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泊村

戰場泊村位於郭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0′。東與山角村相鄰,西北與璋夼村交界,南與台城村接壤,東北與東樓子村相連。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5.6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場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4.7平方公里
  • 耕地:110公頃
  • 戶數:438戶
  • 地理位置:郭城鎮南部
  • 人口數:1366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王姓遷此建村。相傳明將在此擺陣打了勝仗,故命村名戰勝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海陽縣後,刻有“戰勝泊”的石碑上,“勝”字被毀壞,遂改名戰場泊村。
全村轄區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438戶,1366人。有王、楊、泮、鄒、於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楊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0年2月11日上午日偽軍1000餘人撲向戰場泊村,殺害村民64人,抓走數人。楊日恩弟兄3家全被殺死,全村財產損失達10萬元之多。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中共戰場泊村黨支部成立。
1942年8月1日膠東黨政軍民6000餘人,在本村隆重集會,紀念“八·一”建軍節。膠東軍區政委林浩和司令員許世友在會上作了報告。
1979年村投資9.6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1年投資7萬元,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493公斤,比1978年增長93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10公斤,總產48.9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915萬元,其中農業388萬元,林業6萬元,畜牧養殖業500萬元,漁業6萬元,其它15萬元。 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園15.9公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村內第二、三產業寥寥,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刺繡、運輸、毛衣加工、麵粉加工及油坊、商店、飯店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38人,收入465萬元,其中工業51萬元,建築業109萬元,運輸業 70萬元,商飲業105萬元,服務業1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6年建國小,設3個班,有教師4人。1977年建幼稚園,有教師3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1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500公斤。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265輛,機車80輛,電話152部,電視機196台,電冰櫃、洗衣機36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年翻新為瓦房。至2002年,全村建新房270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3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鄒豐亭經周玉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同年12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6名。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56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鄒豐亭、楊洪祥、楊吉芳、楊德才、鄒豐池、楊華敏、鄒豐溪、楊元珍、楊吉桂、楊日師、楊保林、潘化開、楊德波、潘化利。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慶壽、鄒永芝、鄒豐池、楊奎山、鄒豐溪、楊叢興、楊吉桂、楊元珍、潘慶亭、潘喜東、潘慶明、潘華利、潘華臣、楊德波、楊元正。1999年4月起,潘華利再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