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獸面紋長銅劍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獸面紋長銅劍
- 館藏地點:廣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武器
戰國獸面紋長銅劍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獸面紋長銅劍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獸面紋柳葉形巴蜀銅劍 戰國獸面紋柳葉形巴蜀銅劍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名稱: 戰國越王州勾錯金銅劍 年代: 戰國 尺寸: 劍長57,格寬4.5,劍身寬4,劍鞘長49,劍鞘寬4-5,劍匣長68,劍匣寬8,劍匣高9.5厘米 來源: 2002年徵集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此劍保存完好。劍作斜寬從厚格式,中脊起線,兩從斜弧,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格上陰...
圓柱形劍莖,凹形獸面紋劍格,並鑲嵌綠松石,大部分已脫落。劍身包裹一層厚厚的銅綠,只在近尖處露出一小塊劍身,光亮如新,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束弧曲。現收藏於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文物。長57cm,寬6cm,高4cm。同心圓劍首,與劍身分鑄,莖部有焊接痕跡。劍柄有兩道箍,並嵌有綠松石,...
錯金幾何雲紋劍是藝術價值極高的青銅兵器,十分罕見,迄今中國大陸未出土類似器物。本劍劍身特寬,在戰國劍中殊不多見。古越閣簡介 據資料介紹: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先生、王淑華女士伉儷,可謂是集藏古兵器的大家,在他們精選一百餘件藏品出版的《商周青銅兵器》(1993年)一書中,不乏稀世珍品、絕品。該書圖片印製精美...
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該器物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跡。 越王...
戰國銅劍是戰國時期文物,通長34.8,劍柄7.7,劍身寬3.5,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發展歷史 1974年,洛陽博物館配合城市工程建設,發掘清理一座戰國墓葬。在這座幾經盜掘的墓葬中,“繁陽之金”銅劍成為考古人員意外的收穫。該劍劍鞘由象牙製成,飾以珍珠,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鋒利,劍身銘刻錯銅紋“繁陽之金”四字...
戰國獸面紋銅短劍 戰國獸面紋銅短劍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戰國鏤空蟠虺紋柄銅匕首是戰國時期的匕首。戰國鏤空蟠虺紋柄銅匕 全長26.5厘米,刃寬2.8厘米,刃中脊厚0.5厘米。短劍形,匕身平直,刃部銳利。匕首格部飾獸面紋,匕柄為扁方體,全部鑄成鏤空的蟠虺紋,花紋極其精細繁複,整齊勻稱又不失靈動。匕柄的首部以鳥頭造型做成柄首所需的寬體形,十分巧妙。匕首又稱...
戰國獸面紋銅戈於1980年在四川新都馬家鄉出土,現藏於四川博物院 文物歷史 戰國獸面紋銅戈為出土的歷史文物 文物特徵 戰國獸面紋銅戈長29.4厘米,厚1厘米 文物鑑賞 戰國獸面紋銅戈呈三角形,無胡,援身兩面近欄處飾有獸面紋,中間有一圓穿,援末有二穿,內上有一菱形穿,穿後有紋飾。內口呈虎口狀。援...
戰國獸面紋銅鍨 戰國獸面紋銅鍨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銅器。
戰國獸面紋谷紋玻璃劍璏是1956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文物尺寸 長10.2厘米,寬1.9厘米,厚1.4厘米。文物特徵 淺綠色,該器大體完整,在近谷紋端三分之一處有斷痕,已粘合。器呈長條形,一端鑄牛頭狀獸首,其他部位有四排谷紋,排列整齊。兩端略向下彎曲,一端下面有長方形...
戰國青銅幾何紋平脊劍,戰國文物,現收藏於杭州博物館,規格為長41.5厘米,寬4.35厘米,厚0.8厘米。文物介紹 這把戰國青銅劍出土於餘杭區吳山鄉,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短臘,斜寬從,厚格呈倒凹字,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圓莖,有兩道箍,劍首鑄飾幾何紋。 這件青銅劍,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
戰國玉獸面紋劍格 戰國玉獸面紋劍格是戰國時期的一件玉器作品。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棱鋒利,光亮度強。
民國仿戰國獸面紋銅戈 民國仿戰國獸面紋銅戈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戰國秦錢多隨軍事而流布,與六國商用流通者絕少,故多發現於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韓魏之“易陽道”等,故錢重而流布範圍甚小。錢型多為大錢(錢徑在3厘米以上)。在陝西鹹陽、四川茂汶等地也發現了秦國時期的半兩,四川青川戰國墓出土了七枚半兩 [66]...
戰國蛇首獸面紋銅帶鉤 戰國蛇首獸面紋銅帶鉤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銅器。
戰國殘獸面紋銅帶鉤 戰國殘獸面紋銅帶鉤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銅器。
鉞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青銅器注 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
此展品為戰國中期文物。36件,皆為甬鐘。形制相同,大小各異。鐘體扁如合瓦,銑邊有棱,舞平,上有八棱形長甬,甬下部有旋、斡,體上部略窄,下部稍寬,呈直線外侈,於部向上收成弧形,銑部下闊,內有四個凸起的音脊。現收藏於隨州博物館。文物介紹 36件,皆為甬鐘。形制相同,大小各異。鐘體扁如合瓦,...
戰國玉牌飾,戰國玉器,藏於開封市博物館。該玉牌飾獸面紋,通體沁色呈雞骨白,白中泛黃;獸面利用裝飾意義的勾邊雲紋和細陰線紋刻劃組合而成,分別有角、耳、眉、眼、鼻藏於紋飾之中。整器紋飾清晰,布局對稱,造型生動形象。文物特徵 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獸面紋玉牌飾,通體沁色呈雞骨白,白中泛黃;獸面...
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銴,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線。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較少,而多四足。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的盉。頸飾一周龍紋,肩上有一條斜角雷紋,每一袋腹飾由...
這件玉琮外方內圓,方代表大地,圓象徵天空,上下貫通,在祭祀時,是溝通天地的法器。它出土於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淺雕獸面紋,莊嚴而不失優雅。文物歷史 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
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從廢銅中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1976年,湖北襄陽蔡坡12號戰國墓出土一把吳王夫差劍。1991年河南洛陽中州中路戰國墓出土一把吳王夫差劍。此外,山西峙峪出土過“吳王光劍”;山西代縣蒙王村出土過“吳王夫差劍”,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過“吳王光劍”。文物下落 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以蘇州...
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鑑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
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跡。【尺寸】 通長52.4cm 【文物原屬】 春秋後期越王“者旨於賜”配劍 【文物現狀】...
越王昌化石劍,戰國,尺寸:通長48cm,劍格寬5cm,劍首徑3.2cm,厚0.8cm。杭州博物館藏。這把劍為昌化石質,色澤黑灰,局部呈黃褐色。劍有中脊,兩從刃較鋒利,劍身光素,劍格一面陰刻獸面紋,其上鑲嵌有綠松石,另一面刻鳥篆文,可辨認出“越王”二字。劍圓莖,有箍兩道。劍首上有幾何紋飾。總體...
龍鳳紋玉劍璏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尺寸:長7.2cm,寬2.3cm,高3.1cm 文物鑑賞 劍璏是古代劍上的裝飾。此器青白玉質,器作長方形,前寬後窄,下有一長方形凸出,內鑽扁方形孔,以供革帶穿入。器面窄端上飾一首雙身的獸面紋;獸面之上為倒置的對稱雙鳳紋,爪攫一小蛇...
1980年新都馬家場戰國大墓出土一批器物,上面多刻有同一圖符,圖中18就是這個巴蜀文字。1950年新津出土的雲紋銅鍅圈足上的圖像文字,則列於圖中24。此外,還有兩件匙形銅帶鉤上,也有圖像文字的組合。近年出土的大量巴蜀文字印章,亦集中繪在一張圖上;其中以圓印、陰刻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印文 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