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玉“行氣銘”文飾

戰國青玉“行氣銘”文飾

戰國青玉“行氣銘”文飾是典藏於天津博物館的一件戰國時期玉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 青玉“行氣銘”文飾
  • 外文名:Green jade ornament with inscription on the circulation of qiWarring States period
  • 館藏地點:天津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類別:玉器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發掘,是20世紀70年代轟動國內外的考古發現。其中出土的帛畫《導引圖》,繪有44幅圖像,每圖均繪有一個運動姿態各異的人物圖形。該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即導引)圖譜。歷史文物中,時代最早談到行氣者,則是天津博物館所珍藏的“行氣”銘玉杖首。
“行氣”銘玉杖首,是迄今所見戰國時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不僅有精湛的製作技巧,而且那俊秀挺健的篆書文字以及優美流暢的文體,也都是歷代古玉文中首屈一指的。銘文記述了行氣的要領,這是我國古代關於氣功修煉養生的最早記錄,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字學價值。

文物特徵

戰國青玉“行氣銘”文飾,高5.4厘米 外徑3.4厘米,屬戰國時期玉器精品,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字學價值。
此玉原為合肥李木公舊藏。其拓片20世紀50年代最早刊印在《藝賸》。20年後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誤名為“銅珌”)中。該器高5.2厘米、底徑3.4厘米。玉蒼綠色,有雜斑。器呈12面棱筒狀,中空,內頂部留有鑽鑿痕跡,器身下部有一穿孔與中空部相通。器表磨製光滑,陰刻篆體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號8個。按文理分析,在第七行首字下漏刻一重文符號,故總計45字。過去不少學者對這些銘文進行了解釋。郭沫若先生釋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這篇銘文,從它的結構來看,可以分為兩節,上節十句,下節四句。上節說的是吸氣與呼氣的過程,是呼吸的一個回合。“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是說吸氣後自上而下逐漸運行至下腹。“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是說行至下腹的氣,自下而上逐漸返回到頭頂,這是呼氣。“定則固”,則是吸氣與呼氣過程中的轉折。下節四句兩兩相對,前兩句說的是天與地之本,實際說的是吸氣與呼氣的要點,吸氣至下腹,呼氣要行至頭頂。這兩句也是承上文“伸則下”,和“退則天”而說的。後兩句說的是行氣順逆不能顛倒,因關乎生死之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