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革命時期的俄國糧食市場

戰爭和革命時期的俄國糧食市場

《戰爭和革命時期的俄國糧食市場》為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尼·德·康德拉季耶夫所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戰爭和革命時期的俄國糧食市場
  • 作者:尼·德·康德拉季耶夫 
  • 譯者張廣翔 / 鐘建平 
  • ISBN:9787509799697
  • 頁數:386
  • 定價:CNY 128.0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4-1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以統計資料為基礎,全面分析俄國農業的演變歷程,深入探討不同經濟社會條件下國家調節糧食市場的可能性和手段,以及向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過渡等若干問題。本書從學術價值看,糧食市場及其調節始終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戰爭和革命時期俄國調節糧食市場的政策又富有其自身的特點;就理論價值而言,本書著眼於從經濟角度剖析非常時期國家調節軍隊和居民糧食供給的手段,涉及市場調節方式、價格形成過程、供求關係等重要經濟理論。

作者簡介

尼·德·康德拉季耶夫(Н. Д. Kондратьев),蘇聯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周期理論創始人,被尊稱為“長波理論之父”。

目錄

上編 戰前與戰爭時期的糧食市場
第一章 戰前的糧食市場
第一節 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變化
第二節 農民和地主的糧食產量
第三節 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第四節 糧食盈餘和短缺地區
第五節 糧食商品率與商品糧數量
第六節 糧食商品率與糧食流通量的變化
第七節 商品糧的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運輸
第八節 運輸與貿易路線
第九節 一年內糧食進入市場的情況
第十節 戰前的糧食貿易機構
第十一節 糧食價格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戰爭與革命時期的糧食市場(1914~1918年)
第一節 播種面積的變化
第二節 單位面積產量的波動
第三節 糧食總產量的變化
第四節 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第五節 消費市場的地理變化
第六節 糧食商品率下降
第七節 糧食出口減少
第八節 貿易路線和運輸條件的變化
第九節 糧食儲備規模的變化
第十節 戰爭時期的糧食貿易機構
第十一節 機械化糧倉與糧食貸款
第十二節 糧食價格動態
第十三節 結論
下編 戰爭與革命時期的糧食市場調節以及軍隊和居民的糧食供給(1914~1918年)
第三章 國家調節
第一節 戰爭和國家調節供給的任務
第二節 國家調節供給的規模和任務
第三節 研究對象和計畫
第四章 糧食機構
第一節 特別糧食會議成立以前的糧食機構
第二節 社會輿論對糧食組織的態度
第三節 特別糧食會議的成立
第四節 二月革命後的糧食機構
第五節 十月革命後的糧食組織
第五章 糧食收購的調節措施
第一節 調節收購的直接措施
第二節 調節收購的間接措施
第三節 調節收購的混合措施
第六章 調節價格
第一節 調節價格的任務和方式
第二節 地方限價
第三節 通過銷售糧食調節價格
第四節 革命前的固定價格
第五節 二月革命後的價格調節
第六節 十月革命後的價格調節
第七節 糧食的固定價格和自由價格
第七章 調節運輸和供應計畫
第一節 調節供應框架下的調節運輸和供應計畫
第二節 革命前的鐵路運輸調節措施
第三節 計畫運輸的產生
第四節 運輸順序的調整
第五節 供應計畫
第六節 二月革命後的供應計畫和運輸調節
第七節 十月革命後的供應計畫和運輸調節
第八節 調節水運
第九節 糧食的裝運和供應情況
第八章 調節糧食消費和分配
第一節 調節糧食消費和分配的條件與方式
第二節 軍隊的消費標準
第三節 革命前的居民消費和分配調節
第四節 革命前的票證配給制
第五節 二月革命後的消費和分配調節
第六節 十月革命後的消費和分配調節
第七節 居民的實際糧食供應標準
第九章 “背口袋的買賣”與1918~1919年國家糧食供給和國家糧食組織的衰落
結 論
附 錄
附 圖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