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噩夢

戰車噩夢

Panzerschreck(德語,意為坦克殺手或意譯為戰車噩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 Raketenpanzerbüchse (“反坦克火箭來復槍”,縮寫為RPzB)的暱稱,它是一種口徑為88毫米,可重複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另一種流行的暱稱是"Ofenrohr",意為“煙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車噩夢
  • 外文名:Panzerschreck
  • 類型:反坦克武器
  • 別名:坦克殺手
  • 暱稱:煙囪
  • 國家:納粹德國
簡介,性能型號,武器相關,設計初衷,生產情況,性能優良,

簡介

這種武器被用來增強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尾部裝填,肩扛發射,通過電子點火發射由火箭推進的高穩定性的榴彈頭在擊中敵軍裝甲目標時產生聚能效應,金屬射流可以擊穿裝甲毀傷坦克內部人員或發動機。不過作為德軍的反坦克武器,雖然有更強的威力和更遠的射程,卻比另一種劃時代輕型反坦克武器-----鐵拳生產量要小很多。
戰車噩夢火箭筒戰車噩夢火箭筒

性能型號

前期型
改進型
口徑 88毫米
管長 1.64米
重量 11公斤
炮口初速 110米/秒
射程 150米
火箭彈重量 3.25公斤
彈頭重量 2.3公斤
口徑 88毫米
管長 1.35米
重量 9公斤
炮口初速 110米/秒
射程 180米
火箭彈重量 3.25公斤
彈頭重量 2.3公斤

武器相關

88mm RPzB “Panzerschreck”88mm RPzB “Panzerschreck”
在一戰的戰場上,銅牆鐵壁的坦克一直是血肉之軀的步兵的剋星,要對付坦克僅能依靠較重型的火炮。但隨著德國於1916年首創穿甲槍彈“K子彈”推出後,各種反坦克概念隨著出現。在30年代就出現了各種不同口徑的反坦克步槍(Anti-tank rifle),此種介於10 - 20毫米的槍彈及炮彈初速已超過三倍音速,能貫穿當時一般中小型坦克之裝甲,隨後出現了小口徑反坦克炮,提供更強之貫穿力。但由於二戰爆發後許多裝甲厚重的新式重型坦克隨之出現,眾參戰列強開始研發各種便於步兵使用於對抗裝甲部隊但威力可媲美一般火炮之新式武器。其中以德國一系列的新式反坦克火箭筒最為出色。
當德軍於1941年起遭遇敵軍新式坦克,特別是蘇軍T-34中型坦克強勢攻擊之後,德軍很快就發掘其反坦克炮的破甲彈(High Eexplode Anti Tank)之優勢。因此,一種威力特強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隨之出現。這是一款88毫米口徑之火箭筒,發射具有穩定彈道之尾翼的火箭彈。德軍戲稱之為“煙囪“,因為這種火箭筒每逢發射時都噴出大量廢氣。這種火箭筒技術水平遠勝同樣公認性能卓越之美軍60mmM9A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及英軍的PIAT反坦克榴彈投擲器,靜破甲深度達200mm。
德軍起初將於北非戰場繳獲的一些M9A1巴祖卡予以改良,將口徑加大至88毫米製成首款RPzB 43,配合其優良的破甲彈,使到這種新式火箭炮貫穿力達M9A1巴祖卡之雙倍。在實戰中,RPzB往往一發就能摧毀敵方坦克,相反的,美軍的M9A1巴祖卡仍然無法貫穿德軍後期諸如虎式,豹式及虎王式重型主力坦克之正面裝甲。然而,超強貫穿力卻換來體積笨重之代價,而且這種武器給其操作人員帶來最大的困擾就是過多的濃煙,往往導致他們在實戰中過於輕易暴露行蹤而被逼不斷移動以躲避敵人反擊。雖然後期改良的RPzB 54型號都加裝了護盾,但其操作人員仍須佩戴防煙面具以避免吸入過多有毒煙霧。
美軍嘗試各種方法加強對此武器之抵抗,包括在坦克車身加掛沙包或樹桐,但事實證明這幾乎沒有效果。
傳統反坦克的手段是依靠反坦克槍/炮、反坦克手雷/地雷及燃燒瓶、炸藥包等。德軍單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對於單兵後坐力較大,當時德軍流傳“左肩開一槍,右肩開一槍,然後進野戰醫院” ,而穿甲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可以說在面對裝甲厚實的坦克的時候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德軍急需一種攜帶型大威力反坦克武器。在1942年後期從北非戰場美軍手中繳獲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得到靈感,便利用原有的88毫米RPzBGr4322火箭彈開發了“戰車噩夢”。由於長達1.64米就需要2人操作,一人是裝填手從後部填彈並固定,然後把導線接通便可以擊發了。由於尾焰的原因,在使用的時候後方3米以內必須是空曠的,並且在發射筒上裝上護盾。因為最大射程只有150米,所以發射小組成員必須是偽裝隱藏高手,訓練有素的射手可以發射4~6枚/分鐘。
不過德國雖然仿製與巴祖卡,但是跟美軍的巴祖卡相比,性能大大提升,不過也比巴祖卡重。巴祖卡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而戰車噩夢在有效射程里,90度靜破甲深度達到200毫米,60度也有160毫米。

設計初衷

當德軍部隊在非洲繳獲了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他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反坦克槍與之相比的眾多缺點,並迅速將其送回本土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巴祖卡結構簡單,易於量產,使用方便,裝填迅速。德國工程師對其進行了重新設計,於是便誕生了戰車噩夢,與巴祖卡不同,它的火箭彈在飛離發射管以後會繼續燃燒噴射,所以有著高達150米的射程,在1943年開始投放部隊使用。
其使用的火箭彈,因為氣溫對燃料燃燒速度的影響,分為夏用和冬用兩種,護盾上的瞄準具也相應作出調整,火箭彈速約105m/s。

生產情況

最早的型號是RPzB 43,長164厘米,空重9.25公斤,火箭彈發射後2米距離內會繼續燃燒,灼傷使用者,所以必須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發射。1943年10月被新型的RPzB 54替代。相比早期的RPzB 43,因為在前端安裝了保護使用者的防盾,成為更廣為人知的形象。但是因為護盾太重,也有人繼續拆掉護盾,佩戴面具發射。它空重11公斤,另外發射新型的彈身更短的火箭彈,射程增加到了180米。1944年,RPzB 54/1問世,採用更短的火箭彈。據統計各種型號的戰車噩夢共生產了289151隻。其使用的火箭彈,因為氣溫對燃料燃燒速度的影響,分為夏用和冬用兩種,護盾上的瞄準具也相應作出調整,火箭彈初速約105m/s。戰爭後期還曾研製過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版本,但是沒有能夠投入量產。

性能優良

RPzB發射時會從前端和後端產生大量的火藥燃氣,因此得到了煙囪這個綽號(德語Ofenrohr)。這也使得戰車噩夢小組在發射後會立即被發現,必須迅速更換位置以免成為敵人目標。
雖然如此,相比起它的原型,美軍的巴祖卡,戰車噩夢還是有巨大的優點。即是後期的巴祖卡也很難穿透當時虎式坦克的100毫米正面裝甲,遑論後期的虎王坦克。相比較起來,雖然更重,但是戰車噩夢在90度的射角可以穿透200毫米的裝甲,60度射角的穿透力也可達到160毫米,在當時沒有任何坦克可以抵抗。
其一發足以擊穿任何的盟軍坦克的威力,如果再加上經驗豐富的戰鬥小隊,就足以成為盟軍裝甲車輛的噩夢。有鑒於此,盟軍儘量採取一些措施來對抗威力強大的戰車噩夢,例如在裝甲上堆放沙包等措施,但是實際得到的效果很小。
致命缺點
雖然仿製於巴祖卡,但德國一直沒有搞定高效的無煙發射藥,加上為了推動增加了威力的大彈頭而增加了推進發射藥,導致戰車噩夢發射時會有巨大的尾焰和火藥燃氣,導致初期發射員要戴著防毒面具和護目鏡。之後,用在戰車噩夢前方增加巨大的防盾來緩解這個缺陷,但這造成了重量、迎面面積增大很多!
重量、體積極劇增大的戰車噩夢,違背了單兵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單兵容易攜帶、可以隱蔽伏擊坦克、可以輕易帶著它藉助廢墟等快速接近坦克。戰車噩夢巨大的防盾和發射管體積難以隱蔽,重量大單兵攜帶不易(基本沒有像鐵拳那樣拿著扛著行軍的照片),單兵拿著也無法匍匐或快速接近坦克。
標準的二人Panzerschreck戰鬥小組標準的二人Panzerschreck戰鬥小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