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經濟

戰時經濟

戰時經濟(wartime economy),戰爭狀態下由戰時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預國民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經濟部門、經濟政策及經濟活動的總稱。通常是經過動員轉換的國民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時經濟
  • 外文名:wartime economy
  • 釋義:經過動員轉換的國民經濟
  • 性質:戰爭狀態下經濟活動的總稱
戰時經濟是伴隨著戰爭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交戰雙方主要使用刀、槍、箭、盾等冷兵器作戰,戰時經濟保障的物質內容主要局限於糧秣、馬匹、裝具等,物資儲備和交通運輸是戰時經濟的主要內容。進入工業社會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軍隊提供了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使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和破壞性顯著增大,戰前儲備已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要,戰時生產和物資籌措任務加重,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突出表現為戰爭與財政的關係,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局限於是否遭受戰時徵用、掠奪和沒收所帶來的經濟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資源的巨大需求,使各主要交戰國的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都與戰爭發生了緊密聯繫,從而呈現出完全的“戰時經濟”狀態,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得到充分的發展和表現。K.馬克思、F.恩格斯、V.I.列寧、J.史達林、毛澤東等在長期研究戰爭和領導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戰時經濟思想。主要觀點有:①戰爭是對國家經濟力量和組織力量的考驗。在現代戰爭中,經濟組織具有決定意義。②戰時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關係到革命戰爭的全局和各個方面。根本任務是服從戰爭,支援戰爭,創造和鞏固革命戰爭的物質基礎。③要多渠道、多方式地籌措物資經費,保障戰爭需要,解決戰爭經濟問題。取之於敵、取之於民、取之於己,是革命戰爭物資與經費籌措的基本方式。④進行戰爭要有穩固的後方,否則就不能勝利,要不斷地鞏固後方。⑤積極開展經濟戰,組織反封鎖反掠奪的貿易鬥爭,打擊敵人對己方的金融破壞,破壞和削弱敵人的戰爭經濟基礎,保護和增強自己的戰爭經濟能力。⑥糧食、燃料等物資是寶中之寶,戰時要實行重要物資統一收購和分配政策,根據輕重緩急安排生產和消費,保證戰時需要。⑦爭取國際軍事援助是奪取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爭取外援必須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前提,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努力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A.C.庇古的戰時經濟論和J.M.凱恩斯的戰費籌措論。庇古認為,戰爭資源的籌措是戰爭賴以進行的物質保證。戰爭資金主要來源於增加生產和勞動總量,減少個人消費,減少新的民用項目投資,移用現有民用資本。增稅、舉債和擴大銀行信用都是籌措戰費的必要方法,其中增加稅收是最為可取的方法。戰時籌措各種實物資源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徵用。政府徵用的主要對象是各種產品和生產要素。產品徵用的有效方法是產品歸政府獨家經銷和分配,政府先保證進行戰爭的需要,然後將剩餘部分分配給居民。庇古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提出戰時必須實行經濟統制。價格是平時市場經濟的“指揮棒”,國家通過規定最高限價和對生活必需品實行定量分配來實現對物價的統制。人們的消費需求受生產和供給制約和引導,國家根據需要的輕重緩急對重要原料實行用途統制和購買統制,對產品製造進行統制等。凱恩斯根據戰時經濟中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戰費籌措中應以實現巨觀供求平衡和限制通貨膨脹為中心目標。他認為,要制止戰時通貨膨脹,求得巨觀供求平衡,就必須控制總消費支出。戰費不僅由少數富人承擔,而且也要由絕大多數收入狀態一般的階層分擔。為使後者的犧牲最小和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政府要干預經濟生活,使多數人的部分貨幣收入進入儲蓄,延緩到戰後支付。這部分儲蓄便構成戰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一部分稅收和國債,便可籌足所需戰費,實現巨觀供求的基本平衡,避免走以增發貨幣籌措戰費導致通貨膨脹的老路。①戰時經濟體制。包括戰時經濟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現代戰爭對經濟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空前破壞,要求各參戰國建立戰時經濟體制,加強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調節和管理。國家統制是戰時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指令性計畫是戰時經濟的主要調控方式。②戰時經濟結構。包括戰時需求結構、戰略資源結構、戰時生產力結構、戰時生產力空間組合、戰時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和分配結構等。③戰時經濟活動。包括戰爭經費籌措、戰時物資保障、戰時勞動力分配、戰時生產、戰時交通運輸、戰時經濟統制、戰時經濟戰和經濟復員等。最大限度地動員經濟力量保障戰爭需要,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滿足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會的基本穩定。通常包括:①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戰時經濟管制機構和運行機制,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統制,便於國家集中統一調配經濟資源、支持戰爭。②制定戰時經濟計畫,重新配置經濟資源,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保障戰爭的需要。③實施經濟動員,擴大軍工生產能力,組織工業企業轉產軍品,新建和擴建軍工企業,特別是武器裝備的生產企業。④新建和擴建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網路和設施,徵集各種交通運輸和通信工具,對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部門實行軍事管制,保障戰時交通、通信的暢通。⑤調整經濟布局,組織受到戰爭威脅的重要企業向戰略後方搬遷,加大對戰略縱深地區的投資,增強後續經濟能力。⑥對物價、外貿、金融實行統制,對國民的日用消費品適時實行配給制,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保持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⑦加強重要經濟目標防護,組織足夠的力量防空襲和反敵特,保證社會經濟正常運轉。①國家干預強化,市場機制削弱。戰爭要求將整個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迅速有效地進行有利於戰爭勝利的再分配。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稻穀等糧食碾制的精度也有專門法令進行限制,儘量提高稻穀的出米率,增加糧食供應。對於石油、煤炭、鋼鐵、棉花等重要物資的生產和流通,則有許多法令進行嚴格限制。②國民經濟不同程度的軍事化。主要表現為軍事需求迅速膨脹,軍工生產急劇擴大,民用企業轉產軍品,經濟資源大量用於為戰爭服務,非軍事需求受到限制,民用生產減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對下降。這一特徵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規模大、消耗多,為保障戰爭需要,各參戰國不得不在戰時實施全面經濟動員,將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法國和德國工業產品的75%、英國工業產品的65%、美國工業產品的40%均被用於軍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日等國通過大幅度增加軍費,實施戰前經濟動員,將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也分別在臨戰時和戰時迅速改組了國民經濟。1943年,蘇聯和德國的軍費分別占國民收入的50.1%和72%,美國和日本的軍費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1.6%和46.7%。到1944年,美國軍品生產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0%,日本軍事工業生產產值占國民生產總額的50.9%。③物資短缺,通貨膨脹,賦稅加重。現代戰爭物資消耗巨大,戰時物資大量地從民用領域流向軍事領域,造成社會物資供應短缺。社會物資供不應求,加上國家主要通過稅收和舉債來籌措戰爭經費,導致通貨膨脹和國民賦稅加重。④戰時經濟的連續性較差。戰爭對經濟的巨大破壞,使戰時生產和流通經常由於原材料、能源供應不足,機器設備被毀,交通運輸不暢而中斷。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的軍隊經過78天高強度的空襲,使南斯拉夫聯盟70%的橋樑、100%的煉油能力、50%的動力系統、5個民用機場、12條鐵路線和5條公路幹線被毀,生產嚴重萎縮,經濟水平倒退30年以上。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軍事和戰爭中的廣泛運用,大量新式武器裝備投入戰爭,使現代戰爭呈現出高技術的特點。隨著戰爭的發展變化,戰時經濟也將相應地發生變化。①戰爭經費、物資籌措手段、方式多樣化。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經費、物資消耗空前增大,為保障戰爭需要,參戰國要廣泛動員本國的經濟資源,動用一切手段動員國際經濟資源,特別是盟國的經濟資源為打贏戰爭服務。②經濟波動幅度大,戰爭的經濟保障困難。信息化戰爭對經濟的依賴程度加深,高技術武器對經濟的破壞增大,導致經濟停滯、急劇倒退和崩潰,極大地增加了保障戰爭的難度。③高技術產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表現為軍事高技術的較量,誰擁有高技術武器裝備,誰就更容易取得戰爭的主動權。高技術產業是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物質技術基礎,戰爭的高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高技術產業在整個戰時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隨之提高。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