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反映了水文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全書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9章,其中既有陳夢熊院士介紹的家庭背景和時代背景,也有他敘述的學術工作經歷及其心得。陳夢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實物資料,《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選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資料,以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和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最後通過整理陳夢熊院士的生平簡歷和著作目錄,為讀者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
- 外文名:My Road of Hydrogeology: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Chen Mengxiong
- 作者:張九辰 陳夢熊
-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97頁
- 開本:16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90734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真實再現了從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時期至改革開放之後各時期中國水文地質的發展歷程,同時穿插其中的,有對各時期社會面貌的記錄,也有對中國大江南北風土人情描繪,既有史料價值,也不乏可讀性。
作者簡介
張九辰(1964—),籍貫河北武安。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社會任職: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亞洲),中國科技史學會地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地學史、中外地學交流史,以及當代中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史等研究。出版專著《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先後任職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早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圖編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考察與研究,是中國水文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獲得德國地質學會“LeopoldvonBuchMedal”榮譽獎(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著有《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等。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先後任職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早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圖編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考察與研究,是中國水文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獲得德國地質學會“LeopoldvonBuchMedal”榮譽獎(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著有《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第1章我的家庭
父親和母親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兩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學生時代
大石橋畔的童年
充滿活力的中學時代
逃離北平
西南聯大
啟蒙恩師
第3章西北行
美麗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蘭州三部曲
漫譜在黃土的海洋
跨越祁連山
第4章南京時代
幾個學術團體
地質調查所的元老
跟隨黃汲清編圖
三峽工程
雷諾事件
結婚
第5章動盪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質機構大調整
飛來橫禍
家庭生活
戰鬥在秦嶺
蘇聯專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務
“漏網右派”
“大躍進”
進入柴達木
第6章十年動亂
第一次挨打
當“逍遙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會戰葛洲壩
不穿軍裝的“軍人”
第7章海外繽紛錄
曼谷之行
萬隆會議
兩訪英國
荷蘭和芬蘭
德國漢諾瓦
蘇聯印象
第8章學術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編制水文地質圖
地下水系統新理論
環境水文地質學
第9章情系西部:關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
護與生態重建
附錄
陳夢熊年表
陳夢熊主要著述目錄
人名索引
後記
第1章我的家庭
父親和母親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兩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學生時代
大石橋畔的童年
充滿活力的中學時代
逃離北平
西南聯大
啟蒙恩師
第3章西北行
美麗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蘭州三部曲
漫譜在黃土的海洋
跨越祁連山
第4章南京時代
幾個學術團體
地質調查所的元老
跟隨黃汲清編圖
三峽工程
雷諾事件
結婚
第5章動盪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質機構大調整
飛來橫禍
家庭生活
戰鬥在秦嶺
蘇聯專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務
“漏網右派”
“大躍進”
進入柴達木
第6章十年動亂
第一次挨打
當“逍遙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會戰葛洲壩
不穿軍裝的“軍人”
第7章海外繽紛錄
曼谷之行
萬隆會議
兩訪英國
荷蘭和芬蘭
德國漢諾瓦
蘇聯印象
第8章學術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編制水文地質圖
地下水系統新理論
環境水文地質學
第9章情系西部:關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
護與生態重建
附錄
陳夢熊年表
陳夢熊主要著述目錄
人名索引
後記
後記
我第一次做口述訪談是在2000年底。那時候,國際學術界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雖然已經有了半個世紀的歷史,各國學者也逐漸意識到口述史料在彌補歷史文獻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國內從事口述史料收集工作的學者仍然為數寥寥,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也缺少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
陳夢熊院士是第一位接受我訪問的學者。他的熱情和耐心,打消了我的顧慮,增加了我收集口述史料的工作信心。從那以後的十幾年中,我先後訪問了幾十位中國地質學家和一位西方地質學史研究者,發表了多篇中英文口述訪談文章。我的訪談工具也從當初的磁帶錄音機,發展到數碼錄音筆,直到數碼錄像機……
口述史料的生動、鮮活,讓我體驗到了探究歷史的無盡樂趣。受訪人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給予我不少的啟迪。大量的口述史料,彌補了我學術研究中文獻資料的不足。訪談中了解的受訪人工作經歷,讓我更好地走進那段歷史,更好地理解了地質學工作的真實場景……
陳夢熊院士不但是我的第一位受訪者,也是至今為止接受我訪談次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位學者。尤其是在2010年的一年中,我先後訪問陳院士20多次,那時很多周六的上午我都是在陳院士家中度過的。陳院士系統地回憶了他親歷的往事,講述了他研究工作中的許多細節,述說了他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個人感受……
與陳院士接觸的十多年中,讓我感覺訪談工作就像是和時間賽跑。最初我們常一起參加會議,在地質大學的校園裡邊走邊聊。後來陳院士就坐上了輪椅,我們只能在陳院士家中開展訪談工作了。陳院士的記憶力極好。早期訪談時,他不但能夠回憶起具體的歷史細節,還經常能夠準確地說出當事人的姓名、具體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慢慢地,陳院士對過去的記憶開始模糊,一些歷史事件的順序也有記錯的時候了。我只好藉助文獻資料,核對具體時間和數字,以保證史料的準確性。
本傳記能夠順利完成,得益於很多先生的熱情幫助。張爾平先生時常通報地質學界老先生的近況,為我從事訪談工作提供了不少的便利。陳院士次子陳澤行先生,從2010年夏季開始系統地整理了陳院士珍藏多年的日記、野外記錄、手稿、信函、照片、地圖、會議檔案,以及影音圖像等資料……這些都為本傳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我還要感謝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從會長翟裕生院士,到秘書長陳寶國先生,到委員會的每一位理事成員。他們對地質學史的研究熱情和提攜晚輩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讓我感到,地質學史研究並不孤單,我們有著很多的同路人……還有很多很多的先生,在我多年從事地學史研究中,給予過我不少的幫助和啟發,在此一併致謝!只因本人學識有限,令這部傳記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九辰
2012年3月15日
陳夢熊院士是第一位接受我訪問的學者。他的熱情和耐心,打消了我的顧慮,增加了我收集口述史料的工作信心。從那以後的十幾年中,我先後訪問了幾十位中國地質學家和一位西方地質學史研究者,發表了多篇中英文口述訪談文章。我的訪談工具也從當初的磁帶錄音機,發展到數碼錄音筆,直到數碼錄像機……
口述史料的生動、鮮活,讓我體驗到了探究歷史的無盡樂趣。受訪人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給予我不少的啟迪。大量的口述史料,彌補了我學術研究中文獻資料的不足。訪談中了解的受訪人工作經歷,讓我更好地走進那段歷史,更好地理解了地質學工作的真實場景……
陳夢熊院士不但是我的第一位受訪者,也是至今為止接受我訪談次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位學者。尤其是在2010年的一年中,我先後訪問陳院士20多次,那時很多周六的上午我都是在陳院士家中度過的。陳院士系統地回憶了他親歷的往事,講述了他研究工作中的許多細節,述說了他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個人感受……
與陳院士接觸的十多年中,讓我感覺訪談工作就像是和時間賽跑。最初我們常一起參加會議,在地質大學的校園裡邊走邊聊。後來陳院士就坐上了輪椅,我們只能在陳院士家中開展訪談工作了。陳院士的記憶力極好。早期訪談時,他不但能夠回憶起具體的歷史細節,還經常能夠準確地說出當事人的姓名、具體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慢慢地,陳院士對過去的記憶開始模糊,一些歷史事件的順序也有記錯的時候了。我只好藉助文獻資料,核對具體時間和數字,以保證史料的準確性。
本傳記能夠順利完成,得益於很多先生的熱情幫助。張爾平先生時常通報地質學界老先生的近況,為我從事訪談工作提供了不少的便利。陳院士次子陳澤行先生,從2010年夏季開始系統地整理了陳院士珍藏多年的日記、野外記錄、手稿、信函、照片、地圖、會議檔案,以及影音圖像等資料……這些都為本傳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我還要感謝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從會長翟裕生院士,到秘書長陳寶國先生,到委員會的每一位理事成員。他們對地質學史的研究熱情和提攜晚輩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讓我感到,地質學史研究並不孤單,我們有著很多的同路人……還有很多很多的先生,在我多年從事地學史研究中,給予過我不少的幫助和啟發,在此一併致謝!只因本人學識有限,令這部傳記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九辰
2012年3月15日
序言
自從選擇地質學研究作為終身事業的那天起,陳夢熊的命運就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陳夢熊生活的年代,正趕上中國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巨大的社會變動,影響著陳夢熊的人生軌跡,也令陳夢熊的生活空間多次遷移。在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陳夢熊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僅他長期居住過的城市就有南京、上海、昆明、重慶、蘭州和北京。
陳夢熊進入地質學研究領域時,這門學科在中國建立才20多年,那時全國從事地質學研究的學者也只有100多人。地質學以對地下資源及其分布規律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它的發展與社會經濟,尤其是近代的X-業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生活更是離不開地質資源。國家的需求與地質學家的短缺,使陳夢熊時代的很多地質學家成為各個專門領域的開拓者。地質學的學科特點和巨變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在令陳夢熊經歷了許多坎坷的同時,也為他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
陳夢熊大學畢業進入地質學界時,正趕上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工業資源極其匱乏的時期。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西南地區從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並從此開始了為國家經濟建設尋找礦產資源的工作。抗戰後期國家開始把重點轉向西北地區,陳夢熊又被調到蘭州一帶勘察礦產資源,並編制西北地區的區域地質圖。
地質圖是地質礦產工作的基礎,根據地質圖不但可以看出地質構造、岩層分布、地史演變等情況,還可以推測某種礦產資源的可能存在地區,作為進一步礦產資源調查的依據。與此同時,地質圖在鐵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設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陳夢熊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地質圖的編繪與出版工作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緊急需要,地質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以勘探研究地質礦產情況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主,以理論性的科學研究為輔。雖然地質圖編制工作可以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但它是間接性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地質學家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建國初期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掀起了建設鐵路新線的高潮。大規模經濟建設最缺乏的是專業人才,陳夢熊被抽調到鐵道部組織的鐵路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當中。於是他奔赴西部,參加鐵路線的工程地質考察。此時的陳夢熊雖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野外地質考察經驗,但是鐵路工程地質究竟要做些什麼,他幾乎一無所知。陳夢熊帶領考察隊員從一個觀測點、一個試坑的描述,到一條地質剖面的測繪,樣樣都要從頭學起。
鐵路工程地質勘查是陳夢熊在新中國成立後承擔的第一項重大任務。從1951年開始至1955年為止,前後工作將近5年之久。經過近5年的艱苦工作和努力,陳夢熊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鐵路工程地質的野外工作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當他正準備利用這些年的積累進行理論研究時,新的任務又在等著他。
20世紀50年代中期,陳夢熊又被調去負責領導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對他來講,這是一項複雜、艱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務,從擬定規劃、編制規程規範、確立編圖方法,一直到組織專業隊伍,指導野外工作,陳夢熊一乾就是近30年,直到全國性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基本完成。
陳夢熊經歷了中國水文地質學從建立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並成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水文地質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涉及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在西方,水文地質學從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起步。中國水文地質學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引進,那時候對於多數中國地質學家來說,它還是一門陌生的學科。陳夢熊等人就是在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水文地質學的基本原理與工作方法,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文地質學理論,並發展、完善了這門學科。
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環境逐漸寬鬆,陳夢熊也近古稀之年。但此時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專心於學術研究,也有了機會走出國門,參與到世界學術交流活動之中。幾十年的積累加上寬鬆的學術環境,使陳夢熊的成果猶如井噴一般奔涌而出,陳夢熊的水文地質學的理論研究,也主要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改革開放以後,陳夢熊進入了學術高產期:先後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了多部代表性著作、擔任了多種學術職務、主持完成了多個課題。其中,陳夢熊主持完成了兩項國際水文計畫(IHP)的國際合作項目。1983-1985年,他參加國際水文計畫“地下水系統研究”專題組,擔任亞洲典型地區的實例研究,完成論文《華北黃河平原地下水系統》,被採納為全球六大典型實例之一;1985-1988年,他組織國內專家共同承擔另一專題“水資源開發的負效應與管理”,完成其中地下水部分,受到高度評價。
1991年陳夢熊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與此同時還先後榮獲了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三等獎,以及國際岩溶水文地質貢獻獎等多個獎項。2005年,陳夢熊獲得了德國地質學會(DGG)頒發的該年度利奧普德·馮·布希獎章(Leopold yon Buch Medal)。2006年,陳夢熊又獲得了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反映了水文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全書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9章,其中既有陳夢熊院士介紹的家庭背景和時代背景,也有他敘述的學術工作經歷及其心得。陳夢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實物資料,本書選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資料,以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和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全書最後通過整理陳夢熊院士的生平簡歷和著作目錄,為讀者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張九辰
2012年11月20日
陳夢熊進入地質學研究領域時,這門學科在中國建立才20多年,那時全國從事地質學研究的學者也只有100多人。地質學以對地下資源及其分布規律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它的發展與社會經濟,尤其是近代的X-業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生活更是離不開地質資源。國家的需求與地質學家的短缺,使陳夢熊時代的很多地質學家成為各個專門領域的開拓者。地質學的學科特點和巨變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在令陳夢熊經歷了許多坎坷的同時,也為他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
陳夢熊大學畢業進入地質學界時,正趕上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工業資源極其匱乏的時期。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西南地區從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並從此開始了為國家經濟建設尋找礦產資源的工作。抗戰後期國家開始把重點轉向西北地區,陳夢熊又被調到蘭州一帶勘察礦產資源,並編制西北地區的區域地質圖。
地質圖是地質礦產工作的基礎,根據地質圖不但可以看出地質構造、岩層分布、地史演變等情況,還可以推測某種礦產資源的可能存在地區,作為進一步礦產資源調查的依據。與此同時,地質圖在鐵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設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陳夢熊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地質圖的編繪與出版工作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緊急需要,地質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以勘探研究地質礦產情況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主,以理論性的科學研究為輔。雖然地質圖編制工作可以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但它是間接性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地質學家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建國初期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掀起了建設鐵路新線的高潮。大規模經濟建設最缺乏的是專業人才,陳夢熊被抽調到鐵道部組織的鐵路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當中。於是他奔赴西部,參加鐵路線的工程地質考察。此時的陳夢熊雖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野外地質考察經驗,但是鐵路工程地質究竟要做些什麼,他幾乎一無所知。陳夢熊帶領考察隊員從一個觀測點、一個試坑的描述,到一條地質剖面的測繪,樣樣都要從頭學起。
鐵路工程地質勘查是陳夢熊在新中國成立後承擔的第一項重大任務。從1951年開始至1955年為止,前後工作將近5年之久。經過近5年的艱苦工作和努力,陳夢熊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鐵路工程地質的野外工作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當他正準備利用這些年的積累進行理論研究時,新的任務又在等著他。
20世紀50年代中期,陳夢熊又被調去負責領導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對他來講,這是一項複雜、艱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務,從擬定規劃、編制規程規範、確立編圖方法,一直到組織專業隊伍,指導野外工作,陳夢熊一乾就是近30年,直到全國性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基本完成。
陳夢熊經歷了中國水文地質學從建立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並成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水文地質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涉及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在西方,水文地質學從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起步。中國水文地質學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引進,那時候對於多數中國地質學家來說,它還是一門陌生的學科。陳夢熊等人就是在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水文地質學的基本原理與工作方法,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文地質學理論,並發展、完善了這門學科。
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環境逐漸寬鬆,陳夢熊也近古稀之年。但此時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專心於學術研究,也有了機會走出國門,參與到世界學術交流活動之中。幾十年的積累加上寬鬆的學術環境,使陳夢熊的成果猶如井噴一般奔涌而出,陳夢熊的水文地質學的理論研究,也主要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改革開放以後,陳夢熊進入了學術高產期:先後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了多部代表性著作、擔任了多種學術職務、主持完成了多個課題。其中,陳夢熊主持完成了兩項國際水文計畫(IHP)的國際合作項目。1983-1985年,他參加國際水文計畫“地下水系統研究”專題組,擔任亞洲典型地區的實例研究,完成論文《華北黃河平原地下水系統》,被採納為全球六大典型實例之一;1985-1988年,他組織國內專家共同承擔另一專題“水資源開發的負效應與管理”,完成其中地下水部分,受到高度評價。
1991年陳夢熊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與此同時還先後榮獲了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三等獎,以及國際岩溶水文地質貢獻獎等多個獎項。2005年,陳夢熊獲得了德國地質學會(DGG)頒發的該年度利奧普德·馮·布希獎章(Leopold yon Buch Medal)。2006年,陳夢熊又獲得了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通過陳夢熊院士的親歷親聞,向讀者展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也通過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反映了水文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全書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9章,其中既有陳夢熊院士介紹的家庭背景和時代背景,也有他敘述的學術工作經歷及其心得。陳夢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實物資料,本書選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資料,以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和陳夢熊院士的學術經歷。全書最後通過整理陳夢熊院士的生平簡歷和著作目錄,為讀者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張九辰
201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