鬆口、鎮江、龍潭、徐州等戰役。
1928年4月,又隨軍參加了第二期北伐。同年冬,入陸軍大學第九期學習。
1932年5月,任陸軍第十四師步兵第八十三團團長。
1933年8月,戴之奇調任陸軍第九十四師五九三團團長,率部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在南豐戰役中負傷。
1935年l0月,升任陸軍第一○七師少將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陸軍第一○三師副師長。淞滬抗戰爆發後,曾率部到上海參加對日作戰。
1938年7月,先後擔任臨時中央幹事會訓練處副處長,併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訓練團三民主義青年團工作人員訓練班"少將副主任、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政治部主任兼學生總隊長、陸軍第二十七軍少將參謀長等職。
1940年,調任湘鄂邊區挺進總隊參謀長。
1942年,升任陸軍第九十四軍第一二一師師長。
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11月,參加常德會戰
1944年夏,升任陸軍第十八軍副軍長。
1945年初,蔣經國的"青年遠征軍"成立,共九個師,戴之奇調任二○一師師長,駐防四川壁山。抗日戰爭勝利後,青年軍第二○一師、二○二師、二○四師編為青年軍第六軍,戴之奇任副軍長。
1946年國民黨軍隊整編後,戴之奇升任整編第六十九師(相當于軍)中將師長。
1946年12月,戴之奇率該師第四十一旅、第六十旅、預備第三旅及整編十一師的第九十二旅一個團,由江蘇宿遷向沭陽地區的人民解放軍進攻,12月13日至19日,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發動宿北戰役,在宿遷縣以北的嶂山、仁和圩、曉店子地區,將戴之奇指揮的三個旅又一個團全部殲滅,戴之奇戰敗自殺。(電視劇《潛伏》中引用“粟裕偷襲宿縣,戴之奇師被吃掉。”)
宿北戰役,華野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共2萬餘人,敵師長戴之奇自盡,副師長饒少偉被生擒,初步扭轉了華東戰局。
陳毅聞訊大喜,遂賦詩一首,詩曰:“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追贈為中將。

文學記載

解放戰爭(上)王樹增戰爭作品 之哀莫大於心死
一九四六年十月五日,國民黨軍向魯南解放區發起進攻。山東野戰軍節節阻擊,先後放棄了棗莊、嶧縣等地。
國民黨軍距離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只有百公里了,危機令陳毅不得不將山東野戰軍第八師調至戰場。何以祥的八師負責阻擊國民黨整編七十七師,八師包圍了這個師分散在幾個村莊裡的兩個團。可是,即使一個團負責包圍一個村子,八師在兵力火力上依舊不占優勢,整編二十六師的坦克又來了,三十二輛坦克形成集團衝鋒。一縱三旅奉命阻擊,共產黨官兵沒有打坦克的經驗,只有用肉體在平坦的阻擊陣地上與敵人的鐵甲展開殘酷的搏殺。
陳毅一根接一根地吸菸直至深夜,最後他說:“只好不打這一仗了!”
戰鬥結束後,國民黨軍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到戰場視察,他看見了令他“目擊心傷,慘不忍睹”的情形:“在嶧縣東二十餘里的圈溝鎮沿著鐵道線附近,新四軍葉飛將軍所部傷亡千餘人,死者斷臂殘腿,屍體累累。”馬勵武下令“儘快掩埋”。
這時候,華中戰場作戰雙方的態勢是:
國民黨軍已形成膠濟線、魯南、蘇中和蘇北四個攻擊方向,其中以蘇北和魯南為攻擊重點。
而陳毅部和粟裕部在國民黨軍的強勢推進下,逐漸由解放區的邊緣地帶向中心壓縮。
戰場已經移到了共產黨解放區縱深地帶。
嚴峻的軍事壓力使陳毅和粟裕感到,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必須由配合作戰改為協同作戰乃至聯合作戰,只有集中兵力首先爭取一個方向或是一個戰區的重大勝利,才能迅速改變戰局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陳毅致電延安並華中局:“同意華中分局二十日夜建議,山野、華野集中由淮海區向西行動的辦法,並主張兩個野指合成一個。”
經過反覆商榷,陳毅、粟裕取得一致意見:緩去魯南,首戰淮北
一九四六年冬,在江蘇的北部,即將打響的就是宿北戰役。這是兩個野戰軍會合後的第一戰,作為戰役的指揮者粟裕重任在肩。
隱蔽待機的那兩天氣氛沉悶,粟裕在指揮部里整日盯著地圖。此時,粟裕心裡有兩個作戰方案:一是攻擊來敵的左翼,將向新安鎮進攻之敵殲滅於五花頂地區,然後再攻擊向沭陽進攻之敵;二是如果敵人左翼進展緩慢,就攻擊敵人的右翼,集中兵力殲敵於宿遷以東地區。
粟裕苦苦地思索:右翼的整編十一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裝備精良,附屬有炮兵團,師長胡璉畢業於黃埔,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兵多將悍,與其作戰必是一場苦戰。況且,該師剛從魯西南調到蘇北,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必會十分謹慎。相比之下,左翼的整編六十九師冒進的可能性極大。
整編六十九師新任師長戴之奇是蔣介石的堅定崇拜者,是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後在江西青年幹部訓練班培養的心腹。在國民黨軍內部,多數人對戴之奇不屑一顧,認為不過是蔣家父子的一個死黨而已。但是,戴之奇畢業於黃埔,參加過北伐,又再次畢業於陸軍大學,抗戰中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平時談起戰略戰術也是滔滔不絕。在向共產黨解放區進攻的各路國民黨軍中,他的整編六十九師一直是急先鋒粟裕想定的作戰方案是:正面阻擊整編十一師,把整編六十九師分割出來,集中優勢兵力兩翼夾擊將其殲滅。
十二月十四日,整編十一師和整編六十九師繼續分路推進。華野第九縱隊以少數兵力頑強阻擊火力強大的十一師,同時把整編六十九師放進了預定戰場。黃昏,整編六十九師師部和二六七團進入人和圩,其他各旅緊隨其後,他們與受到猛烈阻擊的整編十一師之間已經出現了間隔。
十五日,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各部隊到達合圍地點。同一天,整編十一師師長胡璉以宿新兵團前線指揮官的名義召集作戰會議。會上,胡璉指責整編六十九師輕舉冒進,戴之奇指責整編十一師進展緩慢。就在兩個人爭執不下的時候,突然接到了整編六十九師遭受圍攻的訊息,緊接著傳來十一師師部附近出現共軍的報告,胡璉和戴之奇都感到非常吃驚。
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攻擊開始了。在合圍整編六十九師的合圍圈上,要點是負責穿插分割的一縱和負責攻占戰場制高點峰山的八師。
峰山是一個海拔只有八百多米的小山包,但卻是整編六十九師防禦的支撐點,一旦丟失整編六十九師將四面無依。戴之奇命令預備三旅七團死守,七團在一天之內把山包上的樹全部砍光,以掃清一切射擊障礙,然後緊急修築起壕溝,布置了密集的火力配備。八師趕到戰場後,集中起五倍於敵的兵力從兩面攻擊峰山。在西南方向的二十三團一營在副教導員張明的率領下連續衝擊三次,敵人猛烈的火力導致部隊出現嚴重傷亡,衝擊路線上遍布著遺體和傷員。天快亮了,如果拿不下峰山,勢必影響整個戰役進程,而此時原本有四百兵力的一營僅剩下四十多人了。副教導員張明決定最後再沖一次,在炮火和機槍的支援下,四十多名官兵們爬向鹿砦,撕開鐵絲網,冒著敵人的機槍掃射,在壕溝里搭起人梯向山頂衝去。張明頭部中彈,血流滿面,視野模糊,但依舊沖在最前面。終於,從另一面攻擊的二十四團一營一連衝上來了,連長郭繼勝與張明在峰山頂會合。
整編六十九師陷入重圍。戴之奇命令不惜一切奪回峰山。預備三旅和六十旅的兩個團,在飛機和炮火的支援下,向峰山發動了一次又一次反攻,八師集中起所有的火力堅守不退。十六日晚,戴之奇請求胡璉救援。至十七日凌晨,胡璉除了哀嘆“戴先生不堪構想了”之外,就是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戴之奇只好向南京求救:“懇求校長派兵或催令胡部相援,拯危局於萬難之時。”蔣介石嚴令胡璉出兵,告訴他如果救不出戴之奇,拿著自己的腦袋來南京。十七日上午,胡璉派出兩個旅發動猛攻,企圖靠近整編六十九師,但遭到一縱三旅七團的頑強阻擊。
胡璉的整編十一師十八旅不顧友鄰擅自撤退,促成了戴之奇的整編六十九師的最後覆滅。
戴之奇聽見槍炮聲逐漸密集起來的時候,知道自己的最後時刻到了。
十八日早晨,蔣介石親自打電話給胡璉,再次嚴令他不惜一切增援整編六十九師。但是,在胡璉的指揮部里,所有與整編六十九師的聯絡都已中斷,人和圩方向的槍聲也漸漸平息。胡璉放下蔣介石的電話後,判斷整編六十九師已經完了,立即命令部隊就地構築工事轉為防守。
胡璉的判斷十分正確,華中野戰軍官兵已經衝到了戴之奇指揮所的門口。戴之奇在殘部的簇擁下向村莊的東北角突去,當他終於意識到四面都是喊殺聲時,朝自己的頭上開了一槍。
宿北作戰結束。此戰共殲滅國民黨軍兩萬一千餘人。
戴之奇的胸徽、日記和一把短劍被送到粟裕那裡。
粟裕拿著這把“中正劍”端詳良久。粟裕指示:找副好棺木把戴師長埋了。
雖然宿北戰役規模不大,但粟裕認為此戰意義重大:首先是促成了華中和山東兩支野戰軍從此合二為一。粟裕將宿北戰役稱為“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
在當時依舊嚴峻的軍事形勢下,“轉折”二字還是用得十分奢侈的。
陳粟集中全力打一路,蔣氏愛將戴之奇自殺 其實,自1946年9月底華東兩大野戰軍合併後,對於如何作戰,毛澤東已有考慮。1946年9月28日,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對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會合的作戰方針和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兩軍會合後第一仗必須打勝仗。我們意見:(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據此,陳毅親自到華中分局與華野領導人包括粟裕共同商量了作戰方案,並於10月1日致電毛澤東,提出三套方案:“第一,集中山野、華野主力於宿遷。沭陽之間六塘河以北地區。十月五日前後可集中完畢,如敵此時東進即殲敵於運河東岸,敵如不進,即西渡運河,恢復淮北。第二,在漣水、兩淮、寶應地區設指揮所,作為鉗制方向並掩護做冬衣;第三,部署鹽阜、淮海、兩淮、高(郵)興(化)寶(應)各地之堅持鬥爭。重點是集中主力出擊並確保和堅持華中地區。”10月3日,毛澤東即代中央回復陳毅及華中分局張鄧粟:“(一)酉東電悉。 部署甚好,望堅決執行。(二)目前你處與劉鄧之任務是集中全力殲滅薛岳十個旅左右,即能轉換戰局。(三)劉鄧現正對付邱胡兩部舉行殲擊,如得手,薛岳威勢必將減煞。希望你們在淮海方面打幾個好勝仗。”就在陳、粟部準備在淮海打幾個勝仗時,此時的戰場情況又發生了重大變化。 10月中旬,魯南之國民黨軍突襲峰縣。棗莊得手,並直接威脅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陳毅又提出“山野、華野放棄會合,山野回魯南作戰,保衛臨沂,而粟部則繼續留淮海區作戰。或者全軍人魯南作戰。”毛澤東顯然不同意陳毅的主張,於10月14日電示陳毅並張鄧粟譚:“你們仍照過去決定集中山野、華野全軍(包括八師)在淮海地區打幾個大仗,開展局面,對淮海本身,對魯南,對蘇中,對配合劉鄧均好,對將來出大別山轉人外線作戰(幾個月之後)亦有利。在此方針下,八師亦暫時不回魯南。”毛澤東同日還專電粟裕詢問他對回魯南作戰有沒有勝利的把握,稱:“你們覺得全軍去魯南殲敵把握如何?如確有殲敵把握,自以去魯南打較在淮海打為有利。因魯南敵殲滅後,即可出隴海、淮泅,對華中局面並非不利,問題是殲敵究以何地為宜。”接到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電報後,陳毅、粟裕經過慎重思考,作出決定,並於10月14日深夜(15日零晨1點)致電毛澤東:“我們商討共同認為宜速出擊淮北。李延年布置北攻沭陽。已令粟裕率一、六兩師北回沭陽集結,可能打幾個好仗。如敵東進快,而華野來不及北返時,則就地相機打擊敵側背,山野擬選蔣軍一路,從一個團到二個團著手,亦可能打一二個勝仗。故回魯南的打算已暫緩。”收到陳毅不回魯南的電報後,毛澤東十分高興,並於當天深夜(23時)回電陳毅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治委員鄧子恢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刪子電悉。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蔣方計畫,引我去山東,我久不去,乃決心與我在淮北決戰。此種情況於我有利。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散)殲滅東進之敵,然後全軍西渡收復運西。”並特意交待,陳、張、鄧、曾、粟、譚團結極為重要,“只要今後不再犯錯誤,此項目的是能實現的”。至此,華東兩大野戰軍在淮北殲擊國民黨軍的方針才定下來。於是從10月下旬到11月底,華東戰略區一邊臨戰進行動員,一邊進行戰場準備
而到11月中下旬國民黨軍以四路開始進攻後,擺在陳毅。粟裕面前的問題是打擊哪一路的問題。陳毅於12月3日至7日提出五個作戰方案報告給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並告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這五個作戰方案是:第一、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原來部署不變,分別在鹽城、漣水、沭陽、魯南地區迎擊四路進犯之國民黨軍。第二,華中野戰軍擔任殲擊進攻鹽城、漣水之國民黨軍,山東野戰軍負責殲擊進攻魯南、沭陽兩路之國民黨軍。在各自擔任殲擊的兩路敵人中,先打哪一路,由野戰軍領導自己決定;第三,華中野戰軍首先集中兵力殲擊進攻漣水或鹽城區之國民黨軍,而後協同山東野戰軍全力夾擊進攻沭陽之敵。第四,集中山東、華中兩野戰軍主力殲滅進攻沭陽之敵,以部分兵力牽制其他三路之敵;第五,不怕敵人進占沭陽,華東兩野戰軍均在原地待機,待進一步判明敵之具體行動後再作處置。
陳毅認為上述五個方案各有利弊,但以集中兵力殲滅進攻沭陽一路敵人為最好。
為此,陳毅下令華中野戰軍主力,隱蔽集結於漣水附近,山野集結於隴海路北沂河沿岸,以便3日內能投人作戰。正密切注視著華東戰場情況的毛澤東沒有立即回電,而是靜觀其變。
12月6日,陳毅得到整編第11師正向宿遷開進,準備會同在宿遷的整編第69師進攻沭陽,以及其他各路國民黨軍隊同時配合行動的情報後,立即向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提出集中主力首先殲擊宿遷出犯之敵的初步構想。12日,粟裕自鹽城前線北進,同陳毅會面。在陳毅主持下,召開包括華中軍區領導人在內的作戰會議。
就在華東召開作戰會議的時候,毛澤東於I3日來電提出華東首戰殲敵的目標應是自宿遷出犯之敵。他特彆強調:“整十一師到達宿遷後,必配合六十九師及預三旅等向沭陽進攻,惟有殲滅該敵方能保持沭陽在我手中。如沭陽失守,華野主力即難在蘇北繼續作戰,有被迫轉至魯南可能Z對此點必須嚴重估計到。你們對此意見及部署如何,盼告。”13日,華東戰略區的作戰會議最後作出決定——殲擊宿遷出犯之敵,並迅速作出相應的部署。陳毅隨後一面報告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一面下令部隊向預定戰場開進。15日,毛澤東同意了陳毅、粟裕的部署,並要求他們:“情況望隨時電告”。
至此,華東兩大野戰軍會合後要打的第一仗正式定下來,即宿北之戰。陳粟決心集中華中第l、第2、第9縱隊,第8師及第7師(欠1個旅)共24個團的兵力,發起對宿遷之敵的進攻,另以第6師及第7師1個旅,第7、第10縱隊及第13旅,魯南第10師及濱海警備旅等部共20多個團的兵力,分別鉗制其他三路進攻之敵。並增調華中野戰軍第1師由鹽城北上參加宿遷、沭陽方向作戰。整個戰役由陳粟統一指揮。  12月13日,從宿遷出發的國民黨軍六個半旅分兩路向北、向東,以新安鎮、沭陽為目標發起進攻。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一部,立刻按照陳粟的部署,在第二天晚上隱蔽地向戰區開進。15日晚由山野參謀長陳士染指揮的右路軍突然向處在對方左路的整編第69師3個半旅實行穿插合圍,而以一部分主力插人整編第69師和第11師之間的結合部,把國民黨軍強行分割開。經過兩天的激戰,於19日上午全殲整編第的師,該師中將師長戴之奇在乞求增援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向部隊發出最後一個命令:“解圍之希望已斷絕,余受友鄰之欺,各部設法相機突圍。”戴之奇這位為中華民族抗戰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軍人,被蔣介石送往內戰的戰場上後因戰敗而自殺。從後來發現的戴之奇的戰場日記得知,他的自殺並不是為蔣效忠,而是因為他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政策深感失望。
非常有意思的是,同為國民黨軍中央系,同為參加過印緬戰爭的部隊,在整編第69師陷入重圍時,戴之奇自認為整編第11師會全力增援,徐州綏署副主任也下令整編第11師全力解圍。但整編第門師師長胡璉卻見死不救,下令該部星夜回撤進入宿遷城內自保。當時整編第11師第18旅近距戴之奇自殺之地只幾里之遙。戴之奇與胡璉同為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互相救援應是預料之中的,陳粟還專門集中重兵來對付增援,但胡璉卻沒有增援。
宿北戰役,華東解放軍以自己傷亡8000人的代價,殲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2.1萬餘人,繳獲各種火炮119門(其中野炮35門)及大批彈藥。毛澤東得知此戰的勝利,於12月18日(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發出賀電:“慶祝宿沐前線大勝利,望對一切有功將士傳令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