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戒得堂記
- 作品時代:清
- 作者姓名:乾隆皇帝
- 民族:滿族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翻譯,作品注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戒得堂記》
作品時代:清
作者姓名:乾隆皇帝
作品原文
我皇祖聖壽望七時,嘗欲鐫通用小璽,命內廷翰臣擬文,皆無當聖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此語聞之張照,蓋爾時伊在南書房裡行也,然當時聖意引而未發。
予今年亦屆七秩,於元旦試筆,即隱括此語為什。茲駐蹕避暑山莊,乃皇祖朝乾夕惕用此璽之處,而予受恩之所也。適作書堂於清舒山館之左,即以此題額而為記,以闡皇祖之義。
曰,帝王之學與佔畢書生有不同,則所戒亦當各異。“未定”、“方剛”之戒,茲不復
論,茲所戒者當在“得”矣。而“得”豈與庶人同乎?欲得賢才而用之,此可戒乎?欲得億萬年永承天眷,此可戒乎?欲得寰宇安寧,萬姓樂業,此可戒乎?欲得五風十雨,屢綏普遍,此可戒乎?若夫欲得貨財為瓊林、大盈,金花內帑之私,則是剜肉補創,自速其亡之舉。古有明戒,而戒及此,其亦小矣。
因敬思皇祖所云“戒得”者,其在擴土兼遠之為乎?擴土兼遠之不已,必有窮兵黷武
之事。我皇祖雖征朔漠,復衛藏,非窮兵也,不得已也。予小子欽承先志,亦既平伊犁、定回部、靖金川,擴土不為不遐,兼遠不為不備。然非敢恃兵之強,將之略,而窮黷以逞己之欲,亦惟是不得已而用之耳。幸蒙天助,諸事順成。
今則壽登七旬,亦既老矣,尚何所不足,敢弗以皇祖之戒為戒乎?如是,則先儒所謂“志氣”、“血氣”胥不外一理。然此理實非佔畢儒生所得同,而或有合於我仁祖垂示萬祀之義乎!
作品翻譯
《論語·季氏》中論述了“三戒”,朱熹的《論語集注》說道:“以‘理’克服個人的貪慾,就不會被內心的欲望所控制。”朱熹還引用范氏的話,認為“個人修養好內心的意志,就不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蔡清的《四書蒙引》也引用了新安陳櫟的話,認為“內心的意志也可能被‘理’所控制”,“內心的意志還有對錯之分,‘理’卻沒有不好和不對的。”各種說法都是探究聖人的言論,各自抒發自己的看法,也不過是選擇精華以更詳細闡明。
我的皇祖父在他的聖壽近七十歲的時候,曾經想刻一枚通用的小印(閒章),命令朝廷內的翰林臣子擬寫刻章用的文字,都沒有合乎皇祖父聖意的,於是皇祖父定下使用“戒之在得”四字。這些話我是從張照那裡聽到的,因為他當時在皇祖父康熙的南書房當值,這樣看當時皇祖父的意思是受到了啟發而沒有付諸行動。
我今年也到七十了,在元旦試筆寫了《題戒得堂》一詩,詩中隱含了這句話的意思,就移放到了避暑山莊,避暑山莊是我皇祖父終日勤勉操持朝政使用這個印章的地方,也是我受恩的地方。正好在清舒山館的左面建造了戒得書堂,就以這個題名作了《戒得堂記》,用以闡明皇祖父的意思。
於是仔細思考皇祖父所說的“戒得”的意思,難道是要做到擴張領土,兼併遠方的土地嗎,擴張領土,兼併遠方的土地不停止,必然會發動用盡兵力,濫用武力的戰爭。我皇祖父即使三次親征北方沙漠的準噶爾部,敕封六世達賴,派軍進駐西藏,全面統治衛(達賴所居)、藏(班禪所居),也不算是窮兵黷武,而是不得已而為。我曾秉承先王遺願,也平定伊犁準噶爾的達瓦齊叛亂,平息天山哈密的回部叛亂,平定大小金川。擴充土地也不算不遠,兼併遠方的土地也不算不全面。但不是想依靠武力強大,將領的謀略,而窮兵黷武以滿足自己之私慾,也只是不得已而用兵罷了。幸運地得到天助,各次戰爭都順利完成。
現在我已經滿七十了,也已經老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敢不以皇祖父之“戒”作為自己的“戒”嗎?這樣的話,先儒(以前的讀書人)所謂的“志氣”、“方剛”都不外乎一種理。但是這個“理”實在是不同於整日讀書的儒生所想的,而有些合乎我皇祖告訴我們千秋萬年的道理吧!
作品注釋
1.三戒:《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朱子註:指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其中有《論語集注》十卷。《論語集注》引用范氏的話說:“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的是血氣;戒於色,戒於斗,君子得的是志氣。君子養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
3.理:指條理,朱熹的理有特指。
4.血氣:一時衝動的勇氣。
5.佔畢:《禮記 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鄭玄註:占,視也。簡謂之畢。
6.五風十雨:王充《論衡 是應》:五日一風,十日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