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是吉爾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該書收錄了吉爾百餘首詩歌,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憫闡述了對人、事、物的無限理解和體諒。吉爾的詩歌能夠超越一般的小情小調,也沒有沉醉於自怨自艾和自言自語,而是顯示出視野的開放性和遼遠的維度,她將女性的細膩細緻、西部的風情民俗和深厚的傳統及宏大的場景結合得到位,呈現出成熟的個人獨特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 作者: 吉爾
  • 文學體裁:詩集
  • 字數:15萬字
  • 首版時間 :2021年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4個部分,由《荒山為證》《在庫車唐王城》《塔克拉瑪乾斷章》《霍拉山下的葡萄園》《那是我們在人間的成像》等詩歌組成。這些詩歌展示了“雪落龜茲”時的寂靜,霍拉山下的葡萄園裡的葡萄成熟時的香甜與靜美,薰衣草紫色的花束、庫車大峽谷奔跑的生靈,觀照和剖示了新疆這片土地的古老歷史與豐厚文化,拉近歷史與當下的距離,闡述了對人、事、物的無限理解和體諒。

作品目錄

第一輯 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第二輯 我對他們的愛
第三輯 絲路筆記
第四輯 時間之旅
悖論
一切都還在進行
荒山為證
克孜爾
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在庫車唐王城
塔克拉瑪乾斷章
塔克拉瑪乾簡章
霍拉山下的葡萄園
只有這時
那是我們在人間的成像
祖訓
麥垛上的月亮
鳥,或閃電
我們談起
悲喜自度
星空或不惑
北庭敘事
老人,是我
流火
再見流火
雪中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雪
雪落龜茲
卡拉庫爾村
鳩摩羅什
小河墓地
多美
草木
早安,先生
晚安,先生
致陌生人
我珍愛每一個愛我的人
我珍愛這樣一個早晨
關於孤獨
敘述者
我對他們的愛
愛一個柏拉圖似的男人
女人,抑或萬物靜謐
為接骨木的憂傷
在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的畫像前
雨中拜謁細君墓
解放南路號
我很難說出詩歌的意義
寶貝 寶貝
現在
雨水已經很久沒有落下
向著田野歸隱而去
冬至
歲月原可如此靜好
卡拉麥里
紛繁
這就足夠了
深夜,想起一位詩人
酒窖
在喀納斯湖畔聽楚吾爾
代替
瀚與海
向早起的人們致敬
九月,給青格里
你容許我像個詩人
我就要離開了,青格里
穿越
樓蘭
落日在奔跑的微粒上燃燒
10月10日
龜茲女兒
龜茲美女
天山明月
名詞彩南
神木園
幻夢
角落
車過玉門
落日
德令哈,給海子
流星
節日
沙塵暴
火焰
熱斯坦街
龜茲銅鏡
一條魚的飛翔
群星向河底密集
賽里木湖
怪石峪
空中草原
盛典
喀拉峻
柴仁草場
紅山石林
青河巨石堆遺址
世界知道我們
越來越像我的母親
蕁麻草
人海
大海給了我什麼
對話人
對話
話題
祝福
溫暖
給孩子們
給大姐
姐夫
王大嫂
離散
光陰
清明詩
寄書
雪牆
他們像是我的父親
一念一念
語序
空啤酒瓶
賦予
純粹
如今我們不談詩歌和寫作
就在此刻
你倆
尕勒的繁星
女雕刻師和流浪小貓
天使之歌
童謠

作品鑑賞

自我的身份之思
該書敘說吉爾對自我身份的思索。“身份”之義,旨在界定個體在特定情境中是“誰”,將其與他人區別開。現實之複雜使人類個體具有多種身份。吉爾既是吉爾,也是詩人,“詩人”不僅是身份標籤,也是她詩歌情感投射的對象。據此,她將“自我”情感和“詩人”身份糅合,構成她詩歌的獨特思韻。
一則,吉爾意識到自己處於身份區分的困境中,並直陳自己的身份宣言。《悖論》中,就大眾關注她詩作的性別勝過其文學性,吉爾表明無奈與抗拒:“請不要憐憫我,不要說到性別,孤獨。”性別身份與專業身份的調和對女詩人而言,一直是個挑戰。這種挑戰若失準,會忽視對女詩人詩歌的詩性觀照,導致詩評的偏離,也會對女詩人詩歌建設產生誤解,使吉爾在建構身份時陷入困境,如其所言,“我墜入詩人的悖論”。
二則,吉爾要達到與自我的“和解”,則要撥開迷霧,解宿命之毒。《樓蘭》中,樓蘭是“有毒的少女”以暗示“我”的苦痛;“我”中毒極深卻不放棄抗爭,昭示“自我”的衝突與撕扯。吉爾以女詩人的聲音去審視自我,而不進行取捨:“她寫得越來越慢,直到多種身份在她身上和解。”在文字“吶喊”中兩種身份終得以和解。這是吉爾袒露情懷的“真性情”書寫。
總之,在詩人身份建構中,吉爾在專業身份和性別身份間進行回望,她捨棄“非此即彼”的拆裂,堅持自我書寫和個性表達,使兩者由分野走向和解而得以融合。
“小我”的地域之情
該書敘說吉爾對新疆綠洲的“小我”體悟。以“新邊塞詩”陽剛之氣為基,吉爾開拓出私人語調的表達,這反映她對內心的關注,用“小我”抒情凸顯主體在場,這可視為她對“詩緣情”的一種選擇。
首先,吉爾通過叩問詩人身份、與親友就生存展開隔空對話,表露她對綠洲“老鄉”的愛與憐。吉爾在“與詞語糾纏”中找到生命真諦;向逝去的母親傾訴,闡發她對母親深沉的愛;寫下大姐的苦,寫下憐惜與悲傷。與各色人物對話,使她完成對自我、對親友、對綠洲地域的抒懷,以“小我”的細膩與悲憫,賦予新疆漢語詩歌創作以新的情感體驗。
其次,吉爾對綠洲風景的構成要素如洞窟、峽谷等深描,訴說對綠洲文化的熟稔和深情厚愛。詩中,石林有自己的思想,始終保持向上;賽里木湖像母親般和“我們”共同生活;青格里給予“我”戰勝悲傷的勇氣。這些富有綠洲地域特點的意象是對她的新疆生活“在己為情”的言說。
最後,詩中有多次提到綠洲文化遺存,這反映吉爾對新疆文化如數家珍。譬如詩人對小河墓地的無字墓碑的敬畏;在《雨中拜謁細君墓》中對細君公主的“共情”;在《穿越》中對佛寺遺址的敬意。這些歷史遺址“掠影式”地呈現,表現吉爾對新疆歷史文化的追思。
“大我”的天下之觀
該書呈現吉爾對世界之博愛的“天下觀”。《莊子》云:“泛愛萬物,天下一體也。”指平等地愛世人,即“兼濟天下”的“天下觀”。需要指出的是,吉爾詩中“天下大我”與“地域小我”的關係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生共榮。“小我”的鄉愁是詩情源泉,“大我”的時代胸懷是提升詩蘊的助推器。如沈葦所說,吉爾已越過一個台階,將“地域之戀”與“世界之愛”融合。
從詩歌題材來看,較多詩篇內容關注底層老百姓,讓讀者感受沉甸甸的愛。如“我”與撿廢品的王大嫂聊天時不敢提及“命”;向早起的人致敬;喟嘆腦癱兒的堅強。詩中“牛羊踏起的煙塵是神聖的”,可見吉爾的愛何其遼闊。吉爾由個人“言情”到對“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精神追求,使其詩具有“血肉”質地。
從詩歌時空跨度來看,詩中的“世界”是兒女情感的小世界,也是體悟人類生命的大世界。就空間而言,吉爾涉足不同地域:在龜茲嘆歷史之重,在喀納斯聽圖瓦人的孤獨,在湄洲島想起故鄉。就時間而言,古今雜糅以至同一:“我”目睹北疆遺址時慨嘆時間飛逝,在德令哈夜裡想起海子,吹著福建海風憶起故鄉。遠近交融,古今同一,其間流動的是她對大世界的熱愛。
吉爾寫自然生靈的生死,延續其生命感懷。寒風裡休憩的雪豹,暴雪裡挺拔的白樺林,黃沙中生長的綠草等,吉爾又以物自況,“我”渴望有“植物的眼睛”,闡發她對自然生命的讚美,抒發對生命短暫而時間永恆的感慨,終成其“大我”天下觀。
吉爾在對自我、陌生人、自然萬物的敘述中,在對歷史的遙念中,抒發她對新疆綠洲、對大千世界的愛。在該書中,“自我”是詩人對身份本身進行思索,“小我”是對新疆人文的情懷,“大我”是對萬物生命的博愛,三個“我”的言說鑄就吉爾詩歌的交響詩。

作品評價

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吉爾的詩集《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從生命經驗出發,升華了對地域的打量,以精粹和豐富的意象,凝視並捕獲了從深淵中再生的力量,以扇面般的廣度,呈現出了獨特的光譜,是令人迷醉的詩性表達。她的每一首詩都仿佛是一朵自然的花朵,在我們熟悉又陌生化的語言中獲得了璀璨的綻放。”
詩人、新疆作協副主席亞楠:“詩人吉爾以獨特視角和飽滿情緒對龜茲寶庫尋微探幽,目光犀利,思考深刻。《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融歷史、當下於豐沛的詩歌意象和個性化語言中,擺脫了單薄、概念、平面化的思維習慣,博大而深沉。”
詩人、《綠風》主編彭驚宇:“吉爾詩集《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基於遼闊、蒼遠、渾黃而厚重的新疆大地,寫出了與其歷史、人文、地理和風情相匹配的宏闊感、滄桑感和力量感。她太像一名劈柴女俠,解剖人生,讓我們看到了原松木般的內在紋理,聞到了苦辛的松香。吉爾詩歌的傾訴筆調是剛健、質樸的,她對親情的憂傷抒懷尤其觸動人心。”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
2021年8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3910-7

作者簡介

吉爾,女,本名黃鳳蓮,漢族,祖籍山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簽約作家,醫務工作者。已出版詩集《世界知道我們》。作品獲首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第一屆、第二屆塔河文藝獎。現居新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