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

戒台寺

戒台寺(Jietai Temple),正名萬壽禪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馬鞍山上,始建於隋開皇年間。

戒台寺依山勢而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3公頃,由南北兩路組成。南路為主要建築所在,自東向西建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九仙殿。山門外有地藏院,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千佛閣南北兩側各有一座院落,稱為南宮院、北宮院,北宮院又稱牡丹院,原為行宮的一部分。南宮院南側另建有兩座小院為僧房,稱為上院與下院。大雄寶殿南側建有方丈院,為一座兩進院落。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東西靜室。北路為戒壇院,自東向西建有明王殿、戒壇殿、羅漢堂和大悲殿。戒壇院東側為戒台寺塔院,其台下南北並列兩座磚塔。北塔為法均墓塔,為七層八角密檐式塔。南塔為法均衣缽塔,為五層八角密檐塔。

1957年10月28日,戒台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戒台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戒台寺
  • 外文名:Jietai Temple
  • 地理位置:北京市門頭溝區馬鞍山上
  • 所處時代:遼至清
  • 占地面積:約 4.3 公頃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8:30—17:0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4-094-3-016
  • 別稱:戒壇寺
  • 正名:萬壽禪寺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地藏院,南路建築,戒壇院,戒台寺塔院,歷史文化,相關人物,三大戒壇,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路線,景區熱度指數,

歷史沿革

隋開皇年間,慧聚寺始建。
遼鹹雍五年(1069年),慧聚寺北建戒壇及戒壇殿。
元朝末年,因戰亂影響,慧聚寺受到破壞。
明宣德九年(1434年),慧聚寺開始重修。
明正統五年(1440年),慧聚寺重修竣工,明英宗賜額萬壽禪寺。
明嘉靖年間,萬壽禪寺大修長達七年之久,寺院規模進一步擴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萬壽禪寺羅漢堂、千佛閣及牡丹院進行修葺。
20世紀30年代後,戒台寺因戰亂受到破壞。
1949年後,戒台寺停止佛事活動,由北京市園林局經營管理,並開闢為公園。
1965年,戒台寺千佛閣被拆除,木料用作修理天壇齋宮使用。
20世紀80年代後,戒台寺經過大修再次開放,並由北京雕塑工廠重塑佛像。
1998年,戒台寺進駐僧人。

建築格局

戒台寺依山勢而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3公頃,由南北兩路組成。
南路為主要建築所在,自東向西建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九仙殿。山門外有地藏院,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千佛閣南北兩側各有一座院落,稱為南宮院、北宮院,北宮院又稱牡丹院,原為行宮的一部分。南宮院南側另建有兩座小院為僧房,稱為上院與下院。大雄寶殿南側建有方丈院,為一座兩進院落。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東西靜室。
北路為戒壇院,自東向西建有明王殿、戒壇殿、羅漢堂和大悲殿。戒壇院東側為戒台寺塔院,其台下南北並列兩座磚塔。北塔為法均墓塔,為七層八角密檐式塔。南塔為法均衣缽塔,為五層八角密檐塔。

主要建築

地藏院

大鐘亭
大鐘亭原為地藏院的附屬建築,位於寺院東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後三面環山,前方東望平原。大鐘亭為卷棚頂,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開斜立,亭內原掛有一口高3.2米,下口直徑2.2米的鐵鐘,名叫幽瞑鐘(現已無存),主要供每年的7月30日戒台寺做地藏法會之用。大鐘亭內現存掛有一口明景泰銅鐘,鐘高1.6米,下口直徑0.9米,壁厚8厘米,鐘紐高0.3米。此鐘為八峰波形口,鐘紐為虹形雙龍頭蒲牢,鐘體上鑄有雲紋,銘為“大明景泰年月日制”。此鐘原掛在戒壇大殿內,供舉行受戒儀式之用。後為了增添遊藝項目,而將此鐘移到了大鐘亭,供遊客撞擊娛樂。
戒台寺
戒台寺大鐘亭

南路建築

山門
山門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筒瓦屋面,四角掛有風鈴,門額上掛“山門殿” 斗子金匾。殿內前後貫通,中間為通洞。兩側各立有一尊泥質彩繪的護法神塑像,一為密執金剛,一為那羅延金剛。兩側與院牆相連,左右各有一個旁門。山門前有石獅子一對,並立有康熙帝手書《萬壽寺戒壇碑記》。
戒台寺
戒台寺山門
天王殿
天王殿位於山門後,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綠琉璃瓦屋面,門額懸掛“天王殿”斗子金匾。殿內正中供奉漆金彌勒佛坐像,與其相背為漢白玉護法韋馱立像。兩側為泥質彩繪的四大天王立像。
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建於月台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明間懸有乾隆帝手書贏額“蓮界香林”。殿內供有明代鑄造的銅質三世佛,屋頂裝飾有三個蟠龍藻井。大雄寶殿前南北兩側各有配殿三間,硬山頂,筒瓦屋面,北側為伽藍殿,南側為祖師殿。
大雄寶殿
千佛閣
千佛閣是戒台寺的藏經樓,位於大雄寶殿後的高台上,原建於遼代鹹雍年間,大五脊重檐廡殿式建築,分上下兩層,各有十個大佛龕,每個大佛龕里有28個小佛龕,每個小佛龕里有三尊佛,總計1680尊佛,1965年被拆除,現建築為復建。
千佛閣
觀音殿
觀音殿位於千佛閣後的高台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筒瓦屋面。南側有房三間,為清朝末年恭親王奕忻所建書房。
戒台寺
戒台寺觀音殿
九仙殿
九仙殿位於觀音殿後。
九仙殿
牡丹院
牡丹院為北宮院,位於千佛閣北側,坐北朝南,分內外兩重院落,中間以垂花門相連。其建築風格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與江南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樸,又有南方園林的秀美。迎門是一座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花壇影壁。院內東、南兩側有房,前有迴廊相連。西側為靠山花壇。垂花門門額上掛有清朝末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所題“慧聚堂”的匾額。後院東、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迴廊相連。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壇各自成景。
戒台寺
戒台寺牡丹院
方丈院
方丈院位於大雄寶殿南側,為一座兩進院落。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東西靜室。

戒壇院

明王殿
明王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簡瓦屋面,為戒壇院的山門。
明王殿
戒壇殿
戒壇殿位於戒壇院內,大殿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五間,重檐盝頂,筒瓦屋面,屋頂正中平台有銅質鎦金寶頂,呈金剛寶座塔樣式分布。戒壇位於大殿正中,由青石砌築而成,平面呈方形,通高3.25米,分為三層。其底層高1.4米,各邊長11.3米;中層高0.95米,各邊長9.6米;上層高0.9米,各邊長8.1米。每層台均為須彌座造型,束腰處雕有佛龕,龕內有戒神尊。戒壇共有佛龕113座,戒神113尊。大殿頂部裝飾有斗八方藻井。
戒台寺
戒台寺戒壇殿
羅漢堂
羅漢堂為配殿,位於戒壇殿南北兩側,各18間,原有泥塑彩繪的五百羅漢,現已無存。
大悲殿
大悲殿位於戒壇殿後,面闊五間,硬山頂,筒瓦屋面。

戒台寺塔院

法均墓塔
法均墓塔為北塔,原建於遼大康元年(1075年),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修為七層八角密檐式塔。塔南有遼大安七年(1091年)王鼎撰文的《法均大師遺行碑》。
法均衣缽塔
法均衣缽塔為南塔,為五層八角密檐塔。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 愛新覺羅·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從清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到戒台寺“養疾避難”,留住長達十年之久。此間,曾出資改建了自己在寺內所住的北宮院,使之成為一座“寺中花園”,因院內廣種牡丹花,所以人們俗稱“牡丹院”。

三大戒壇

北京戒台寺戒壇與泉州開元寺戒壇、杭州昭慶寺戒壇並稱為中國三大戒壇。其中戒台寺戒壇是中國現存戒壇中較大、較精美的一座。

文物保護

1957年10月28日,戒台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戒台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戒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馬鞍山上。
戒台寺

開放時間

春夏季:8:30—17:00;
秋冬季:8:30—16:30。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948、M44路公車,在戒台寺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距離戒台寺約12千米,駕車約26分鐘。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0.48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6.2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