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國民主同盟

我與中國民主同盟

《我與中國民主同盟》是2011年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漱溟。

基本介紹

  • 書名:我與中國民主同盟
  • 作者:梁漱溟
  • ISBN:978-7-80170-947-9/D·84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2月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本書亮點,目錄,代序,

基本信息

定價:43.00元
字數:300千字
印張:25.5
總策劃:同道新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梁先生在抗日戰爭到建國前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個民盟領袖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所思所想:發起統一建國同志會、民盟的成立、赴港創辦《光明報》、訪問延安、赴昆明調查李聞案、國共和談的經過、國共和談破裂的原因……民盟早期參政的重要歷史事件一一進行了梳理。從第三方的視角,看特殊時期的中國、看特殊時期的國共兩黨,生動而具體,客觀而真實。
通過本書我們不僅能充分了解早期的中國民主同盟,及其政治立場和政治作用;還可以看到一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政治生涯的特殊一面。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
梁漱溟是民盟的發起人之一,也是民盟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曾任民盟常務委員、民盟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梁漱溟就開始為實現團結抗戰奔走於國共兩黨;抗戰勝利後,又為和平統一建國在兩黨之間奔走。從1938年到1946年,前後整整九年。“我的生命就寄於責任一念。”梁漱溟懷著強烈的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敢於擔當、勇於自任,於國家危亡之時,不避艱險,挺身而出,為國是奔走。也為民盟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曾被張君勱譽為“民盟之父”。

本書亮點

1、民盟眼中的國共;
2、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一面;
3、最詳細最客觀的民盟早期歷史梳理;
4、國共暗戰,民盟斡旋。

目錄

第一輯 盧溝橋炮聲響起之後
盧溝橋炮聲響起與“八一三”前後2
國防參議會5
一九三八年初訪問延安12
山東鄉村工作人員抗敵工作指南24
記一九三九年敵後之行30
統一建國同志會47
為我軍自相火併事詢問案53
為“絕對避免內戰”的一個提案54
“皖南事變”發生後一段努力經過58
赴香港創辦民盟言論機關《光明報》前後70
《光明報》發刊詞80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機關報《光明報》言論公約82
釋本報言論公約83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85
附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88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89
答國訊記者問91
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94
記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06
答國民黨政府見召書116
中國民主同盟述略120
第二輯 八年抗戰爭勝利之後(上)
說明民盟主張:政治民主化 軍隊國家化
——民盟重慶支部茶話會上的講話134
政府應保障人權 承認黨派合法地位
——政治協商會議茶話會上的講話135
中國民主同盟關於軍事問題的提案136
梁漱溟對中國民主同盟提案的說明138
附錄:關於軍事問題的協定139
八年努力宣告結束141
今後我致力之所在144
延安歸來147
1946年3月訪問延安的談話紀要152
特務不取消民盟不參加政府157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就當前時局在滬招待記者會上的談話159
中國民主同盟代表梁漱溟在滬報告李聞暗殺案調查經過162
中國民主同盟代表梁漱溟說明民盟對中共態度164
談國府委員名額分配問題165
回憶參加調查國民黨暗殺李聞案168
附錄:當年《大公報》的幾則專電173
我參加國共和談的經過174
中共臨末為何拒絕和談220
過去內戰的責任在誰?223
過去和談中我負疚之一事228
就中央社報導辭去民盟秘書長一事的談話240
第三輯 八年抗戰爭勝利之後(下)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致國共兩黨領導人電244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再提東北和平建議245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請蔣介石早日返京電246
中國民主同盟抗議西安慘案247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下關慘案致國民黨代表函249
中國民主同盟為西安王任李敷仁兩同志遇害
向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函251
中國民主同盟代表就當前時局在滬招待記者會上發表談話253
中國民主同盟為李公朴被害發表聲明257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李聞案向政府提出嚴重抗議258
中國民主同盟就蔣介石“文告”發表談話260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李聞案宣判事致政府代表函261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張瀾主席被毆事致蔣介石抗議函263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張瀾主席被毆事致張群等電264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為國民黨政府
拖延李聞血案再致蔣介石函265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對召開國大事致蔣介石電266
中國民主同盟政協代表說明對時局態度268
中國民主同盟代表在滬招待記者說明三個問題269
李聞案調查報告書271
回顧八年奔走295
附錄部分(之一) 有關書信輯錄
致羅努生、周新民(1947年)306
致章伯鈞等(1947年)308
致黃炎培(1947年)309
致民盟總部某先生(1947年)311
致民社黨、青年黨(1947年)312
致民盟主席張瀾先生(1949年)313
附錄部分(之二) 為《光明報》所撰文字選錄
從“九一八”紀念而有的聯想316
民主是什麼——什麼是民主?317
政治上的活路與絕路319
結束黨治怎樣講321
論黨治323
統一之道果何在?325
民主與黨治——讀孫哲生先生談話書後327
納粹作風的總檢討330
從國民參政會說到民意機關334
再論國民參政會338
附錄部分(之三) 有關的回憶輯錄
回憶隨梁先生在香港《光明報》工作(李炳海)343
梁先生在淪陷前後的香港(薩空了)347
追憶梁漱溟先生為維護重慶民盟組織
與營救被捕盟員奔走經過(楊復全)355
哀悼梁漱溟先生(葉篤義)363
玄武湖上一席談(何濟翔)368
“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
——南京和談與梁漱溟的折衷方案(趙錫驊)370
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後後(葉篤義)378
編後記(梁培寬)383

代序

“我的生命就寄於責任一念”
——寄曉青甥
青:
你不夠了解我!我這裡沒有旁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頭:責任。譬如我文內說:“抗戰中奔走團結,勝利後爭取和平,逐逐八年,不敢惜力;一旦料知和平無望,即拔腳走開,三年不出;要無非自行其所信,一貫而不移。”其所行如此而不如彼者,自是其所知所信如此;而其所以能堅持乎此,力行乎此,不怠不懈者,那就是責任心了。在我這裡雖不能無人情,卻不許有俗腸。像小資產階級的向上爬心理,可說自幼沒有。像小資產階級的逐求趣味心理,像革命黨人的仇恨反抗情緒,在我這裡如不能說完全沒有,亦只是洪爐點雪。我的生命就寄於責任一念。處處皆有責任,而我總是把最大的問題擺在心上。所謂最大的問題,而我亦沒有把中國問題只作中國問題看。不過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來對世界人類盡其責任,就不能不從解決中國問題入手。在最大的問題中,我又選擇最要緊的事來做。例如:抗戰之時,莫要於團結,就致力於團結;當建國之時,莫要於和平,就致力於和平。一旦和平似乎有成(1946年1月底),而事情有比參加政府更要緊的,馬上就轉移其致力之點。又一旦料知和平無望(1946年10月底),而事情有比武裝反蔣更要緊的,同時自己又不贊成武裝鬥爭,亦就馬上轉移其致力之點。總之,從來不做第二等事。由於總在最大問題中追求其最要緊的事情,久而久之,我所關心的,旁人往往不如我關心;我所能做的,旁人往往不如我能做,好像責任集中於我一身。既有“四顧無人”之概,不免有“捨我其誰”之感。像這樣數千年悠久歷史之下,像這樣數萬萬廣大人群之中,而“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句話,只有我一個人最親切;責任演到這步豈是偶然?固然沒有什麼“天”降之命,而正有其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者在。是事實如此,不是我自負。自然如你所云“背了包袱”是要不得的,但你如其離開這個有特殊任務在身之念,又怎能了解我!
這是不免於自大的;這樣說話是難免引起人家反感的。然而我的生命正在此。我在危難中所以不怕死,就是覺得我不會死。特別是像香港脫險之時,那時《中國文化要義》還沒有寫出來,萬無就死之理的。現在雖然不同那時,然而亦還有沒有做完的事(非我做不可的事)。這話不對旁人說,但對你卻希望你了解,而不怕你說我說大話。
漱溟
10月21日
註:這是1951年先生寫的一封家書,寄給外甥鄒曉青的。鄒曉青是先生的大妹妹之長子,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參加愛國進步運動,1938年赴延安,1951年時工作於《東北日報》(瀋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