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位於西峰寺自然風景區,介於潭柘寺和戒台寺之間。1982年8月籌建,1984年9月底正式開館接待觀眾,是北京市第一個區縣級地誌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主要介紹門頭溝區一帶的歷史演化軌跡,以及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有藏品約3000餘件,其中以民俗文物最具特色。此外,還有多功能廳、會議室、資料閱覽室等輔助設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 類別:綜合類
  • 地點:西峰寺自然風景區
  • 開放時間:1984年9月
簡介,發展歷史,館藏文物,展廳陳列,鎮館之寶,常設展覽,藏品趣事,參觀信息,其他信息,參觀小貼士,

簡介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位於西峰寺自然風景區,介於潭柘寺戒台寺之間。1982年8月籌建,1984年9月
底正式開館接待觀眾,是北京市第一個區縣級地誌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主要介紹門頭溝區一帶的歷史演化軌跡,以及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有藏品約3000餘件,其中以民俗文物最具特色。此外,還有多功能廳、會議室、資料閱覽室等輔助設施。

發展歷史

1998年9月區政府投資4600萬元在門城中心地帶建設新館大樓,2003年9月29日竣工。新館占地面積5553
平方米,建築面積10120平方米,共分三個展廳,面積2400平方米。新館的基礎設施較舊館有了很大的變化,為舉辦展覽和活動提供了保障,也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實用、更多樣化的陣地。地誌性博物館是地方的綜合性科普教育陣地之一,以收藏、研究、傳播歷史與民俗等社會科學知識,介紹、推廣新技術和學術發現等自然科學成果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教育機構。
內部展廳內部展廳
館內建築大致保留清代庭園風貌,分內外兩層院落,門頭溝區博物館就位在內院裡。博物館主要介紹門頭溝區一帶的歷史演化軌跡,以及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歷史陳列部分包括商周戰國時期的貝類、刀幣青銅劍,遼金的玉河縣遺蹟,明清京西煤炭業發展過程……等珍貴文物;民俗陳列有罕見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老虎帽子、服飾及樂器等等,展現當地特有的民間文藝、生活、信仰等傳統風俗。

館藏文物

門頭溝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3400餘件,其中以民俗文物最具特色。簡史”陳列設在祭院的西大殿,薈萃 了建國以來本地區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用112件文物配以大量的圖表、照片,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清末,這個地區勞動人民創造的古代燦爛文化。
戰國刀幣戰國刀幣
“革命鬥爭史”陳列在祭院北大殿,革命鬥爭史是這個區最具特色、最光輝的一頁。該陳列通過140餘件革命文物和資料,輔以120餘幅圖版、照片等,展示了從1924年秋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在這個區宣傳馬列主義,領導農民、學生、煤礦工人開展革命運動,建立、發展黨和青年團組織。抗日戰爭時期齋堂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中心,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建立了人民政權,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爭,粉碎了日寇的猖狂進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區的人民積極保衛勝利果實,支援全國解放,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等戰鬥歷程的梗概,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之一。
“民俗”陳列是該館試辦的一個普及性專題陳列,布置在祭院的東大殿,這部分陳列通過反映這個區鄉間生活、社會生產、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等方面123件繼承下來的民俗文物,輔之以大量的圖畫和照片、模型等,第一次較系統地展示了一幅京西山野的民間風情畫卷。該陳列通過展示一些民間已罕見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水嘟嚕、老虎帽子、繡花鞋以及成套的民間文藝樂器和服裝、道具等,顯示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勞動人民形成了與北京城生活緊密相連,又獨具山區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工藝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組織和形式。

展廳陳列

門頭溝區博物館四層《從歷史走來的門頭溝》基本陳列,通過建國以來發現和保存的歷史、革命史、民俗等700餘件文物及資料,展示門頭溝自11萬年前至1948年12月的歷史發展進程。三層《龍泉務窯考古發掘成果展》共分序言、出土器物、遺址遺蹟、裝飾技法、裝燒工藝、琉璃燒造、結語七部分介紹了龍泉務遼瓷窯考古發掘成果。二層作為臨時展廳。
這裡的基本陳列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門頭溝區簡史”,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末這個地區人民創造的古代燦爛文化。包括在北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東胡林人”墓葬遺物、商周戰國的貝幣刀幣青銅劍戈、遼三彩菩薩像、齋堂遼墓壁畫以及明清時期京西煤炭業資本主義萌芽等珍貴史料。
第二部分“革命鬥爭史”,展示了自1924年秋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在這個地區宣傳馬列主義,領導農民、學生、煤礦工人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齋堂成為京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解放戰爭時期這裡的人民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鬥爭的歷程。
第三部分“民俗陳列”,全面系統地展示京西山野的民間風情畫卷。許多民間早已失傳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水嘟嚕、老虎帽子、繡花鞋以及成套的民間文藝樂器、道具、服裝等,顯示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門頭溝人民與京城生活的緊密相連,又獨具山區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工藝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形式。

鎮館之寶

遼三彩菩薩像,高32厘米,菩薩頭著花蔓冠,面相圓潤,大耳下垂,雙目微啟平視,眉間有毫,隆鼻,披
帛下垂,寶繒飄曳繞寶,頸飾瓔珞,袒胸腹,腕帶鐲,腰系一條又寬又長的帛帶,下身著大裙,結跏跌坐。右小臂側前平伸,左小臂上舉,兩手均於腕部殘斷。菩薩衣飾綠釉黃釉瓔珞、帛帶施黃釉,膚施乳黃色釉。菩薩顯得質樸、端莊、賢淑,略帶幾分矜持。他是近六十年來,中國已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唐、、遼三彩陶塑中極為罕見的一尊菩薩造像。三彩菩薩像,胎質較堅硬,潔白細膩,釉色明亮光潤,整個造型比例勻稱,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是遼三彩中的珍品。遼三彩菩薩像的出土,為遼三彩的種類增添了新的類型,也為研究遼代陶瓷燒造發展史及三彩燒造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物資料。
遼三彩菩薩像遼三彩菩薩像

常設展覽

《從歷史走來的門頭溝》基本陳列遵循:“充分反映門頭溝區歷史發展的特色,充分利用近年科學發現和
學術研究成果,充分表現當代門頭溝區建設發展風貌和水平”三條基本原則,通過700餘件歷史、革命史、民俗等文物及資料,展示門頭溝自11萬年前至1948年12月的歷史發展進程。在內容方面突出了“東胡林人”、“門頭溝燒造業”、“門頭溝採煤業”、“平西抗戰根據地中心”等特色文化主題。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2、《龍泉務窯發掘成果展》專題陳列《龍泉務窯發掘成果展》龍泉務窯位於北京市門頭溝龍泉村,是遼代燒制中原風格瓷器為主的窯口。展覽陳列中共分序言、出土器物、遺址遺蹟、裝飾技法、裝燒工藝、琉璃燒造、結語七部分介紹了龍泉務遼瓷窯考古發掘成果。

藏品趣事

明萬曆年間“反礦監”鬥爭的故事明代,京西採煤業進一步發展,顧炎武云:“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當時門頭溝的煤窯已達百座以上,每年向朝廷交稅金5000兩。高額的稅金是窯戶、窯工和以運煤為生的腳夫苦不堪言。於是,萬曆三十一年(1603),爆發了轟動京城的“叫歇”鬥爭,迫使朝廷撤換了礦監王朝,取得初步勝利。這是北京歷史上窯工們第一次維護自身利益的大規模集體鬥爭,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和集體的巨大力量。

參觀信息

其他信息

乘車路線 阜成門——門頭溝河灘 公車: 336、645
西客站——門頭溝河灘 公車: 941、981、981臨快
蘋果園捷運站——門頭溝河灘 公車:336、370、645、941、981、931、977、992、948、929
運通:101、116到河灘站
行車路線:阜石路向西至門頭溝區雙峪環島至河灘十字路口再向西200米即到

參觀小貼士

1.請自覺維護秩序,服從工作人員管理,入館後請勿喧譁、追逐、打鬧、禁止吸菸等一切明火
2.未經許可不得攝錄、臨摹展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