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戰略數據規劃就是指遵循資料庫的規則,挖掘信息以及信息間的規律,經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建立面向實際業務的資料庫系統結構,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增進信息共享,方便實際套用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數據規劃
- 類型:系統結構
- 分類:資料庫系統
- 特點:數據正確
- 遵循:資料庫的規則
- 主要:是對管理型信息的規劃
定義,提出,過程,內涵,方法述要,
定義
在傳統工業企業內,戰略數據規劃主要是對管理型信息的規劃,是伴隨企業信息系統集成而產生的全局性規劃。其目的是通過明確的信息資源管理標準從根本上治理混亂的企業信息環境,解決“信息孤島”現象,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從而方便信息系統的開發和IT系統建設,最終提高信息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型信息的規劃很少或僅僅占據了整個企業信息資源的一小部分。
在信息服務企業內,產品型信息是企業的戰略資源,戰略數據規劃主要是對產品型信息的規劃。因為信息服務業的核心商業資源就是信息資源,戰略數據規劃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市場及商業戰略,所以其戰略信息規劃必須著眼於建立高檔次的企業信息環境,必須具有全局性的觀點、整體性的策略和統一的標準。規劃不是單個部門的調整和變革,它涉及企業的多個部門和環節,是企業級的戰略規劃。
提出
明確提出“戰略數據規劃” 這一概念是美國的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教授,他認為:戰略數據規劃是通過一系列步驟來建造組織的總體數據模型。而總體數據模型是按實體集群劃分的、針對管理目標的、由若干個主題資料庫概念模型構成的統一體,在實施戰略上既有集中式又有分散式,分期分批地進行企業資料庫構造。按照Martin教授對戰略數據規劃的定義,戰略數據規劃的概念應當涵蓋如下內容:
(1)是一個實體集群;
(2)是由主題資料庫構成的概念模型;
(3)是針對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
(4)應對數據的分布有所考慮;
(5)應對實施的進度和步驟有所安排。
應當說,Martin教授所提出的戰略數據規劃是針對整個組織,而並不僅僅是針對組織中特定信息系統建設的,但對於這一點,Martin教授也並沒有明確指出。隨後人們在使用這一概念和方法時,也沒有關注這一點,而是把精力過多地集中於方法的技術層面。以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對戰略數據規劃的理解和認識。最為突出的是把戰略數據規劃僅僅看作是針對組織內部某一特定信息系統建設的規劃。比如認為:總體數據規劃是MIS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數據規劃是系統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如此,將戰略數據規劃的概念限制於組織的某一特定信息系統,把人們的思維更多地限制在了採用什麼樣的技術來進行數據規劃上,較少地從管理和邏輯概念層次上對組織的信息進行考慮和最佳化。同時由於僅僅是對某一信息系統的規劃,對組織需要的眾多信息系統缺乏全盤考慮,從而導致不同信息系統之間數據格式不一、數據冗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組織的信息化進程。
過程
馬丁指出,系統規劃的基礎內容包括3個方面:①企業的業務戰略規劃;②企業信息技術戰略規劃;③企業數據戰略規劃。
戰略數據規劃的工作過程主要步驟包括三步:
1、進行業務分析,建立企業模型。
由系統分析員向企業中各層管理人員、業務人員進行調查; 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業務分析,分析企業的現行業務及邏輯關係; 通過業務分析,建立起企業模型。
2、進行數據分析,建立主題DB。
在具體操作上,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1)信息過濾 對大量來自系統內外的各種信息進行過濾,識別出對系統有用的信息。 (2)主題庫定義 信息過濾識別後,從全局出發,根據管理需求將信息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然後定義每一個主題DB。
3、子系統劃分。
根據主題DB和業務過程,來規劃新系統。
整個系統劃分為若干個子系統,子系統之間通過主題庫實現信息的交換。
圖:戰略數據規划過程
內涵
(1)戰略數據規劃是針對整個組織的數據規劃,而不僅僅是針對組織中某一特定信息系統建設所需數據的規劃。組織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和用途,需要建設各種不同的信息系統,如財務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如果僅僅是在這些各不相同的系統建設之時,才對這些特定的信息系統所需的數據進行規劃,那么,勢必會導致組織內系統數據收集困難,系統之間數據格式不一、數據共享性差、數據冗餘等一系列的問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通過戰略數據規劃,對組織的信息側面進行較為透徹的分析,可以為組織的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2)戰略數據規劃的結果——整個組織或決定組織目標實現的幾個關鍵部門的信息模型,是整個組織的一個側面。其與組織的業務模型是對同一事物從信息和業務兩個方面的進行的描述,二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分析信息模型離不開業務模型,分析業務模型同樣也離不開信息模型。
(3)整個組織的信息模型建立之後,組織為滿足某一特定目的而要建設的信息系統可以在這一信息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組織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地完成。可以說,組織戰略數據規劃是組織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
(4)戰略數據規劃是在概念和邏輯層次上對組織的數據進行規劃,不考慮物理層的實現問題。戰略數據規劃的結果,決不是一個資料庫系統。而實際上,建設一個針對全組織的完全統一的資料庫系統也是極不現實的。Martin教授在文獻[2]中就指出:20世紀60年代後期,曾經出現過一種夢想,企圖建立一種完全統一的資料庫,這種完全一體化的資料庫後來被證明根本不能工作,為大企業建立一個統一的整體資料庫系統的任務,其複雜程度簡直是難以想像的。在當時,這樣的任務就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設計單位的能力,即使能夠設計出一個這樣的系統,從機器的性能考慮,也無法進行工作(除非在一個小型的企業中)。
所以,戰略數據規劃不是要建立一個覆蓋全組織的資料庫系統,而是通過對組織的信息過程的分析,對整個組織的數據進行規劃,分析組織中適應組織目標的各種信息,及各種信息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個符合組織性質,適應組織目標,進行了一定的最佳化的組織信息模型,為今後進行組織的信息系統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方法述要
(1)“必須有最高層管理人員介入”。
一個企業的戰略數據規劃,其實就是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視圖和視窗,二者在本質上應是一致的。而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只有企業最高層管理人員才能了解和把握;如果企業的部門業務人員在沒有企業高層的指導和介入的條件下,關起門去做企業戰略數據規劃,必然造成企業的戰略數據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成為兩層皮。顯然,用這樣的戰略數據規劃來指導企業的信息化,就不會產生好的結果。
(2)重在溝通。
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最快,日新月異。由此形成了信息技術人員與企業的其它成員在專業上的鴻溝,有人用“無形的城堡”來形容這種狀況。城堡裡面的人使用著幾乎與外界不同的語言。外面的人說到bus,那一定是公共汽車,而裡面的人說到bus,那一定是匯流排;外面的人談論成本、費用、收益率津津有味,而裡面的人聽起來如墜人云霧之中。美國媒體權威R.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中把現實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處理對象是原子;一個是數字世界,處理對象是比特。不難看出,城堡內比特多一些,而城堡外原子多一些。對於這個無形的城堡造成的隔閡,馬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將其比作是建造巴貝爾通天塔。這是聖經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洪水大劫後,諾亞家族團結一心,要建造直通上天的高塔— — 巴貝爾通天塔;上帝耶和華為了不讓他們成功,就以神魔攪亂他們的語言,使建造塔的示拿人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語言,遂使造塔工程失敗。可見,企業在做戰略數據規劃時,一定要做好信息技術人員與其他人員的有效溝通。這些溝通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在最高層次上,企業的CIO 即信息主管與其他高層管理者的溝通;二是信息技術部門領導與其他中層領導之間的溝通;三是信息技術人員與其他業務人員之間的溝通。
(3)業務人員必須全程參與。
企業的戰略數據規劃的重要性和複雜性決定了它的制定過程既不能時間很長,但也不能太短。經驗表明,中型以上企業的戰略數據規劃制定的周期一般需時半年左右。
由於企業戰略數據規劃是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前期和基礎工作,而且信息系統建成後也必然要由企業的各方面業務人員,特別是管理人員來使用;因此,在制定企業戰略數據規划過程中,必須有業務人員全程參加。這件事情做得好不好,將決定企業信息化的成功與失敗。有媒體曾經載文稱“ERP成功率為零”,當然這樣的說法有點為過,但其成功率低確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於缺少業務人員的參與。
(4)做好業務活動過程分析。
馬丁總結了計算機數據處理髮展階段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與教訓,發現了企業數據處理中一個基本規律—— 數據類和數據之間內在聯繫是相對穩定的,而對數據的處理過程和步驟是經常變化的,由此創建了用途廣泛的一門新學科—— 信息工程,明確地提出了它的基本原理:數據位於現代數據處理的中心;數據是穩定的,處理是多變的;具體地說,一個企業所使用的數據實體的類型是基本不變的,除了少量加入幾個新的實體外,變化的只是這些實體的屬性值。因此,應該以數據為中心制定企業戰略數據規劃。但必須指出,以數據為中心並不等於不管過程、忽略過程,恰恰相反,企業在制定戰略數據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做好企業的業務過程分析,特別是要做好企業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分析。
(5)選擇好主題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