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珠寺

戒珠寺

王羲之故宅戒珠寺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蕺山南麓,在西街上,蕺山街北端。依山臨街,幽偏適中,寺內殿廊潔淨,佛相莊嚴,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戒珠寺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蕺山南麓
  • 特點:寺內殿廊潔淨,佛相莊嚴
  • 原為:晉王右軍王羲之別業
簡介,戒珠寺名稱來源,

簡介

王羲之故宅戒珠寺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蕺山南麓,在西街上,蕺山街北端。依山臨街,幽偏適中,寺內殿廊潔淨,佛相莊嚴,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原為晉王右軍王羲之別業,寺內現辟有王羲之陳列室,為中外遊客所矚目。
唐大中六年(852)改稱“戒珠”,取戒律潔白、又如珠體之意。原寺前有墨池、鵝池,寺前有上方院、臥佛殿、竹堂、雪軒和宇泰殿等。現尚存墨池、山門、大殿和東廂房。除了喇嘛寺外,我國的寺院頭山門前皆為笑呵呵的彌勒佛把守。
但戒珠寺頭山門坐的是一位頭戴綸巾、身穿朝服、臉色白淨、留著三綹長須的官員,兩個侍童分列左右,一邊的侍童捧著一疊書,另一邊侍童抱著鵝。這位端坐的官員便是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王羲之。
戒珠寺屢毀屢建,現存山門、大殿和東廂等建築,為1924年重建。山門楹聯“此處既非靈山,畢竟是什麼世界;其中如無活佛,何須用這樣莊嚴。”原為張大千所撰寫,“文革”遭劫,現是後人重書。1983年重修山門、大殿和寺外的墨池,並正式對外開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宅所以名稱戒珠寺,還得從一段歷史故事講起。相傳王羲之住在此宅時,曾失落一顆自己非常喜愛的明珠,當時懷疑是一位與他過往甚密的老僧所竊。
老僧得知自己的友情被懷疑後,也不作任何解釋,只是鬱悶不樂,最後含憤而死。事後發現,明珠原為王羲之家中的白鵝所誤吞。王追悔莫及,舍宅為寺以紀念老僧,並親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示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

戒珠寺名稱來源

· 相傳王羲之有兩樣所好,一是愛鵝,一是癖珠。王羲之為了讓十指靈活有力,增加書寫的氣勢,他隨身都佩帶一顆晶瑩剔透、珠潤玉圓的明珠,不時握在手掌中,來回摩挲。
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站在池畔觀賞白鵝戲水,忽然家僮通報一位僧人前來造訪,王羲之隨手將明珠放在桌上,與這位僧友敘談。
其間,又有人來見王羲之,王請僧人稍候,出去會另一客人。回來後,桌上的珠子卻不見了,王羲之就懷疑是這位塵外之人,欲心未淨,雖不便明言,但臉上流露出鄙夷之色。
僧人見狀,頓感冤屈,卻有口難辨,只好怏怏而去……這位僧人無端遭此不白之冤,傷心過度,竟然茶飯不思,沒多久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
沒想到,王羲之家中的一隻大白鵝突然也病怏怏的不吃不喝,沒幾天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開鵝的肚腸,竟發現了那顆明珠。原來那天大白鵝誤把明珠當飼料吞進肚裡了。
王羲之非常難過,深感自己錯怪了那位僧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己竟然為了一顆俗物,而懷疑、傷害自己最真摯的朋友,實在太卑鄙了。
自此他戒絕了玩珠之癖,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僧人,於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園的山林一併捐給了佛門建寺廟,並親筆為寺廟題寫橫匾“戒珠寺”,懸掛門上,用來悼念僧人也告誡自己。
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後王羲之西歸,其子遵乃父遺命,將屍體塗以火漆,繼續盡其職守,奈火漆難以防腐,後遂以塑像代之,故與他寺獨特。而寺起名為“戒珠”,一是取《法華經·序品》中“精進持淨戒,猶如獲明珠”之禪意,二是闡明舍宅之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