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是201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九辰、陳夢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
- 作者:張九辰 陳夢熊
-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頁數:29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3907345
- 外文名:My Road of Hydrogeology: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Chen Mengxiong
- 類型:傳記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真實再現了從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時期至改革開放之後各時期中國水文地質的發展歷程,同時穿插其中的,有對各時期社會面貌的記錄,也有對中國大江南北風土人情描繪,既有史料價值,也不乏可讀性。
《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反映了水文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全書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9章,其中既有陳夢熊院士介紹的家庭背景和時代背景,也有他敘述的學術工作經歷及其心得。陳夢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實物資料,《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選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資料,以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和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最後通過整理陳夢熊院士的生平簡歷和著作目錄,為讀者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圖書目錄
序言
第1章我的家庭
父親和母親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兩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學生時代
大石橋畔的童年
充滿活力的中學時代
逃離北平
西南聯大
啟蒙恩師
第3章西北行
美麗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蘭州三部曲
漫譜在黃土的海洋
跨越祁連山
第4章南京時代
幾個學術團體
地質調查所的元老
跟隨黃汲清編圖
三峽工程
雷諾事件
結婚
第5章動盪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質機構大調整
飛來橫禍
家庭生活
戰鬥在秦嶺
蘇聯專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務
“漏網右派”
“大躍進”
進入柴達木
第6章十年動亂
第一次挨打
當“逍遙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會戰葛洲壩
不穿軍裝的“軍人”
第7章海外繽紛錄
曼谷之行
萬隆會議
兩訪英國
荷蘭和芬蘭
德國漢諾瓦
蘇聯印象
第8章學術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編制水文地質圖
地下水系統新理論
環境水文地質學
第9章情系西部:關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
護與生態重建
附錄
陳夢熊年表
陳夢熊主要著述目錄
人名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張九辰(1964—),籍貫河北武安。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社會任職: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亞洲),中國科技史學會地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地學史、中外地學交流史,以及當代中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史等研究。出版專著《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先後任職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早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圖編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考察與研究,是中國水文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獲得德國地質學會“LeopoldvonBuchMedal”榮譽獎(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著有《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等。
後記
我第一次做口述訪談是在2000年底。那時候,國際學術界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雖然已經有了半個世紀的歷史,各國學者也逐漸意識到口述史料在彌補歷史文獻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國內從事口述史料收集工作的學者仍然為數寥寥,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也缺少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
陳夢熊院士是第一位接受我訪問的學者。他的熱情和耐心,打消了我的顧慮,增加了我收集口述史料的工作信心。從那以後的十幾年中,我先後訪問了幾十位中國地質學家和一位西方地質學史研究者,發表了多篇中英文口述訪談文章。我的訪談工具也從當初的磁帶錄音機,發展到數碼錄音筆,直到數碼錄像機……
口述史料的生動、鮮活,讓我體驗到了探究歷史的無盡樂趣。受訪人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給予我不少的啟迪。大量的口述史料,彌補了我學術研究中文獻資料的不足。訪談中了解的受訪人工作經歷,讓我更好地走進那段歷史,更好地理解了地質學工作的真實場景……
陳夢熊院士不但是我的第一位受訪者,也是至今為止接受我訪談次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位學者。尤其是在2010年的一年中,我先後訪問陳院士20多次,那時很多周六的上午我都是在陳院士家中度過的。陳院士系統地回憶了他親歷的往事,講述了他研究工作中的許多細節,述說了他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個人感受……
與陳院士接觸的十多年中,讓我感覺訪談工作就像是和時間賽跑。最初我們常一起參加會議,在地質大學的校園裡邊走邊聊。後來陳院士就坐上了輪椅,我們只能在陳院士家中開展訪談工作了。陳院士的記憶力極好。早期訪談時,他不但能夠回憶起具體的歷史細節,還經常能夠準確地說出當事人的姓名、具體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慢慢地,陳院士對過去的記憶開始模糊,一些歷史事件的順序也有記錯的時候了。我只好藉助文獻資料,核對具體時間和數字,以保證史料的準確性。
本傳記能夠順利完成,得益於很多先生的熱情幫助。張爾平先生時常通報地質學界老先生的近況,為我從事訪談工作提供了不少的便利。陳院士次子陳澤行先生,從2010年夏季開始系統地整理了陳院士珍藏多年的日記、野外記錄、手稿、信函、照片、地圖、會議檔案,以及影音圖像等資料……這些都為本傳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我還要感謝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從會長翟裕生院士,到秘書長陳寶國先生,到委員會的每一位理事成員。他們對地質學史的研究熱情和提攜晚輩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讓我感到,地質學史研究並不孤單,我們有著很多的同路人……還有很多很多的先生,在我多年從事地學史研究中,給予過我不少的幫助和啟發,在此一併致謝!只因本人學識有限,令這部傳記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九辰
201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