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染紅青春歲月:人民日報口述歷史

《戰火染紅青春歲月:人民日報口述歷史(第1卷)》60位口述者中,37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年事最高者為96歲的陳春森老前輩。他精神矍鑠,一遍遍親自審定口述文稿,最後用毛筆署名。口述者中有6位女性,90歲的伊之是她們中最活躍的一位。為了確定口述稿的準確性,她多次乘坐捷運穿行北京市區,來到我們辦公室核對文稿和照片說明。伊之完全可以調用專車,然而她平和看待人生,樂於和民眾生活在一起,她將回顧自己的戰爭歲月,視為對歷史的尊重和生活的快樂。看到她來到面前,我和同事們都由衷地產生對這位前輩的敬仰。他們的神采使我們驚嘆,他們身上洋溢的對生活的樂觀精神使口述整理者深受鼓舞。

基本介紹

  • 書名:戰火染紅青春歲月:人民日報口述歷史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328頁
  • 開本:16
  • 定價:49.80
  • 作者:錢江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1287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戰火染紅青春歲月:人民日報口述歷史(第1卷)》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辦報,一路不停地辦報
青春歲月中的追尋與突破
戰火中的青春永難忘
我的秘書長生涯
從《晉察冀日報》到《人民日報》
烽火染紅我的人民日報歲月
奔向革命,奔向勝利
我的人生屬於人民日報
在前線向《人民日報》發報
令人懷念令人激昂的日子
我設計了《人民日報》版式和報頭
追求自由平等,投身革命洪流
“進京趕考”辦黨報
生命中的激情歲月
刺刀槍換肩,校對筆上手
早期人民日報供應工作
相逢相知在太行
青春匯入飛揚的電波
我和尊敬的首長張磐石
戰爭中收錄新聞
我是人民日報“土記者”
一生新聞生涯的開端
創辦《人民日報·北平版》前前後後
與人民日報41天情緣
新中國的詩意追尋
我的青春我的夢
甘當辦報“孺子牛”
火樣燃燒的往事
從無聲報紙到有聲電波
結緣報紙的源頭
為創辦“大黨報”打前站
親歷人民日報印刷廠的創建
人民日報電務部錘鍊了我
人民日報譯電科工作回憶
下太行,進北平
戰爭歲月的人民日報資料組
里莊,人民日報,清華大學
印刷路上一路奔跑
我負責的人民日報排字房
我是報社電訊兵
血海深仇,激發我走上革命路
戰鬥中的排字歲月
不停歇的通信腳步
最先看到勝利訊息的人
一生和印報機作伴
由報務搖機員到鄧拓警衛員
伯父引我走上革命路
從新四軍女戰士到人民日報校對員
沒有人民日報,就沒有我
父親、丈夫、報社和我
初到人民日報的日子
綠葉對根的情懷
一步步走向人民日報
追隨人民日報奮鬥的足跡
我的報務員生涯
黨報工作中的平凡人生
做人民日報好後勤
人民日報是我永遠的家
跟隨父輩投身紅色黨報
15歲,我當人民日報通信員
向新聞前輩鳴謝
後記:向戰爭年代新聞前輩的崇高敬禮

後記

這是人民日報紅色報人的戰爭歲月口述史文集,著重反映《人民日報》的創建史。
他們敘述的故事,因戰爭風雲而動人心魄,因波瀾壯闊而引入深思。
所有口述者都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前,曾在人民日報(包括華北《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北平版》)工作過的新聞前輩,每一位都經歷過戰火烽煙,曾面對壯烈的犧牲;有的口述人,穿越槍林彈雨,趟過了戰爭血海,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來到天安門廣場上,在心潮澎湃之間,親眼看到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向藍天。
時光鑄造歷史。烽火硝煙歲月卷過,轉瞬之間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即使在當年還是一位才及20歲,血氣方剛的風華正茂青年,如今健在,已是85歲老翁。而那些在抗日戰爭烽火中投身革命的新聞前輩,與我們對話時,都已經年屆90歲高齡了。
本書60位口述者中,37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年事最高者為96歲的陳春森老前輩。他精神矍鑠,一遍遍親自審定口述文稿,最後用毛筆署名。口述者中有6位女性,90歲的伊之是她們中最活躍的一位。為了確定口述稿的準確性,她多次乘坐捷運穿行北京市區,來到我們辦公室核對文稿和照片說明。伊之完全可以調用專車,然而她平和看待人生,樂於和民眾生活在一起,她將回顧自己的戰爭歲月,視為對歷史的尊重和生活的快樂。看到她來到面前,我和同事們都由衷地產生對這位前輩的敬仰。
他們的神采使我們驚嘆,他們身上洋溢的對生活的樂觀精神使口述整理者深受鼓舞。
還有年過90歲的新聞前輩安崗、陳澤然,年屆90歲的李原、吳象、姚力文、耿玉雲、左錄等,同樣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不辭辛苦地一遍遍口述,一遍遍地核對史實、修改文字整理稿。正是在他們的熱忱幫助和支持下,我們獲得了許多第一次知曉的寶貴史料。
我們的訪問和記錄,行進在一段戰火染紅的道路上。
口述人告訴我們,在當年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革命?又走過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參與了戰爭中《人民日報》的創建。
烽火染紅的歲月,是他們那一代人獨有的。這部口述史文集,也因獨特而凸顯其珍貴。
通過記錄他們的經歷,共和國建設者行走在法治、民主和科學道路上,會多一個層面地繼承歷史,審視自身,展望未來。
我於2011年初秋參加人民日報史的整理工作。主持和完成這部口述文集,是這項工程的一部分。由於過去沒有系統地做口述歷史記錄,在這次口述整理中頗感經驗和範本不足。最初制訂計畫時曾以為符合訪談條件的前輩約為40人左右。隨著訪談漸次展開,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截至2012年8月,我們在這個系列訪談中,先後聯繫到87位老前輩。經過努力,總共完成其中61人的口述記錄。有1人的回憶集中敘述來到人民日報之前的故事,待隨後再訪時身體已不如前,記憶困難,只好割捨。收錄本書中的口述文稿共60篇。
有一些前輩,因年事已高,身體欠安,與整理者相見時,已難以口述了,只好付之闕如。這就是歲月中流淌的遺憾,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即便如此,有幾位未能提供口述的前輩,仍熱情地向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照片,以佐證人民日報的成長曆程。
有幾位前輩在這部文集成稿之前已寫出回憶錄,刊登在不同的歷史刊物上,皆可查詢,遵從他們的意見,本書不作重複收錄。
由於口述人集中回憶的都是60多年前往事,記憶發生缺失和某些誤差,都是可能的。這部文集既然是對前輩個人口述的記錄,凡參加革命時間、地點等處,或因記憶洇漫而前後參差,則應以檔案文獻的記載為準。
每篇口述稿均附有兩張照片,一張為口述人戰爭年代的照片(如果沒有的話儘量選用早期照片),另一張是他們離休前後的照片。讀者可以從照片上讀到歲月留痕。
有幾位口述人留下了夫妻合影照片,是因為他們在參加《人民日報》創建前後結成連理,共同在人民日報工作。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有一方因種種原因未能口述,刊用他們的合影照片,也是對人民日報歷史的形象反映。
有幾位前輩的口述文稿是我本人早幾年整理或主持完成的,這次均為第一次發表。有幾位前輩,待這部文集問世之時,已先一步乘鶴長行了。這使得他們留下的歷史口述顯得分外珍貴。凡在本書出版時已辭世的前輩,都在文後口述人簡歷中註明。
在訪談和整理口述文稿的進程中,得到了報社眾多老前輩的熱情支持,尤其得到了報社老幹部局施明慎局長和其他幾位領導的熱情支持,若將熱情支持我們工作的前輩和同事們的名字都排列出來,將是成串連篇的。
本部口述文集定稿之時,《人民日報》已經創刊64年了。《人民日報》是新中國歷史的記錄者,而這部著作,可以視為口述人和整理者向人民日報事業共同的敬禮。
(2012年10月15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