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玉秋聲圖

戛玉秋聲圖

《戛玉秋聲圖》是明代畫家夏昶所畫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圖為坡石獨立,一叢細竹在蕭瑟秋風中搖曳舞動。畫家通過筆墨的錘鍊,以濃淡虛實相生的墨色,並配合客觀的摹擬,將陰陽相背和前後參差的審問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刻畫出了一個優美逼真的藝術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戛玉秋聲圖
  • 規格:縱151厘米,橫63.7厘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夏昶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戛玉秋聲圖》畫一假山後三竿瘦竹,在強勁的秋風中飄舉搖曳的姿態。讀者似可聽見竹葉迎風抖動的瑟瑟之聲。此圖自識“戛玉秋聲,仲昭”,鈐朱文一印。
戛玉秋聲圖

藝術鑑賞

此畫是一幅精心佳構。畫面寫坡石獨立,風竹數竿及地面,三者錯落銜接,適度傾斜,不儀渾然一體,且形成了活潑自然的反“c”形構圖,而且有效地顯示了“秋風席盪”這一作畫主題。在畫法方面,所畫的數竿風竹,參入書法筆意,筆勢爽利,竹葉猶如草書,點畫紛披,其流暢的運筆,使竹枝、竹竿圓潤勁秀,氣韻生動,以濃淡虛實相生的墨色,表現出陰陽相背和前後參差的空間感。淡墨潑染的地面,呈現出蒼茫深厚感。畫面所寫的一方岐增的湖石,叢竹在秋風中搖曳舞動,構成動與靜的平衡布局。湖石以斧劈與亂柴皴相參,枯梗的勾、勒、皴、擦,把秀石表現得凝重剛實,稜角分明。其作風介於文秀與剛猛之問,陰陽向背,石分三面,立體感頗強,尤其是背陰部位更加濃墨苔點。只要讀者仔細觀賞,不難發現,從竹葉的逆枝搖曳中,使人感到寒風凜冽和勁竹秀石的堅韌,又仿佛能聽到風中之竹戛玉鳴琴般的聲音,而這若有若無的風聲竹聲,足以使觀者察覺到秋天到來的氣息。這些是畫家通過筆墨的錘鍊,及配合了客觀的模擬觀察,成功地創造出一個優美逼真的藝術境界。
夏泉的《戛玉秋聲圖》所表現的竹、石臨風不懼的精神,還能使細心的讀者領悟到更多的東西,那就是人類不畏強暴的情操。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戛玉秋聲圖》是一幅精心佳構。畫風竹數竿,筆勢爽利,點畫紛披,的是大家手筆。明人畫竹已擺脫元人墨筆畫竹的沒骨習氣,把它變成一種盡情揮灑的“書”的過程。夏泉曾師法王紱,他的墨竹也追求一種書寫時的揮灑情趣,這使得畫中竹枝大有活潑生動、勁健生姿的動態形象,比起刻意勾畫來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代畫家馮驥才:你看這幾竿竹,無論枝葉,筆筆爽勁,乾淨利索,無一敗筆,而且摻入了草書筆意,點畫紛披,頗具美感。雖然竹子幾乎鋪滿畫面,但濃淡相襯,俯仰相錯,層次分明,很有空間感。

作者簡介

夏昶:(1388~1470), 中國明代畫家。幼小家貧,繼舅父改姓朱,後復夏姓,明太宗為之更名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江蘇崑山人。永樂十三年(1415)登進士,後授庶吉士,因善書法,於永樂二十年授中書舍人。宣德六年(1431)升為吏部考功主事。曾出任江西瑞州知府4年,後為太常寺少卿。天順元年(1457)告歸回吳(蘇州)。為政平易,待人坦率樂易,不拘小節,風流文雅。善畫墨竹,初師王紱,後融會吳鎮、倪瓚畫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其畫講究法度,結構嚴謹,起筆收筆均以楷書入畫,筆墨厚重,又具瀟灑清潤之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