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草葉葳蕤

《我看過草葉葳蕤》是孫頻創作的中篇小說,首發於《收穫》2016年3期。

該小說從李天星的7歲寫到40歲,用幾個底層男女的半生串起漫長的時間,將下崗、高考放開年齡限制、千禧年迷狂、大學生就業難、假記者敲詐風、“庶民的情慾狂歡”、拆遷改造潮等時代里程碑與人物命運血肉相連。該小說淡化了孫頻從前迷戀苦難的激烈之氣和可能給讀者造成的獵奇心態,而於較為自然的敘述語調中透出回憶的惆悵和眼前的惘然。“草木葳蕤”與“看過”,兩相對比之下已奠定出作品的輓歌基調,作者回望的姿態也使她與所寫對象有了一定的間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看過草葉葳蕤
  • 作者:孫頻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首發時間:2016年5月
  • 字數:約4萬字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已屆中年的李天星在西湖邊以給遊客畫像為生,與這種落魄江湖相併行的是他已經日常化了的一夜情。這個從呂梁山中的交城縣走出來、沒有成功的藝術家,在青年時代因為孤獨而與百貨大樓售貨員楊國紅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偷情,天長日久的偷情衍生為感情,尤其是在經歷了1990年代國企改革的社會變遷後,這種感情更是演變為相依為命的感情,儘管兩人年齡懸殊。再殘酷的愛與死都抵擋不了時代的步伐,最終這兩個落魄者一起去看楊國紅曾經棲身的體制和大樓轟然蕩平,如同一個浪漫的終結。

人物介紹

楊國紅
楊國紅是一個理性的女性形象。楊國紅對自己的價值一直非常清楚,從百貨大廈的售貨員開始到之後自己經營文具店,都是她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楊國紅所做的一切是她內心最為真實的想法。她與李天星第一次見面時就斷定對方會同意她的“邀請”。一開始他們之間不存在愛情,後來她逐漸愛上了李天星,與丈夫離婚卻不要求李天星和她結婚,因為她離婚的真正目的是要擁有自由,實現自己的女性價值。楊國紅擁有獨立的精神,不甘心做一個沒有愛的女人,把全部愛意都用在了李天星身上,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活了自己和李天星。她想走出小縣城,但是也清醒地知道這已無可能,於是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全部交付到李天星的身上,一直鼓勵他、幫助他。楊國紅對自己的價值定位為李天星回家後的港灣,所以她給對方關心和溫暖,不需要回報,只為讓他可以代替自己離開這個小縣城,在外闖蕩出自己的天地。

作品鑑賞

《我看過草葉葳蕤》潛隱著鮮明的社會批判色彩,其批判矛頭尖銳犀利地直指不合理的社會政治運行機制。李天星1996年初識楊國紅,時間僅僅過去了一年,伴隨著下崗潮在交城縣的蔓延,楊國紅就已經被迫下崗了。對於始料未及的下崗,毫無精神準備的楊國紅無論如何都難以理解和接受:“我二十歲進了這單位,只以為生是這裡的人,死是這裡的鬼了,沒想到三十多歲的時候就下崗了,就忽然沒有工作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在國營單位里居然會下崗,這讓人怎么活?國家說讓你沒工作就沒工作,說讓你死就讓你死。我到現在才知道了什麼叫小老百姓。”其實,從理念上說,楊國紅根本就不可能搞明白國家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龐然大物,卻毫無理由地剝奪了她工作的權利,讓她成為一個失業的下崗者。然而,理解也罷,不理解也罷,下崗是一種不可更改的事實。下崗了怎么辦,人總得想辦法活著。於是,剛剛與丈夫離婚不久的楊國紅,就只能夠開了個小商店以維持生計了。
正是面對著楊國紅以及她的同類們擁上街頭變身小販的不幸遭際,多年之後的李天星方才恍然大悟:“從沒有過投票權的人們其實節日更多,什麼都可以成為節日。下崗是節日,萬民變成小販擁上街頭搶食也是節日。它們都是節日。再後來李天星漸漸想明白了,節日不是慶賀,節日是匱乏,是補償,所以,人人都渴望節日。”事實上,楊國紅們的下崗,對於李天星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夾在人群中的李天星在這個九十年代末的春天裡第一次聞到了那種類似於各種菌類混雜在一起的腐爛的味道。他再次驚恐地感覺到,他厭惡這裡,他必須逃離這個小縣城。”關鍵在於,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從交城這個小縣城逃出去的李天星,他自己的命運遭際也很是不堪。先是連著三年的高考相繼敗北,好不容易第四次高考成功,終於考上了一所遠在杭州的美術學院,但等到他大學畢業,企圖通過大學畢業證改變命運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這張畢業證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他突然驚恐地發現大學已經什麼都不是了,讀完大學可能只是一個失業的開始。”
混雜在四處求職的大學生中,李天星目睹了大學生一種集體“獻祭”的場景:“虔誠的,急切的,恐懼的,每個人都前所未有地端莊、恭敬和諂媚,都前所未有地伶牙俐齒,都前所未有地害怕被遺棄出這集體的節日。”就這樣,李天星再一次趕上了一個盛大的節日:“這是屬於大學生們的節日。盛大的、隆重的、無一人可以倖免的節日……他想起了多年前的下崗工人們集體擁上街頭搶食的場面。他忽然明白了,確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節日。他只是,碰巧把兩代人的節日都趕上了。”也只有到這個時候,讀者方才明白,“節日”一詞被頻繁使用在孫頻的這篇小說中,其實帶有鮮明的反諷色彩。正如同敘事者曾經強調過的“節日是匱乏,是補償”一樣,究其根本,“節日”在這個小說文本中更多地帶有人生劫難的意味。無論如何都不能不思考追問的一個問題是,楊國紅與李天星們的以“節日”的方式呈現的人生劫難是誰造成的?究竟是誰才應該為他們不幸的人生遭際承擔責任?細細想來,不管是楊國紅,還是李天星,他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毫無過錯可言。無論所謂的國企改革或者大學生的自主擇業從執政者的角度看有多少合理的依據,對於楊國紅與李天星這樣的個體來說,他們事實上都只能是歷史的祭品或者犧牲品。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月,該小說入選2016“《收穫》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排行榜。
2017年8月,該小說獲江蘇省第六屆紫金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出版信息

《我看過草葉葳蕤》首發於《收穫》2016年3期,後入選小說集《》。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鹽》
2017年8月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978-7-5596-0394-4

作者簡介

孫頻,1983年2月出生於山西交城,漢族,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讀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戲劇影視文學專業,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創造性寫作專業。曾任職於太原市文聯《都市》雜誌社,現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2008年開始小說創作,已發表中短篇小說四百餘萬字,出版有小說集《以鳥獸之名》《鮫在水中央》《松林夜宴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