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殘偏翼銅鏃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殘偏翼銅鏃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武器
- 材質:銅
- 藏品編號:藏品編號
- 質量範圍:<0.01 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發掘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1949.10.1-1965
- 規格尺寸:長2.9cm
戰國殘偏翼銅鏃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戰國殘偏翼銅鏃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出土於沙尖子鎮大夾板溝墓葬。長3.9厘米,寬1.2厘米。范鑄,三葉式,葉刃極薄,後段低於前段,向前聚成尖峰,圓柱狀鋌,鋌端中心有一圓突。現收藏於五女山博物館。文物介紹 箭鏃,俗稱就是箭頭,就是箭的鋒刃部分。鏃字在古代就是族字,“族”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是一根旗桿下的兩支箭...
戰國鏃是戰國時期的一件銅器作品。【簡介】鏃之橫截面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可射向遠處。青銅鏃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屬最早出現的青銅兵器之一。其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三翼與三棱三類,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戰國時期,遠射的三棱矢鏃已改成鐵鋌。
戰國短鋌三翼銅鏃 戰國短鋌三翼銅鏃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戰國三稜錐形銅鏃 戰國三稜錐形銅鏃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武器。
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鏃,除有兩支雙翼鏃外,其餘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是構成秦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裝備有大量...
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占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棱鏃。箭桿古代稱“梃...
①鏃。遠射兵器。商周時已使用了複合弓,並在矢上安裝銅鏃。商代的銅鏃以扁平的凸脊雙翼鏃為基本形態,兩翼側刃前聚成鋒,向後形成倒刺。西周時仍使用雙翼鏃,但鏃鋒夾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銳。東周時開始出現錐體三棱形鏃,三條側刃前聚成鋒,提高了穿透力。以後又把鏃鋌改為鐵質,這種鐵鋌銅鏃在戰國晚期的遺址中常...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
同時,在鄉村西北小溪河床也常於雨後發現銅鏃。其後,自1973年4月至1978年冬,又陸續發現規模不同的戰國墓十餘座,清理出土一批隨葬品。以牛堆戰國墓為例。文物 在面頭嶺墓群中,最初發現的牛堆戰國墓,是一座大型戰國時期的古墓,墓向180°,墓室於原地面構築,方形,邊長約3.3米,墓壁泥土夯築,墓高1.2...
多處路面上疊壓有秦代和西漢時期的繩紋筒瓦、板瓦,兩處路面上還出土了戰國晚期至西漢年間使用的三翼銅鏃和西漢末年的“大泉五十”銅幣,路面腳印中有男子、女子和兒童的腳印。發現靠山護坡,與直道平行,同時發現有之字形盤山道等。路面、車轍 在秦直道遺址坡度為6°-8°的發掘中心區,揭露出道路路面總長71米,...
1983年在台地西北側發現了鑄造作坊遺蹟,火膛坑存長4.8米,坑內堆積有紅燒土塊、草拌泥塊、草木灰、木炭等遺存,還有殘陶片、銅矛、銅鏃等戰國遺物。可見這是一處戰國時期的冶鑄作坊遺址。靈山 靈山位於大北城的西北隅,為一土台,經過文物勘探調查,它是西城垣與北城垣交角的一段城垣遺址,呈東北至西南走向。...
1983年在台地西北側發現了鑄造作坊遺蹟,火膛坑存長4.8米,坑內堆積有紅燒土塊、草拌泥塊、草木灰、木炭等遺存,還有殘陶片、銅矛、銅鏃等戰國遺物。可見這是一處戰國時期的冶鑄作坊遺址。靈山 靈山位於位於大北城的西北隅,為一土台,經過文物勘探調查,它是西城垣與北城垣交角的一段城垣遺址,呈東北至西南走向...
二龍湖古城遺址已清理出房址十一座、灰坑八個、排水溝三條,出土了包括燕國刀幣在內的銅器、鐵器、陶器六百八十餘件。其中半圓形雲紋瓦當、三翼銅鏃、長方形罃孔鐵圈、內戈式鐵鐮及繩紋瓦、圜底釜、折肩瓮、長孔甑、折腹缽、柱把豆、梭形網墜、蒜頭形紡輪等器物,都是戰國晚期至漢初的典型器物。灰坑內出土...
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春秋後期,在我國...
劉家營遺址對研究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建築史、戰爭史、經濟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13年3月5日,劉家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1981年,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劉家營遺址,之後未做進一步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在劉家營遺址挖出古井兩眼,出土有陶井圈和銅釜一件。...
1983年春,在紅燒土的範圍內進行了小面積挖掘,清理面積近10平方米。在台地遺址西北側發現了鑄造作坊遺蹟,火膛坑存長4.8米,坑內堆積有紅燒土塊、草拌泥塊、草木灰、木炭等遺存,還有殘陶片、銅矛、銅鏃等戰國遺物。可見這是一處戰國時期的冶鑄作坊遺址。皇姑廟遺址表層多紅燒土和戰漢時期繩紋筒、板瓦及陶器...
蔣國故城內及周邊區域採集和出土較多西周至戰國遺物,有銅鼎、銅壺、銅錛、銅鏃、銅劍、蟻鼻錢、金幣-郢爰、車馬、陶豆、骨簪、骨針等。故城西北偶的台地上發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鑿、蚌鐮、紅陶、火燒土等史前文物。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在蔣國故城發現了“楚相孫公祠”橫額石刻,記載“古寢丘地”的清同治年間...
衡陽歷史悠久,歷史遺址頗多。古屬三苗、楊越,戰國時為楚南重鎮。歷史沿革 公元前202年始建酃縣(治今珠暉區酃湖鄉),後設立鐘武侯國。衡陽分屬於衡陽郡和湘東郡,湘東郡治設酃縣(今珠暉區酃湖鄉)。西晉置衡州,治衡陽。東晉、南北朝先後設湘東郡、衡陽王國,首府設衡陽。公元589年,改湘東、衡陽兩郡為衡州。...
根據對郭莊楚墓以及已經出土文物的初步分析,郭莊楚墓的時代應該為戰國早期,墓主可能是楚國分封在蔡國的高級貴族。背景 2005年春節前夕,當河南省上蔡縣的村民們正陶醉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一聲聲刺耳的爆炸聲陸續不斷地傳來,他們甚至感到了地面的微顫。接下來的幾天,村民們的耕地里接二連三地出現一個個深深的...
B類陶片與騸馬文化“騸馬類型”及“兔葫蘆類型”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點,很可能是騸馬文化的一個新類型,其年代偏晚,下限至漢代。T2第3層堆積是本發掘區目前確定最早的原生堆積,該層中出土的布幣初步推斷為魏國錢幣,但與A、B兩類陶器共存發掘區的年代初步推定為戰國至漢代。文物遺存 2011年 2011年,出土器物...
城內出土過許多完整器物,像銅劍、銅戈、銅鏃、銅洗、瓦當等。該城址延續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2013年3月5日,南武城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南武城故城,始建於魯襄公十九年(前554年),為魯國武城邑治所。戰國時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