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茶花紋敦

戰國茶花紋敦

戰國茶花紋敦是戰國時期的一件銅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國茶花紋敦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銅器、青銅器
  • 文物原屬:戰國時期盛黍、稷、稻、粱用器
  • 規格:通高17.8cm,寬24.2cm,重3.02kg
基本信息,陳侯鼎,錯金嵌松石樽,大府盞,蟠螭紋銅鏡,嵌紅銅龍紋瓿,嵌松石蟠螭紋豆,獸紋匕,

基本信息

敦圓體,有雙獸首銜環耳和三短足。器蓋飾有三伏犧,並飾六瓣茶花紋二周,以蟠螭紋一周相隔,腹部上下各飾蟠螭紋一周,中飾六瓣茶花紋。

陳侯鼎

陳侯鼎,高23.6cm,口徑31.6cm,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雙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環飾竊曲紋帶。從器物的特徵看,陳侯鼎的盂腹較似以毛公鼎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類器,但已變淺,蹄足也向細長發展,竊曲紋筆道略見粗疏。銘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時也考慮左右之間的交替,筆道流暢,遒勁有力,從銘辭內容看屬媵器之類。上述各項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類器及其它類別的青銅禮器共有的時代特性,故定陳侯鼎為春秋早期器。
該鼎原為前清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舊藏,五十年代,該器歸為國有,入藏故宮博物院。

錯金嵌松石樽

錯金嵌松石樽,高15.3cm,寬12.2cm,重0.66kg。
樽筒形,有環扳,扳作鳥形,平底,三獸足,足上端為獸首。器通身以綠松石鑲嵌成菱形、三角形紋飾,再以細線菱形錯雜其間,細線菱形之上下角錯金為飾。

大府盞

大府盞,通高14.4cm,口徑23.3cm,重3.24kg。
盞作半圓形,三獸足,雙圈耳,足作虺形,虺首著地。器口上有銘文5字:大府之饋盞。銘文記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盞造型及體積均與青銅敦近似,當為盛食器。此盞為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
鳥獸龍紋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壺是容酒器。此壺圓體,寬頸,深腹外鼓。蓋及兩耳已失。器物主體紋飾是人首鳥體的怪獸和龍相互纏繞。在紋飾之間還有虎、牛、豹等動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飾一周雁群紋,雁作昂首曲頸狀,體現了晉國青銅鑄造業的高度水平。

蟠螭紋銅鏡

蟠螭紋銅鏡,直徑19.3cm,重0.527kg。
柱形鈕,圓形鈕座中空,凸起於鏡背,有鏤空花紋三組,主紋為三條相互盤結纏繞的螭龍,螭口怒張,吻上下各有一長牙,頭上獨角,一前足高舉,團身。紋飾充滿動感。地紋由圓形與三角形相間的雷紋組成。鏡卷緣。
銅鏡為鑑照之器,屬日常生活用具。我國出土最早的銅鏡時代為齊家文化時期,但是直至春秋時期,銅鏡的生產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戰國時期,始大量生產。

嵌紅銅龍紋瓿

嵌紅銅龍紋瓿,通高34.3cm,寬44.5cm,重10.72kg。
瓿圓體,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環,有蓋,蓋頂部正中有一環。蓋、器肩及腹下部飾菱紋,腹部飾龍紋。紋飾均以紅銅鑲嵌

嵌松石蟠螭紋豆

嵌松石蟠螭紋豆,通高39cm,寬24cm,重3.05kg。
豆圓形,兩側有雙環耳,束腰,高足,蓋頂有平捉手,可以倒置。蓋、器身飾蟠螭紋,高足兩端飾垂葉紋,中部飾菱紋。通體紋飾均以松石鑲嵌。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鈹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鈹,長33.2cm,寬3.4cm,重0.31kg。
鈹長鋒,脊扁平,扁莖,莖上有一圓穿。一面脊上有刻畫銘文2行20字: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伐器工師長,冶L執劑。另一面刻5字:大攻尹韓囗。(攻即工之,假借音字。冶即冶工,工匠,該鈹的具體鑄造者。)
銘文大意:記在十七年,宰相春平侯監造,邦左伐器工師長主造,冶工L鑄造。

獸紋匕

獸紋匕,通長21.6cm,寬3.7cm,重0.3kg。
平勺長柄,微曲。通體飾有花紋,主體部位飾一獸紋,柄飾魚紋。紋飾均為極細的單線刻成。
蛙鈕螭紋銅陽燧
蛙鈕螭紋銅陽隧,直徑4.4cm,重0.03kg。
陽隧鏡,凹面,凸背,蛙形鈕,環鈕飾四雙身蟠螭。陽隧素緣。
吳王夫差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為調酒器。此 以一條弧形的龍作為提梁,龍體中空,是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的形式組成,稱為透雕交龍紋,腹部飾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
整器的裝飾精美華麗,表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藝。 的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敬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 。這件 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吳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銅禮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