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丞(1905—1950),是戴望舒的原名,字朝宋,中國現代詩人,筆名有:江思、戴月、亞巴加、艾昂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丞
- 別名:字朝宋
- 出生日期:1905年
- 職業:中國現代詩人
簡介,主要作品,現代派代表詩人,影響,
簡介
浙江杭州人,祖籍南京。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
主要作品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名著:《雨巷》。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我用殘損的手掌》作於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雨巷》並因此作被稱為雨巷詩人,此外還有《尋夢者》、《單戀者》、《煩憂》等。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轉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先後創辦過《瓔珞》、《文學工場》、《新詩》等刊物。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珞》旬刊上發表詩歌,處女作《凝淚出門》。1928年《雨巷》一詩在《小說月報》上刊出,受到人們注意,他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稱號。這一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代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帶有明顯的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蘭、中國的李金髮等人的影響。
現代派代表詩人
1929 年出版的詩集《我的記憶》大部為此時期的作品。 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曾在該刊發表許多著、譯作。
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或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編定詩集《望舒草》於1933年出版。這一階段的詩作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他由此成為中國新詩發展史中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1935年從法國回國。
1937年出版詩作合集《望舒詩稿》。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繼續著譯, 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戴望舒一家會香港分會,任理事。其間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國作家》等。香港為日軍占領後,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獄中數月,健康受到很大損害。抗戰開始後的作品,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轉向積極明朗。
1941年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這一時期作品後來收入《災難的歲月》,1948年出版。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任教。
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詩全編》出版。詩集主要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影響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後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