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陪都

我的陪都

這是一部反映1938年到1944年發生在抗戰陪都重慶的歷史紀錄片,本片將首次利用情景模型全方位解析世界戰爭史上首次無差別轟炸的全過程。 全片創作歷時3年,由中國重慶市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一群90後學生自發自費創作。全片以重慶大轟炸最後一代倖存者口述歷史為主,輔以1:35比例街景模型敘事,收集來自美國、以色列、日本、中國台灣等地佐證歷史資料,中日雙方學者解析事實真相。截止2015年8月15日,共收集採訪倖存者、受害者家屬代表等53人完整影像;文獻文檔2.45T;完成情景模型與個體模型12套;2015年6月5日,重慶大轟炸六五慘案74周年之際微電影版本全網上線。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全紀錄版本全網上線。2015年9月18日,國恥日之際,線下巡迴公映活動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陪都
  • 外文名:CHONGKING 1938
  • 出品時間:2015年9月
  • 出品公司:安徽省瑞農商貿有限公司;重慶天友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製片地區:中國內地
  • 拍攝地點:重慶主城八個區縣;中國台灣國史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 拍攝日期:2013年10月14日
  • 導演:吳龍飛
  • 類型:歷史公益紀錄片
  • 片長:線上版本90分鐘;完整存檔版本120分鐘
  • 上映時間:2015年9月18日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彩色
  • 主要獎項: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入圍單元;金雞百花電影節微電影優秀影片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 支持單位:重慶市市委宣傳部
  • 指導單位:重慶師範大學
備案信息,創作背景,創作團隊,參與群體,本片看點,社會意義,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衍生產物,文稿摘選,獲獎記錄,

備案信息

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表
備案立項號
片名
備案單位
編劇
備案結果
備案地
影紀備字[2015]第015號
我的陪都
重慶天友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安徽省瑞農商貿有限公司
吳龍飛
同意拍攝
重慶市

創作背景

關於70多年前的那場民族戰爭,有很多紀錄片無論從巨觀還是微觀上已經解析的淋漓盡致,特別是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前後的文 學影像作品如《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但是,有這樣一段史實,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特別是80後的青年一代,這就是重慶大轟炸。從抗戰勝利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關重慶大轟炸的史實研究少之又少,相關論著幾乎沒有,相對於南京大屠殺的同性質事件無論怎樣都讓人寒噓不已。98年夏天,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成立了重慶大轟炸研究中心,通過其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的素材收集和潘洵教授的牽頭指引,這段歷史才真正的文字化影像化。
如今,又是一個十年多,且不說其研究餘溫尚有多少,就目前的宣傳效應來看,我們更應該傳承和發揚西大的精神,進一步讓這段史實完善化,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負責,更是對傳媒人傳承精神的詮釋。
崔永元的《我的抗戰》口述歷史8年,採訪300位抗戰老兵。這部片子已成年。
《我的陪都》口述存檔“大轟炸”歷史,如果走下去,先不管成敗如何,起碼可以為歷史備檔。
因為,受訪者平均年齡90歲,留給歷史的口述,真快成歷史了。
這就是搶救,從一位炎黃子孫的良知與責任來做。

創作團隊

微電影版本階段
導演:吳龍飛,男,21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讀本科生。百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天罰》分集製片人;大型紀錄片《遠東堡壘:重慶為世界而戰》分集撰稿人;廣東電視台人文綜合類欄目《社會縱橫》專題專訪人物;《新周刊》人物專題專訪人物。口述歷史文獻《重慶大轟炸-90後尋訪最後一代倖存者紀實》《最後的證言》作者。
走訪記者:王瑞賢,女,22歲,重慶師範大學2011級新聞專業在讀本科生,2011年9月至今,多次參與校內外志願者服務,兩次在學校“五四評優”中被為優秀青年志願者。2013年9月— 任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團總支·學生會學習部部長。
走訪記者:楊潔,女,21歲,重慶師範大學2011級新聞專業在讀本科生,三次一等獎學金,兩次校文明大學生獲得者。現擔任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團總支·學生會通訊社社長。曾在中國移動重慶分公司和重慶晚報網擔任編輯職務。
攝影 燈光:何威,21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讀本科生。在微電影《青白》《忘川》,紀錄片《我的陪都》《阿姨》,宣傳片《落地》《中國空軍宣傳片》,廣告片《家》《親愛噠~520》中均擔任:攝影、燈光;在宣傳片《重慶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宣傳片》擔任:導演、攝影、燈光。個人獨立動畫短片:《蠢蠢的死法 第三彈》,個人獨立試驗短片《Nokia lumia 930 lumia denim 4K 視頻》、《格桑花開》。在校獲得1次二等獎學金,和3次三等獎學金。創業項目“專業影視調色項目”獲批為重慶市級創業項目;獲得“豬八戒網杯”第七屆創業大賽,二等獎。2015年3月,組建五人創業團隊,專注於影視前後期製作,成立“達達影視工作室”,2015年註冊公司“重慶一度灰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參與創作公司第一部關於溺愛的實驗微電影《忘川》。
攝影助理:張銀鵬,男,20歲,重慶師範大學新聞專業在讀本科生。
場記:劉點,女,19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新聞學在讀本科生。致力於新聞傳媒,熱衷於新媒體。在校期間擔任班長、學生會通訊社副社長等職務,曾在2012-2013年度重慶師範大學“五四評優”中獲得“優秀團員”“優秀班幹部”等稱號。
孫元來,男,22歲,重慶師範大學2011級廣播電視編導在讀本科生。參與拍攝的微電影《師太來了》榮獲全校第二名。
執行製片:廖雪琳,女,22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在讀大學生,曾在校外聯部獲得“優秀幹事”,被評為“先進個人”,多次獲得綜合獎學金“二等獎”。
記者:郭婷,女,19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出境記者專業在讀大學生。曾獲校級五四評優先進文明優秀獎;大一下學期聘為重師青年編輯;第十三屆校無冕之王優秀個人獎、優秀製作獎;獎學金等。
出鏡記者:婁晨陽,女,20歲,重慶師範大學出鏡記者專業在讀本科生。
出鏡記者:徐靜,女,20歲,重慶師範大學出鏡記者專業在讀本科生,擔任班級團支書。在學校新聞中心擔任播音員,擅長新聞播報等口語節目。
鏡頭語言整理:趙芮,女,20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計師班在讀本科生,曾參與多項競賽,2012年任班上宣傳委員,2013年至今任學院科研部副部長,曾獲得“優秀團幹部”、“先進個人”等校級榮譽。
財務(兼文本):王情,女,23歲,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2011級戲劇影視文學畢業生。第四屆大學生戲劇節“優秀戲劇獎”《切格瓦拉》劇組成員;2011——2012年“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隊員”;兩次“寢室文化周”優秀團隊獎;參與《卡門》舞劇兩次參加學院迎新晚會;話劇《小麵館》主演,獲“非師範技能大賽”三等獎,和團隊又參演了當年的迎新晚會。重慶電視台《牽手》欄目編導助理,重視傳媒“尹燕工作室”微信編輯,重慶市天友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文案,重慶電視台《雙重喜慶》欄目編劇,重慶江小白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影視文案。
後期剪輯: 鄭小鳳,女, 20歲, 重慶師範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讀本科生。
包裝渲染:李艷,女,21歲,重慶師範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讀本科生。
後期剪輯 :楊艷,女,18歲,重慶師範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讀本科生。
後期剪輯:冉蘇,女, 19歲, 重慶師範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讀本科生。
後期剪輯:何金玲,女,20歲,重慶師範大學2012級數字媒體技術1班在讀本科生。
全紀錄版本階段製作團隊
出品人: 吳建華 彭里生
總策劃 :吳龍飛 陳以明
總監製:李明海 王 力
總編導:吳龍飛
總撰稿: 吳龍飛
總顧問: 陳以明
歷史顧問: 張培枬 李大淮 內田知行(日)
軍事顧問: 龍啟明
法律顧問: 林 剛
製片人: 吳龍飛
財務會計 :王 情
採訪組: 王瑞賢 楊 潔 郭 婷 婁晨陽 仇 珺 徐 靜
資料統籌 :李 龍 楊 潔 冉 蘇 楊 艷 何金玲 楊 芳
攝影組: 何 威 吳龍飛 張銀鵬
場 記:劉 點
燈光組: 何 威 王勝林
聲音組: 孫元來 廖雪琳 婁晨陽
文本組 : 趙 芮 王 情
片名題字 : 顧福元
解 說 :陳 波
翻譯組:羅建忠 傅建渝
司機組 :張玉川 楊春連 吳廷彬
剪 輯: 吳龍飛
預告剪輯 :張 玥
宣傳製作 :何 威 吳龍飛
平面設計 :謝 喬 羅 浩
動畫組:殷文瑞 周海林
手工模型 :甄 銳 吳龍飛 樊成彬(中國台灣)

參與群體

參與受訪者
90歲及其以上
蔣述貞 萬顯發 吳和青 劉傳勛
杜晶育 曹躍華 金 非 高榮斌
人物版海報人物版海報
李意茹 宋揚昭 陳以汾 楊仁傑
龍啟明
80歲及其以上
王西福 鞠天福 蔣萬錫 盧賢伯
劉吉英 陳輔明 聞德誠 羅 漢
陳桂芳 鄧選福 簡全碧 朱興學
60-80歲之間
金薇薇 孟曉雲 張義蓉 張培枬
專家學者
潘 洵 曹龐沛 敖依昌
林 剛 林艷中 王 軍
2013年6月-10月
王 力 王 莉 曾 磊 張譯丹
陳以明 溫蓉光 蔣淑珍 萬顯發
吳和青 金薇薇 顧福元 林艷中
劉傳勛 張培枬
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
重慶市檔案館
重慶師大傳媒學院新媒體學院教師團隊
重慶市渝中區敬老院
羅斯福圖書館
重慶巴渝文化研究所
重慶新聞圖片出版社
2013年11月
杜晶育 曹龐沛 曹越華 李大淮
李國民 宋揚昭 李意茹 孟曉雲
渝中區圖書館
重慶黃埔軍校同學會
重慶黃埔書畫院
2013年12月
龍啟明 林 剛 楊仁傑 高榮彬
王西福 一賴敬一郎(日) 內田知行(日)
王立喜
中國抗戰大後方文獻中心
重慶大轟炸民間對日索賠原告團
重慶大轟炸民間對日索賠中日雙方律師團
2014年1月-3月
甄 銳 樊誠斌 楊玉培 黃曉初
潘 洵 粟遠奎
百度模型吧
西南大學
2014年4月
重慶市渝中區區委宣傳部
重慶市渝中區文廣新局
重慶市人防辦公室
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
重慶市江津區白沙影視基地
2014年5月
李自力 思 楊 李洪福 田大文
傅建渝
重師新媒體學院廣編出鏡記者班教師
重慶民間二胡愛好群體
重慶民間交響樂群體
2014年6月
高 原 敖依昌 席郁蘭 張天智
關 月 冉仙鳳 鄧涵妮 羅 莉
李天宇 王舒容 鄒玉溪 李夢雪
王永康
重慶師範大學重師吟誦社
重慶大學
重慶青年報
2014年7月
李 娟 劉愛民 崔永元 祝 康
劉 曉 羅應中
中國中央電視台
指文圖書出版社
重慶三峽博物館
重慶山水模型俱樂部
2014年8月-10月
重慶市市委宣傳部
重慶市文化委員會
2014年11月-2015年1月
黃小勇 楊玉梅 陳 欽
紀錄片《船政學堂》創作團隊
紀錄片《國軍抗戰全紀實》創作團隊
紀錄片《中日百年戰爭全紀實》創作團隊
北京空谷幽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京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015年2月-3月
重慶天友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幫幫理財網
2015年4月
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

本片看點

1、從90後的視角去反映歷史,從表現客觀生活逐漸深入到關注人的存在方式與內心世界;
2、獻禮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勝利70周年大慶。
2、提高客群的人文精神與審美價值與品味,開闊視野,由多種人物的交流最終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3、以畫面為基礎語言,配以解說詞與音樂,把握節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4、以中日兩國各有情感公正史實,不渲染黨派紛爭更不渲染民族矛盾,客觀公正的去正視這段歷史。
5、讓潛在客群對這段史實有所了解,產生內心的共鳴。
6、為歷史存檔,提供部分可以借鑑的歷史資料,為史料研究備案。會引起社會效益。
7、令受訪者的表達訴求得以實現,支撐起他們晚年的精神家園。
8、從影片延伸出來的一系列戰時文化,例如戰時音樂、詩詞的創作給予現代人以創作靈感和精神領航。
9.在中國紀錄片新媒體歷史上,首次動用全景式情景模型構造影像畫面,具有創新性質。會有一定專業意義。
10.相當純淨的90後觀點,最後5分鐘的素材傾訴,大膽留白。

社會意義

對當下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歷史依然是遮蔽的,人們對教科書上枯燥的近代史充滿了探秘的衝動,那些模糊不清的歷史事件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求知慾,《我的陪都》作為一部以口述歷史為主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讓親歷者親口述說那些我們在書本上不曾了解的歷史,盡最大努力挖掘、搶救和記錄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社會組織贈送劇組的感謝信社會組織贈送劇組的感謝信
重慶大轟炸,既是日本法西斯侵華暴行的血腥罪證,也是中國人不屈不饒反對外來侵略的悲壯事例,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吸引國內外多方關注的焦點事件,一個既有學術價值又極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據了解,在日本,幾乎人人都知道廣島、長崎核子彈爆炸和東京、大阪大轟炸,並以受害者的名義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然而卻極少有人了解重慶大轟炸,更不了解日本對重慶的轟炸是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而盟軍對東京、廣島、長崎的轟炸則是制止侵略戰爭的手段,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在中國,不僅大部分民眾對日軍戰略轟炸的歷史知之甚少,即便是專業學者也存在著不少錯誤的論斷,甚至有學者認為,日本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輕視戰略轟炸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本上沒有組織過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轟炸突擊。而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近40年裡,學術界基本沒有關於重慶大轟炸的研究成果問世,相關研究論著也極其薄弱。
1998年夏,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大學)成立大轟炸研究中心,在潘洵教授的牽頭指引下,通過主題為“重回烽火歲月,山城青少年在行動”的學生暑期實踐活動去走訪戰爭親歷者進行素材收集,通過親歷者的口述,這段歷史才得以文字化。如今,16年過去了,暫不說對這段歷史研究的餘溫還有多少,作為90後的傳媒學子,有責任也有義務為這段逝去的歷史做些什麼。

第一集

十九世紀初,西班牙著名畫家戈雅在創作《戰爭的災難》時,根據拿破崙軍隊對西班牙的暴行畫了這樣一部油畫。1808年5月3日》.作品描繪了一個男人被法軍行刑前的姿態。就是這姿態中的表情賦予了這部偉大的作品以不朽的生命。就像當年戰爭場面打動戈雅一樣,一個多世紀以後,同一個國度的畢卡索,根據德軍空襲格爾尼卡創作出歷史性代表巨著《格爾尼卡》。
巧合的是,綜合了西班牙災難特性的5月3日和格爾尼卡的無差別空襲戰術,在歷史的特定節點,在世界的東方,在重慶。歷史災難再次上演,並且創造刷新了人類戰爭史的一項項紀錄。
我們要講述的就是這段發生在時為中國戰時首都的重慶空中與地面及其地下的歷史。
中國重慶 較場口 捷運站。
早高峰一如既往地在工作日的每天重複上演。這種極為平凡的現象與重慶的火辣性格多少有些相似。雖然人多,空間擁擠,但 畢竟有序。
在渝中半島三角洲的地下,除了捷運一號線以外,還存在著這種景象。70多年前,整個重慶所有生的希望全部聚集在這裡。
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民眾,從1938年的初春到1944的晚秋,眼神中不再有對生活的希望,更多的是無盡的恐慌。而這個恐慌情緒來源於地平面以上 三尺的空間。
1941年6月5日,這種裝有兩台活塞式發動機,機翼上塗有血紅旭日標識的日本陸海軍航空隊轟炸機分批撕裂著空氣,由此產生了一種聲音。
這種聲音,對於重慶民眾來說,象徵著消逝,一切存在性物理元素的消逝。從1938年的夏天開始,這種聲音已經持續發聲3年,重慶民眾早已司空見慣。
1937年7月7日。 這一天成為了全中國民眾的抗戰記憶起點。在此之前,局部抗戰早已在東北打響,按之推論,東北人的抗戰記憶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晚上形成。一夜國恥,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的心痛。然而,日本這條惡狼胃口遠不滿足於東北。1932年1月28日,本想複製九一八的這條惡狼在19路軍面前沒有占得任何便宜。接下來的幾年,日軍在長城戰場緩步蠶食的同時,也在依靠東北資源醞釀著一場更大的陰謀。
終於,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成為了這條惡狼真正瘋狂的開始。
當歷史將南京釘刻在中華民族近代的恥辱柱上時,深處和平時代的我們只有銘記。從這一幅幅慘絕人寰的歷史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 慘。
然而,當一個時代的首都遭遇如此不幸的時候,歷史通常會映射出我們這個民族與之對應的一面,這就是烈。而這個烈的地標在重慶。當時叫做陪都。
2013年4月,來自重慶師範大學的90後攝製組希望能夠通過文獻資料找到關於強烈反應陪都重慶抗戰性格的歷史事件。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這個事件不斷地被挖掘放大。令人意外,在此之前,知曉它的民眾並不多。可謂鮮為人知。
隨著南京的陷落,日本國內好戰者聲音壓倒了一切輿論,在這些日本人看來,一旦軍隊攻占國民政府陪都重慶,征服中國便指日可待,但是,受四川盆地地形和自然環境的限制,再加上戰線過於拉長的窘境,一時間,征服中國瞬間變成了偽命題。為了把這個偽命題消除掉,已經攻打到武漢的日軍迫不及待地準備實施一項絕密計畫。這項計畫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國民政府政權所在地重慶實施空中打擊。
這是一本2001年由重慶市文化局,博物館,紅岩革命紀念館聯合出版的文集,這本文集的主要內容是抗戰時期的重慶大轟炸。在這本書的最後幾頁,印有這些簡要日記。可能對於深處和平時代的我們來說,這僅僅是歷史的一面而已,可是,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影響了他們整整一輩子。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1937年11月,日本陸軍部在其《陸軍航空部隊使用法》中明確提出了“戰略轟炸”的基本構想。規定陸軍航空部隊從支援地面作戰轉向進攻戰略 要地的空中轟炸。“直接空襲市民。恐怖,挫敗其意志。”這些語句成為了本書的重點。
這裡所說的戰略要地,重慶首當其衝。 事隔一年,1938年12月2日。日軍最高統帥終於憋不住所謂“儘早解決支那事變”的原則性構想。在當天,隨即下達345號大陸作戰令,而這一次,把對華航空作戰列為首位。在此之前,日機兩次竄入重慶上空,進行空中偵察和試探性攻擊,這就是在為轟炸重慶做戰術準備。
日軍所做的準備極為充分,1938年10月,日軍受制於戰線太長,在武漢停止了初期進攻模式。然而,剛占領武漢三鎮的漢口地區,一個能夠停放200架飛機的空軍飛行基地便開始使用。順理成章,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機場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下在中國戰場的一枚重棋。
這是當時日軍攻擊機模型,這種飛機曾經做過環球航行,它就是96陸攻機。之所以派遣這種飛機轟炸重慶,原因很簡單。它的載彈量和耗油量均比其他機型具有顯著優勢,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飛機每次載入的航油並不純正。以至於每次執行完轟炸任務後,發動機蒙皮上都會形成很黑的一層油漬。然而,通過這個細節,我們挖出了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極其有限。自從占領武漢之後,日軍再也無力組織更大規模的進攻,後勤補給一度靠中國戰場自行滿足。航油自然要靠中國內地。
其實就機型來說,我們也可以以小見大,洞察出這些進攻性武器背後的故事。而從一開始,便注定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
二戰時期的日本,受其軍國主義狂潮的刺激,日本國內的工廠,特別是重工業工廠開始轉為軍用武器研發地,在這種背景下,日軍不僅開發出了相當數量的96式轟炸機,同時研發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空中進攻性武器 戰鬥機。
我的陪都
2013年12月21日,一部創造日本票房神話的影片上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肆宣揚其精神鼓舞,其情感感人至深。這部影片的主角便是一種飛機。從片名上來看,與零有關。零式戰機,1941年之後,盟軍三分之二戰機被其從天空抹掉。
這裡是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坂的靖國神社,在許多人看來,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日本法西斯亡魂的展館裡存在一個以物理狀態留存於世的戰爭機器展館。它叫游就館。
展館入口第一件展品,是零式。
遠在東京的資料供應團隊為我們拍攝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上明確顯示了這種飛機的首戰記錄。
地點,重慶璧山。
由日本《戰爭空襲問題研究會》編撰的重慶大轟炸原委一書中明確記錄了這種飛機在1940年8月19日的戰果。“全機逃避”“一舉捕捉”“再也沒有潛在威脅”。
這一天,重慶璧山上空,中國空軍僅存的有生力量被徹底抹掉。
然而,這種飛機到底有何神通廣大?竟然能夠創造出這種戰績?
如果就飛行員經驗來說,日方也並不占據優勢,因為在璧山空戰期間,這種飛機還尚未列裝部隊。真正的原因在於這種飛機的設計思想。一個字,輕。
這是曾經在中國動漫電影中備受推崇的一部作品,這部影片的主角便是這種飛機的設計者。他叫崛越二郎,這個曾經被譽為天才的設計者終究成為了軍國主義的犧牲品,而他所設計的飛機也理所當然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絕唱。
零式戰機,機體蒙皮和機身骨架,超脫當時世界所有戰機設計思想,首次運用輕質鋁合金作為主要承力結構,選用小直徑的結構鉚釘。也就是這些細節,不僅節約了日本有限資源,而且成就了這種飛機戰爭初期的霸主地位。
戰爭初期,日軍明顯不再把中國空軍放在眼裡,武漢會戰以後,在他們眼裡,重慶只不過是一塊唾手可得的肥肉而已。這種思想自從零戰 出現以後,更是狂妄至極,以至於之後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他們甚至敢叫囂工業能力極強的美國。但是,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沒有想到一個東方國家能夠設計出此類產品,於是在珍珠港,美國挨了當頭一棒。1941年12月7日,數百架零戰從航母上出發襲擊了珍珠港,殊不知,他們同樣點燃了自己覆滅的導火索。
然而,在戰爭還未波及太平洋以前,這條惡狼已經畫出了一個圓滿的藍圖,他們要把重慶變成第二個南京。毀滅,這個極端的詞語一次次被釋放出來。
對重慶形成毀滅的前提是,必須有一種直接能夠攻擊到重慶地面的武器誕生,而這個武器必須產生極大的殺傷力。在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的抗戰歲月廳里,這種武器可以這樣形容:“45米絕殺!200米必殘!”
這就是被直接用於攻擊重慶的98式高阻爆破炸彈!
然而,若是武器選定到這個地步還不能深刻應顯這條惡狼的歹毒的話,接下來這種改進型號炸彈,必能昭顯出日本軍國主義險惡乃至喪失人性的本性!
為了深刻揭示這個歷史細節,攝製組通過各種渠道終於在一本由日本人自行出版的關於重慶大轟炸的文獻中找到了這樣一段文字。
燃燒彈在對於城市攻擊中比炸彈更有效果,20世紀的戰爭,將由轟炸機搭載燃燒彈這種進化作戰方式登場。航空飛機投下這種燃燒彈,足以形成火炎地獄。
同樣,在這本書中我們找到了深入剖析關於燃燒彈的文字。然而,僅此一項,我們發現了更多細節,日本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分別用著自己開發的,專門為重慶量身定做的燃燒彈來互相爭取戰果。日本海軍航空使用一種油脂燃燒彈。這就是“七番六號爆彈二型”,在武漢軍需所,這種炸彈屬於常備彈。這種炸彈一旦觸地,瞬間會釋放2000-3000度高溫,燃燒時間持續十分鐘以上。
如果說普通炸彈造成一級殺傷的話,這種炸彈無疑能夠造成二級殺傷,在殺傷基礎上還有燃燒。
對於無所不用極其攻擊重慶的陸軍航空隊來說,海軍航空隊做的炸彈相對簡陋。他們有一種名字叫做“四式”的炸彈。這種炸彈內部 裝有黃磷溶液,能夠自行結合空氣形成火幕,隨之而釋放出一種白煙,由此對人形成恐怖心理。在這本日本人自己編撰的書中,頻繁出現威力巨大、戰爭慘禍的詞語。
以上這些有關先進戰機和燃燒彈物理元素還未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在歷史的一個特定時間點,在1939年的晚春,在陪都重慶,噩夢已經來臨。

第二集

1939年5月3日,重慶剛剛度過漫長的霧季,在許多重慶人看來,心情本應該異常舒暢,然而在那一天,重慶出現了另外一種天氣。一種比雷暴更可怕的天氣。這一天,重慶上空下起了彈雨。幾乎所有經歷過這一天的人,都把這一天刻骨銘心。畢竟這一天成為了他們人生的轉折點。
住在重慶江北蹇家台正街50號的王西福抗戰爆發時出生。然而,他與父母僅僅在一起生活了3年。
五月三日這一天的午後,重慶萬里晴空,遮掩著市區的霧終於散去,天空中幾片浮雲飄飄蕩蕩。人們感覺到低沉鬱悶的霧季就要結束了。
為了能夠直觀清楚的解析這一天發生在重慶的慘案,我們根據歷史照片製作了這兩款情景模型。
早上十點,在棗子嵐埡的防空司令部里人來人往,隨和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到牆上3尺見方的防空地圖上。以重慶為中心,四川省南部個城市都標上大圓圈,離重慶約50公里的同心圓上明確標出理了距離、由重慶向東深處兩條粗線,表示長江流向。在同心圓最外圍和長江最東側的交叉處,是武漢。這一天的武漢,同樣萬里晴空。
從地圖上看,重慶距離武漢相距780公里,中型攻擊機,也就是96式轟炸機,單程飛行需要4個小時,這一次,日本海軍航空隊與5個月前陸軍航空隊的攻擊不同,他們遇到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從飛機上看,一過宜昌,右邊的大巴山脈連綿起伏,腳下的長江盡在眼底,按照最短航線飛行的中型攻擊機順江飛行。在江流分流的地方,就是重慶,也就是攻擊的目標。
在其中一位飛行導航員手上,一個地圖映入我們的眼帘。76年後,我們找到了原件。
這是一張由日本軍令部印製的軍事地圖。地圖右下角的按照日本天皇年號紀年的昭和十四年便是1939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張地圖上的精確範圍竟然鎖定到了每一塊墳墓的位置。無獨有偶,日軍有備而來。
攻擊機編隊向西飛行時,棗子嵐埡的防空司令部不斷獲得飛機到達新位置的通報。當機群通過奉節上空、萬縣上空、涪陵傷空時,地面防空系統已經做足了充足準備。那時的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形成了早期警戒網。在武漢到宜昌這一平原段,狼煙報警很奏效。從宜昌一進入前面的山嶽地帶,旗子成了最有效的方式。而一旦到了萬縣和涪陵,這裡就到了“大後方”這個日軍控制不了的地域,電話自然而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圍在地圖前的指揮官們,沒有抱有太多的幻想。他們當中大多經歷過上海南京的戰鬥,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們十分清楚日軍是怎樣在中國城市使用航空兵力,這一次,輪到重慶,確信無疑,發警報,勢在必行。
12點40分,司令部向全市發出空襲警報,15分鐘後又發出緊急警報,在市中區的一塊高層建築上,高高掛掛起了預警紅球,隨著紅球數量的不斷增加,預警等級也在進一步擴大。
當時同樣為逃避納粹法西斯屠殺的以色列機籍猶太民族作家沃爾夫岡·卡佛崗在其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們到達重慶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日本飛機大轟炸的歡迎、”“在城市中心最高處有一個大木架,這不是用來施行絞刑的,而是用來掛空襲警報球的。”在卡夫崗的記憶中,這一天的記憶格外清晰。
午後1點17分,坐在座艙里的日軍看到了腳下的重慶半島。
它的形狀像極了一片樹葉。
緊接著,日軍飛機開始列陣。
這個時候,在編隊不遠的地方,一群小飛機沖了過來。
這些小飛機便是中國空軍僅存的空中力量。
其實,就機型來說戰鬥機的靈活性遠比轟炸機占據優勢,然而,在此時的天空,性能落後的中國戰機卻依然不能有效阻止日軍的肆虐。這種飛機叫做蘇制伊-16戰機,在當時的中國空軍序列里屬於王牌機。然而,在之後的常態化阻擊戰中,它的弱點被一次次放大。
中國空軍所裝備的這種飛機是由當時的蘇聯戰略援助的組成部分。但是畢竟在性能上無法與日軍主力戰機匹敵。無論從飛機本身性能還是從戰術戰法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日軍也就是利用中國空軍的這個短板,竟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派戰鬥機護航轟炸機執行任務。在這群惡狼眼裡,中國空中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理所當然, 日軍轟炸機編隊根本沒有把這些飛機放在眼裡,他們打開艙門,每架飛機裝載的720公斤炸彈都向市區扔了下去。250公斤、60公斤、鎂合金固體燃燒彈開始浮現重慶上空。
在燃燒彈接地的那一剎那,約5尺高的火焰融化固體油脂像舔去一層地皮似的擴展開來。
整個重慶瞬間陷入了一片火海。
持續的轟炸過後,重慶已經黃昏。入夜時分,月食來臨。月食,我們第一次在關於重慶大轟炸的書中蒐集到了這個字眼。
這是由日本研究學者前田哲男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編寫的書籍《重慶大轟炸》,在這本已經漢譯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瘋狂恐怖的重慶轟炸對我的政治觀點產生了直接根本的影響,那是一個月食之夜,下午轟炸過後還在冒煙,僧侶們在驅趕月食的惡魔。”
月食,天狗吃月,不為蒼生。
返回的日軍此時也在月食下,忙著維護戰機,這條惡狼準備天亮以後繼續轟炸。
這次轟炸明顯具有針對意義,在前田哲男的書中寫到:“沒有一處是軍事目標。”軍民無差別轟炸上升到執行階段。
5月4日,重慶天翻地覆。
我們把這兩天的轟炸講述完畢,原因就像開篇提到的,這兩次轟炸第一次改變了許多重慶人的一生。然而,我們沒有想到這還僅僅是開始。
在重慶的區縣,日機也在肆無忌憚地狂轟濫炸。現年94歲的李意茹便是萬縣大轟炸的直接見證者。
在攝製組採訪李意茹老人的過程中,老人越說越激動,可能已知天命的她,在我們準備離開前,一度很神秘地為攝製組展現了一組照片。而在這一組躲過半個世紀各種劫難的照片背後,我們卻通過它們看到了最真實的歷史。
慘案過程不必直接贅述,然而歷史真相缺著實有必要公開於眾。
我們把目光轉向這樣一張照片,這是李意茹年輕時候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幾位姐妹們表情陽光燦爛,好似一番和平景象。照片上標記的日期為1941年6月4日。
1941年6月4日,重慶是太平的。這一天過後,重慶真正的陷入了地獄。這個地獄慘景的製造元素終於被日軍集齊了。在此之前,在1940年的8月19日,這些元素已經有過所謂的實驗。如果按重慶地面傷亡比例來計算的話,五三五四傷亡比例還不及八一九的三分之一,八一九的傷亡比例還不及六五的三分之一。
我的陪都
隨著一次次作戰計畫的制定,日本軍部陷入了真正的瘋狂狀態,由此,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慘無人道的戰略空襲發生了。
地獄坐標,十八梯。
這是三張歷史照片,這是一個情景模型,它的名字也叫十八梯。確切來說,他的名字叫做十八梯大慘案還原街景模型。面前這位仔細觀摩模型的老人,名字叫做高榮彬。今年92歲。
時年18歲的他,作為警備司令部防護隊一員,參與到十八梯大隧道屍體清理工程。
同樣,卡夫崗的回憶錄中也對這一天有著詳細的闡述:“我目睹了幾千具屍體用卡車拉了好幾天才清理埋葬的慘劇,事件過後,這一代的商店好久都沒有開門,因為他們死在洞裡面了。
為了探究這次慘案背後的真相,我們在重慶市區及周邊區縣範圍內緊急尋訪見證者,在這一系列的走訪攝製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縈繞慘案事件的物理元素:鏡子
然而,人禍可不止這些,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直接原因竟然是洞門因素。十八梯是一個防空洞,當我們走進這個已經塵封70多年的洞內時,我們想到的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此簡陋?

  

第三集

事實的回答是肯定的,當年額度歷史圖片也驗證了這一點,然而,在倖存者群體中,我們聽到了另外一個更為直觀解惑的故事:防空洞存在階級化。
這是一張我們蒐集的防空洞入洞證掃描影像,在這個小小的證件上,寫著這樣一句話:避難許可證只限一人使用,不得轉借他人,但幼童得免徵入洞。很顯然,事實證明,此證不是人人都有。
就是因為這個小小細節,加上十八梯防空洞洞門設計不合理,1941年6月5日,十八梯出現了人類歷史上間接死於空襲機器最大的人工慘案。
六五慘案以後,疲勞轟炸開始上升到日軍轟炸日程。而疲勞轟炸的直接表現形式為月光轟炸。
2014年6月,攝製組在位於重慶鵝嶺的浮圖關發現了更有價值的線索。這個線索的源頭竟然是一座塔,它的名字叫做“白骨塔”。
由於2014年7月的一次數據規建意外。我們失去了關於這裡的所有素材影像。關於這座塔,我們至今唯獨找到一張照片,五三五四大轟炸過後,曾經的12座用以祭奠百餘屍體的單塔如今僅僅剩下一座。一千多具屍骨從此深埋地下。關於他們,現代人已經鮮為人知。 在歷經不可還原的沉重打擊後,我們決定重新出發,後來我們堅定信念,在本片創作手法中,我們杜絕同一性質元素的二次出現。
於是接下來的一年,我們找到了關於“累累白骨”的集中掩埋地。
重慶江北的黑石子,這裡不僅是六五慘案遇難者叢葬地,也是整個重慶大轟炸期間,幾乎所有遇難者集體叢葬地。關於這裡的一切,我們無法定位具體物理地標,然而,正是在他們口中,我們聽到了直接陳述性詞語。
然而,日本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徒勞。卡夫崗在其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日本人以為狂轟濫炸就能讓中國人區服,他們完全低估了中國人民的驕傲與自尊,重慶雖然被轟炸成一堆堆瓦礫,但只要日本飛機離開,大火一經撲滅老百姓就開始在廢墟上建小商店。搭簡易棚子,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每片木頭。每顆釘子都在重建中反覆利用。在戰時的歐洲,不少人受不了痛苦寧願選擇自殺。而在這裡。生活從容不斷!
重慶人民的精神戰勝了法西斯的野蠻,同樣,這種精神也在具體的事件中得以體現。歷史就是這樣,當我們撕開一角,就會發現,在這背後的故事遠非我們能夠想像的。
高榮彬曾經做過這樣一件事。抓到過日本飛行員。
說到飛行員,我們不得不提前面敘述的中國空軍伊-16戰機,璧山空戰以後,這種飛機的身影徹底消失,然而,他的離去卻使得一個新的名詞廣為人知:飛虎隊。
2014年9月23日,一條訊息占據了重慶各大媒體頭條,國內僅存飛虎隊員病危。
由於醫治費用數額巨大,新浪重慶以微博為平台迅速搭建綠色通道,為龍啟明捐款。訊息一出,山城重慶人民踴躍捐款,僅僅3天便籌集到相應款項,如今網頁固定捐款數額已經超過預期3倍之多。
龍啟明何以如此感召之力?還是因為飛虎隊。
在重慶李子壩的飛虎隊友好展覽館裡,我們看到了關於飛虎隊的一切。飛虎隊原名美國空軍志願援華航空隊,因為所用戰機機頭的鯊魚嘴經常被中國人民誤認為老虎嘴而得名。我們前面提到的日軍零式戰機在飛虎隊的P40戰機面前,雖然還是具有優勢,但是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
在重慶大轟炸期間,飛虎隊的大本營駐守在昆明,也就是這些駐守在昆明的飛虎隊的出現,才遏制住了日軍肆無忌憚地轟炸,直接影響了日軍對重慶實施戰略轟炸的後期決策。在龍啟明離世的前一天,深圳晚報發表了題為”飛虎隊龍啟明遲來的空白“一文,而這一篇文章的觀點恰恰解釋了長期以來蒙受冤屈的龍老內心的苦痛。他的苦痛來源於網路上無端的攻擊。
為了佐證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我們採訪了龍啟明的家屬,
後來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信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由此我們淡定龍啟明的飛虎隊真實身份毋庸置疑。
這封信件來自於美國,信封上這樣寫著:我們剛剛得知我們著名的飛虎隊隊員龍啟明先生病危,在重慶住院,心裡一直很牽掛他,請允許我代表詹姆斯.懷特海德將軍先生,我們美國飛虎隊主要組織和所有隊員對你們對他的溫暖關懷表達深深的關心和讚賞,一位英雄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並促進了戰爭的勝利。
2014年10月1日,一心想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的龍啟明離世。享年91歲。
向龍啟明一樣,如今安眠在重慶南山抗戰空軍墳的這些默默問問的空中勇士也同樣為了重慶大後方的祥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重慶,這樣紀念空戰勇士的地點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有句古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歷史這面鏡子在1945年3月和8月分別映射出日本人必須對自我的暴行進行自我的償還。
燃燒彈,日軍自我聰明改造的產物,最後被美軍在東京用到了極致。日本軍國主義對重慶平民進行的無差別轟炸在日本本土以其同樣的性質發生了。我們對日本平民深感同情的同時,不禁一想,罪魁禍首還是日本軍國主義這條惡狼!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2015年4月1日,由國內某著名新聞網站刊發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中,一位婦女拿起手機用掃二維碼的方式參與到祭奠亡靈的活動中,這個墓碑上寫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一旁相對矮小的墓碑上寫著重慶大轟炸慘案。如今,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得到國家公祭,早在30年前政府便在標誌性叢葬地建成紀念館,而如今,重慶大轟炸遺留於世的物理建築僅僅為不足十平方照片展覽館,同一性質的歷史事件映射出不同的紀念態度,本應該紀念的江北黑石子叢葬地如今一派此番景象。令人不禁唏噓不已。南京,六朝古都,20世紀最黑暗的一頁曾經在此上演。這個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城市,承載了我們這個民族最深的苦痛與災難。重慶,巴渝之地,20世紀中華民族抵禦外悔的核心所在地。這個位於上游的城市,至今依舊默默無聞地擔負起歷史的責任,在這座城市中,依舊有這樣一些人輕微的在特定的歷史節點慢慢地發出聲音。
不管表達形式如何,如今,面對有可能起死回生的日本軍國主義這條惡狼,他們的聲討同樣是我們有力回擊那些意圖沫滅歷史真相的最有效方式。
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就是真相。為了能夠讓大家能夠更加銘記這段歷史,也是為了能夠讓這些第一次面對鏡頭髮出聲音的倖存者、見證者、後繼人們發泄心中的楚痛。為了能夠為我們的國家,民族留下最後的歷史證據。我們決定用5分鐘的時間來播放倖存者群體壓抑在心底近乎整個人生的主觀陳述素材。接下來,我們一同傾聽。
我的陪都

衍生產物

1、隨片書籍《我的陪都-90後尋訪重慶大轟炸最後一代倖存者紀實》
我的陪都
2、情景模型《掛紅球》《警報!警報!》《十八梯》
掛紅球掛紅球
警報!警報!警報!警報!
十八梯十八梯
3、個體模型《二戰日本陸海軍航空隊機型總覽》《民國空軍之雛鷹展翅》
飛虎隊飛虎隊
伊-16伊-16
霍克-3霍克-3

文稿摘選

【導演 吳龍飛】
紀錄片創作課程,也就是這一學期的事情,對於紀錄片的種類包括創作技巧手法也是初出茅廬,但是我非常感謝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的《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從項目啟動至今,包括法律著作權問題在內的諸多技巧完全被實踐了出來,事實證明這是一本好書。
我的創作團隊,是本片的構架單元。如果沒有他們的加入,本片不可能成片。從一開始的大團隊教育式走訪學習到後來的小組式分組任務,每個人的成長都在陪都的製作過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歷練,我相信這是史無前例的。因為沒有人比我更知道我的團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才能走到今天。這無疑是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征。
我的顧問團隊,本片的總顧問。在我的手機通訊錄名稱上是這樣寫的“劇組 程 圖書館”。他叫陳以明。我們相遇在重慶市圖書館,第一次見面匆忙告別留下一個與“陳”近音的“程”。我們是忘年交。因為責任與期待。年近60的他跟著我東征西跑,爬上爬下,從養老院到政府機關,從南山深處到年久防空洞,血淚交織。
溫蓉光,劇組心靈的孵化師,也就是由於她的悉心指導與嘔心瀝血,我們的心態才能平穩至今,我們才能抑制住不給歷史傷口撒鹽的衝動。不激化對日本的仇恨,相反,又是一次再教育。
歷史顧問和軍事顧問團隊更是一次次將注意要點和敏感點悉心傳授。
我的指導老師團隊,他們對我的鼓勵成為了我一貫堅持的堅強後盾,也造就了今天陪都的成片,沒有這些一流的設備提供,沒有一次次腳本的修修補補,沒有代課老師幾乎默許的時間安排,我怎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將最後一代倖存者口述資料搶救回來?
我的模型創作團隊,是國內最頂級的微縮模型大師組成的。甄銳,國內軍事場景模型第一人,他的作品被央視定為特供場景,他的專業技能和博學深究精神是我這輩子的偶像級追求目標。可以說,他手中復活的歷史場景完全具備博物館一級收藏級別。遠在新疆和台灣的三位至交更是將本片模型場景復原的以假亂真。
遠在新疆的模友負責日本武器的考究,記得一天深夜,他急電我要求重親複查日軍飛機編號,即使跨著時區,我們依舊默契的配合著,就一個原則:不戲說歷史。
我的資料供應團隊,從日本到台灣,從成都到重慶,將尚未公開,甚至不能公開的資料放心的寄送給我。當我接觸到的歷史真相和教科書上不一樣時,我才意識到我可能在做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件,而這一事件也要存檔歷史,馬虎不得!
當我接到由日軍軍令部繪製的超精細重慶市區地圖(原件)時,我一邊感嘆日本人緊密的邏輯思維和認真態度,一邊為我們能取得那場戰爭的勝利而感到暗自歡喜。這張精確到每一個墳墓的地圖如今被我精心複製一份贈與受訪者,原件被歷史機構珍藏。
當受訪者李意茹將自己珍藏70餘年的歷史照片那到我手裡時,我顫顫抖抖地不知所措。這些大轟炸一手資料的珍貴程度簡直國寶級別,我相信老天是有感應的,他幫助一個人完成心愿後才能放心的成全一個人的人生。李意茹受訪後的60天整,安詳離世。
當受訪者王西福將自己的苦難經歷說給我們聽時,我記得那天是我的生日,重慶很配合的在當天夜裡下起了小雪,這在近年來是首例,那天,我才意識到一次轟炸改變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王西福從富二代到窮三毛的轉變,令我深受震撼,於是從那一天起,我決定把他的故事做成單集,也就是今天的微電影版本。這是一個人的抗戰與抗爭!
當我們敲開每一個受訪者的門時,我們意識到,我們將要和歷史對話。而這寫受訪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那么的令人深思,我記得他們都有一個心愿:你們這些年輕人,一定一定要記住這件事,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恥辱啊!我們不能忘!堅決不能忘!
同樣,日本友人對本片提供的幫助,再次從側面解釋了重慶大轟炸的原委,他們那種吃苦耐勞、不放過任何一個歷史亮點的精神深深地讓我感動,我在想,如果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學者能對同一件歷史事件抱有同樣的態度,也許重慶大轟炸這一歷史會被早日挖掘出來,受害者也能得到相應的關注與照應,最起碼他們不用自費去日本打官司!
給本片題名的顧福元先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武林中人,從運筆手法到墨跡宣成,一氣呵成,這也就成為了本片的氣度風範,大氣話歷史!一筆一划,一幀一秒,相得益彰。
一部片子的誕生是系統的,更是一個團隊的合力,絕非導演一人功勞。
因為他們,才有陪都。這是我們和歷史的對話,這是我們的陪都。
【攝像 何威】
在拍攝方面,這部紀錄片的過程很曲折,首先是在拍攝的器材方面,學校只提供一台佳能XF105攝像機,而單眼很多時候都是導演向同學借,每次出任務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相機,有時是105攝相機,有時是單眼,像600D,650D,60D,70D,7D,6D,5D2都用過。開始的時候用的是佳能XF105攝像機,後來發現拍攝出來的畫質不理想,即使是在光線好的時候,碼率不高,色彩還原也不好。而在光線不好的環境下拍攝更不理想,會出現很多的噪點。後來就放棄了105拍攝,改用單眼拍攝。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6D,7D和70D,畫質有所改善,但依然達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因為單眼的寬容度較低的問題,比如從天空搖到某個建築的時候,就出現天空曝光正常,而建築一片黑;要不就天空一片慘白,沒有任何細節,建築曝光正常,如果想要好點的畫面,可能要在室外布光,但是劇組沒有那個設備也沒有那個條件在如此大的場景里布光。由於這樣的鏡頭還算比較多,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刻不容緩!後來通過學習發現,通過使用cinestyle(降低拍攝素材的對比度,飽和度和銳度)模式拍攝可以改善這一問題,於是後來就採用了這種拍攝模式,通過觀看素材,確實素材有所改善,但由於其拍攝出來的素材雖說比之前留住了更多的細節,但拍出來的畫面始終是灰灰的,如果不調色,根本就沒法看。拍完之後導演看了素材後心裡很沒底,看起來有點著急了,其實我本人對這種素材也一點把握也沒有,當時我就在想,怎么辦?
【音樂 婁晨陽】
明天,也就是2014年6月26日。《我的陪都》劇組就要正式殺青了。也許我們的吳導對片子還有些許的遺憾與不甘,也許我們大家也都會感到捨不得,也許我們會流下五味雜陳的淚水。但這些都是我們為自己的青春所留下的紀念。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陪都,並讓加入陪都成為了我大學生活到目前為止最有意義的事情。在這裡,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更加優秀的自己。這個自己會認真的工作,會灑脫的笑,也會悲傷的哭,偶爾會在靈感來了的時候寫寫東西,會在工作結束後的深夜站在小夥伴的腳踏車的后座,穿過空曠的大學城馬路,大聲地歌唱。
我特別喜歡這樣的自己,這樣不那么平凡的自己。
還記得我在第一次的採訪總結的結尾處寫了謝謝。當時吳導問我你謝誰啊?我沒有回答。在今天的整個文章里,我也一直不斷地在感謝,最後在這裡,我想說,我最要感謝的就是陪都!謝謝陪都,你讓我成長;謝謝陪都,你讓我可以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收穫到愛;謝謝陪都,你讓我在青春年華里擁有了這么一段難忘而又珍貴的回憶......
《我的陪都》的孕育,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陪都》。未來的日子裡,陪都她還會慢慢長大,所以我們的任務還沒有結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記者 王瑞賢】
提到陳爺爺,說他是《陪都》的脊樑柱一點也不為過。他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和正能量。首先是他和小吳的忘年交是我們劇組的一段佳話,一度為劇組的成員們津津樂道,不得不讓人感嘆緣分這個東西太奇妙了,而他對我們劇組每一位成員的關心記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他總是細心的關注著每一位成員的狀態,要是哪位成員不開心了,他總是讓小吳要多多關心一下,或者自己打電話噓寒問暖;每逢佳節,他總是不忘我們這群小屁孩,總會帶著好吃的到學校來關心我們,如果說他所做的這些讓我們感動的話,那他和小吳上山下鄉,在這座城裡大範圍踩點、尋找線索,聯繫受訪者,為我們每一次出任務做好準備,確保出任務的質量則讓我們敬佩。他是我們的長者,他做的事情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多,沒有他一路走來的支持,或許我們的路會走得更加艱難,而是他就這么一路默默陪伴著我們走過來了,最困難事情他和小吳去做,士氣不足了,他給我們打氣加油,“陪都”離不開他的支撐。
而導演小吳一路走來帶給我的正能量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剛進劇組的時候我覺得他就是個有點想法的小屁孩,剛開始我總認為他有些不太容易接近,還伴隨著些許傲嬌,但是,和他一起出任務的次數多了,私下交流的時間長了,這個來自安徽的才20歲出頭的大男孩讓我一次又一次刮目相看,他敢想敢闖,不拘一格,很多我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完成了,曾經我一度快堅持不下去了,幾度想要放棄,因為我覺得這個片子的阻礙太多太多,不可能走到最後,可是他堅持下來了,而且前期拍攝也順利殺青了,很多次看著他一個人在機房默默琢磨著片子,雖然我不曾表達出來,但是更堅定我想要和陪都一直走下去的決心,他身上有著現在大學生沒有的可貴品質:責任、擔當、善良、細心、謙虛、堅持,每個品質都是他維持這個劇組走下去的法寶,而他頭腦里的知識則是“陪都”的寶貴財富和走的更遠地動力。
在加入《我的陪都》劇組近365天裡,我看到了自己的變化,和小夥伴們一起笑一起鬧,偶爾也會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而爭得面紅耳赤,我享受著那些大家坐在一起高談闊論的時刻,我享受著在出任務的日子裡的忙碌所帶來的充實感。也和小夥伴們一起穿梭在這座鋼筋水泥森林裡接受市井文化的薰陶,我亦漸漸從一個漠不關心外界的青年到去關注了解生活的百態,從喜歡宅寢室到走出去和別人交流,從喜歡一個人默默承受到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劇組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在深深地影響著我,他們身上那些閃光點讓我一路收穫,一路成長。
我很幸運在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么一群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人,是他們的熱情和陪伴感染了我,讓我在和他們的互動與交流中找回一個青年人該有的狀態,讓我敢於去嘗試,懂得承擔責任,而這所有的經歷帶著我一步步走出曾經的無所事事。回想曾經自己浪費的日子就恨不得時光可以倒流,可以讓我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所幸一切都還來得及。
【財務 王情】
我在劇組中的主要職務是財務,也就是管賬的,隨帶也管管整個劇組的後勤,本人姓“王”,被他們稱為“財神王”。要說《我的陪都》劇組的單位性質,其實是重師(重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的一個促進計畫。入組時,學校承諾的是給每個劇組成員補貼50%,這種程度的津貼費用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但到最後,可以補貼的費用項目其實是有票據證明的交通費,其它費用一概不在學校報賬的範圍之內。要說其中的內涵,我也不必多說,有心者必定自己去慢慢領悟其中的暗涵。因此,劇組在建立之初是沒有任何資金來源的,每次出任務全靠大家自己掏腰包。比如我們吳導就是一個例子,他私下自己估摸著就貼了上萬的數目,上萬對於現在還是無產階級的學生黨來說,可是一筆很大的費用。為了不給家裡負擔,他就東借西還,還在我這裡借過。聽他聊起,他向社會中的朋友借過,向室友向朋友都借過,借過之後,再拆東牆補西牆,生活費每次都被早早花光了。看得出來,這個紀錄片可是在他的嘔心瀝血中熬出來的。
【記者 楊潔】
去年10月,第一次與“陪都”相識,從一張震撼的海報開始,據說是三稿之後的滿意之作。11月1日,第一次出任務,第一次結識我們的導演小吳。在這之前我和他沒有見過,他是我的學弟,他是我們學生會的幹事,一直耳聞學生會辦公室有一個小伙子,敢做敢想,不拘一格。現在想來,我們的片子沒有中途夭折也多半基於此,就像那首歌說的“沒有夢想,何必遠方?”帶著夢想起步了,再大的困難都得死磕到底。第一次出任務和導演沒說上三句話,他交代給我的意思是“多看、少說話,儘量保持安靜。”之前忘了說明,我進組的時候是以採訪記者的身份進來的,第一次出任務也是採訪一位和蔣經國很有淵源的老者。作為在場唯一一個學新聞的人,保持安靜是我當時主要的任務。其次,就是安靜地遞電池、裝燈架、做記錄。那個時候很不爽這種感覺,作為學姐居然被一個學弟呼來喝去,想想這人真夠目中無人的。採訪結束後劇組一起吃飯,劇組裡面有位爺爺——我們的靈魂人物。對,就是前面提到的陳爺爺。在拍攝過程中,陳爺爺沒少自掏腰包,這次也是他張羅的,他熱情的每樣菜都是一式兩份。趁著陳爺爺去添飯的間隙,導演小吳“囑咐”我們:要多吃點,最好是吃完。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客套話,陳爺爺只吃自己旁邊的菜,還不停地說“你們怎么只吃那么點,要把菜吃完”、“這個好吃,某某某你把這個吃完喔”。在陳爺爺注意我們的同時,導演便自己去悄悄付錢了。
在與小吳導演接觸的這段時間裡,我漸漸發現不管是他提出來讓我們商量的事情,還是他以導演口吻對我們下的“命令”,都是他想了又想之後的決定,每一次都能給我們說得啞口無言。事實也說明,一個導演制是正確的,眾口難調,廚師多了,你一勺鹽,我一瓢醋的,怎么能烹製好一頓飯。再說組裡“有夢想敢遠方“的人唯他而已。每周例會是我們不成文的規定,在1月份之前圖書館的那個小角落一直是我們的根據地,之後得到學校支持,我們每次開會都能在剪輯室里正規的舉行。欣慰的是,每次在根據地,導演小吳都會帶給我們很多好訊息,要么是有某傳媒公司願意給我們提供設備援助,要么是哪個模型大家完工了我們的哪個模型。劇組成員的驕傲、興奮溢於言表。有些事有些人只願意默默地在後面做,只是為了給我們劇組的正常進行提供不時之需。說到底,每次被現實打擊的時候這些驚喜才是最能鼓舞士氣的。
記者首先要成為一個雜家。進大學的第一天,系主任來給我們講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在“陪都“的日子裡我想我做到了這點,當過記者、拍過外景、攝過像、做過預算、寫過策劃、定過餐· · · · ·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這么多角色里找過自信,同時也越挫越勇。這正是屬於”陪都“的記憶,史實的磨難唯有親歷者沉重的口述來展現;那段拍攝歷程的櫛風沐雨只有我們娓娓道來。
記錄歷史的責任需要我們一起承擔,在同相關部門的接洽中,只要我們道明來歷,輔以證明他們都會全力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社會團體礙於制度、政策方面的因素將我們拒之門外。也許我們需要百轉千回通過很多流程才能繞回來得到同意,也許我們就此無緣,把一天都會搭在上面。相信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都大大小小參加過很多社團活動接觸過很多人,但是在學校里繞來繞去的都是自己人,你總離不開學校給你劃定的規章制度,也就是說能辦的事一定有相應的辦法。借著“陪都“走出去,才認識到再也不能依賴學校,你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記者 郭婷】
學生做紀錄片真的是很不容易,從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最後的圓滿答卷,這其中的艱苦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因為我們還是學生,生活經歷和閱歷不怎么豐富,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難也吃了很多虧,還記得導演給我們講他和陳爺爺踩點的過程,遇到多少冷眼,吃過多少閉門羹。我們都是普通的學生,沒有多少錢能購買得起昂貴的機器,我們找學院、找同學靠大家幫忙來完成任務。每次外出採訪的地點離我們都好遠,來回的車程時間都在一小時以上,車費每次最少也要花10元錢。有時候,我們要在一天內走訪很多地點,轉換多次車輛,這些錢都是大家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拿出來的,雖然會讓生活略顯“緊張”,但是每當看到受訪者出現在鏡頭裡時,感覺一切努力都值得。
想說的話還有好多好多,但我最想說的就是“征途之旅,友愛相隨”我們從不孤單,我們收穫了歷史真相,收穫了溫馨真情,收穫了感恩的心。
很期待影片上映,我希望看完影片後的你們不是在鼓掌而是在流淚。我們用心採訪,他們用心在講,你們用心在聽。重慶大轟炸,這是一段悲壯的歷史,不可或缺。讓我們銘記,警醒!

獲獎記錄

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入圍單元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首屆國際微電影優秀影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