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庫爾班江·賽買提,來自新疆和田,維吾爾族,1982年出生,自由攝影師、紀錄片攝像師、獨立策展人。曾在北京、平遙等國際攝影節以及新疆多個城市舉辦個人影展,並在2014年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獲“年度優秀青年攝影師”稱號;參與拍攝《森林之歌》《時·光》《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時尚圈》《氂牛》《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等多部紀錄片。
內容簡介
庫爾班江·賽買提是一個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青年,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紀錄片攝影師,也是一個跳出地域、民族的限制,能夠客觀看待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思考者。
他看到了本民族同胞的困惑,也看到了造成困惑的原因。即使飽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理解,他仍然沒有極端的怨念,而是意志堅定地舉起手中的相機,用微笑面對社會。他將真實存在的新疆和生活著的新疆人展現給所有人,幫助我們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個視野里的中國。
這本書說的是新疆人的經歷,講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它記錄了攝影師本人庫爾班江·賽買提和100個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疆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錫伯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東鄉族、藏族;有著不同的年紀和性別;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於中國社會的各個區域和角落;工作在各行各業,有演員、主持人、企業主,有社會知名人士、企業高管、飛行員,還有創業青年、在校學生、地攤小販……《我從新疆來》自開始拍攝到出版圖書,一直受到關注;作者庫爾班江本人及其影像背後的故事被媒體爭相採訪,如《中國日報》、《新京報》、網易“看客”、騰訊“中國人的一天”、香港Now TV、《鳳凰周刊》、《紐約時報》中文網、英國BBC等。
編輯推薦
對你遙遠,對我平常——恐懼和誤解源於一無所知;
一位新疆維吾爾族攝影師,100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紀錄展現真實的新疆。
一百個圖文故事,蘊涵著“大愛”,也闡釋著一個群體的集體意識與困惑;
這是一部紙上的“群像紀錄片”,說的是新疆人的經歷,講述的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
摒除標籤和偏見——換一個角度看新疆,用了解化解誤解;
分清普遍和特殊——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拿個人的行為代表整個地域和民族;
帶給社會正能量——鼓勵年輕人不抱怨、不懈怠、不極端,勇於拼搏實現夢想。
媒體推薦
白岩松:看新聞時,新疆有時很遠很陌生;看這本書時,新疆卻很近很熟悉!這些圖片與文字里,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這些故事會改變什麼,我不清楚,但這些故事出現在我們面前,本身就是改變!
陳坤:《我從新疆來》的每張圖片都是一部電影!
陳曉卿:庫爾班江是我的同事,我們一起工作多年。作為一名業務出眾的攝影師,小庫敏銳、勤奮、和善,深受大家喜歡;作為一名維吾爾族青年,他對這些年新疆發生的種種變化一直有自己獨特而深刻的認識。這本《我從新疆來》就是他沉澱很久之後的表達,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
成龍:《我從新疆來》這本書用心和照片記錄了100個故事,記錄了友愛與和平。
崔永元:這是用鏡頭記錄的100個來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種真實樸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實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與陌生。
丁磊(網易CEO):庫爾班江對新疆人的拍攝在當下的中國彌足珍貴,也很好地體現了網易所推崇的求真相、近人心的態度。態度在每個人的身上。
竇文濤:庫爾班江的故事也走進了《鏘鏘三人行》。
楊錦麟:庫爾班江用鏡頭和文字,努力向人們介紹客觀、真實的新疆,以及在內地工作、學習、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愛的視角、愛的心態,我們才能真正走進新疆,走進新疆各族人民的心裡。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編):《我從新疆來》聚焦了當下新疆人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歷程,即使在讀圖時代,人性的力量依然葆有打動人心的魅力。
張悅(《人物》主編):任何試圖走近新疆人的外鄉人總會遇到語言所指和能指上的困擾,看過《我從新疆來》後我很感嘆,也許只有像庫爾班江這樣嫻熟遊走在維漢兩端,並胸懷人類普世價值的有識有情之人,才能避開此困擾,並為我們呈現此中端的。
周宇(《鳳凰周刊》主編):2014年年初,庫爾班江向我們講述他的故事時,《我從新疆來》還只是一個idea。沒想到短短半年之內,他就完成了對百餘位新疆人的採訪與拍攝。就像他自己常說的:越努力越幸運,越勇敢越能改變!
目錄
推薦序1 光明的《我從新疆來》 - 王蒙
推薦序2 他們也是你的兄弟姐妹 - 那日松
我這三十年
無法忘卻的記憶是割不斷的熱愛
為後代留下自己的腳印
最愛的還是那故鄉
美好很短,夢想很長
在差異中感受新疆
跋我是哪裡人? - 黃章晉
編後記 我從新疆來 - 庫爾班江·賽買提
新書發布會
2014年10月16日下午,一首由第三季“中國好聲音”學員帕爾哈提夫婦現場演唱的《塔里木》揭開了文集《我從新疆來》首發式的序幕。該書由策展人、攝影師庫爾班江所著,他以照片加文字自述的形式記錄了100位在內地工作、打拚的新疆人的真實生活。著名作家王蒙為該書作序並出席首發式。
王蒙:我也是從新疆來 最燦爛年華在那裡度過
著名作家王蒙為這本書欣然作序。他告訴記者,在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從新疆來》的時候,總覺得那就是自己的書,“我也是從新疆來的。因為我最燦爛的年華在新疆度過。當地人民給予我的友誼、關心讓我永遠感謝。”正是這種淵源,王蒙在離開新疆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惦記著這個讓自己覺得溫暖的地方。從各種渠道得知的訊息讓王蒙覺得自己成了“老古董”:一些原來新疆出產的大披肩逐漸被上海、溫州等地的產品取代;城市“喀什”的讀音改變、很多老的生活方式也在一點點消失。就在這個時候,他讀到了庫爾班江的書。
“庫爾班江的舉動讓我覺得,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做一點點事情,讓其他人增加對新疆的了解,增強各民族的友誼。”王蒙篤定的表示,庫爾班江所做的事情十分有意義。
看過了庫爾班江書中的圖片和文字,王蒙認為,為了新疆光明美好的未來,要將更多、更好的現代化知識、觀念提供給新疆各族人民,同時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
意義:補充我們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方式
與王蒙文學家的視角不同,當天同樣出席首發式的北京大學教授馬戎、學者汪暉從社會學視角解讀了《我從新疆來》。馬戎並沒有否認邊疆地區與沿海地區發展的差距:“在社會急速發展過程中,自然會湧現出問題,比如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誤解。書中寫到許多新疆人在沿海城市發展的經歷,反映出很多真實的故事。”
馬戎的話給了學者汪暉很大的觸動,由於工作關係,他曾經到過新疆,這讓他對庫爾班江書中所寫的人物、事件體驗更加深刻。汪暉說,這本書和別人寫新疆有所不同,是作者帶著一代人的個性與經歷來到不同的地方,對共同社會的觀察。
“就這樣,通過活躍在祖國各地的新疆人視野,把他們的生活代入到國家社會中,並在自己的經歷中呈現出來。”汪暉認為,《我從新疆來》的意義在於沒有局限於新疆一地,而是讓任何人之間都能有碰撞、交流,“通過從陌生、衝突再到理解的過程,補充我們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方式。”
“是的,正是因為書中主角的信任,我才能把這部書寫出來,這本書的作者不是我自己,而是這一百個人,越勇敢才會越有改變。”作者庫爾班江的話為兩位學者的話作出註解。他同時透露,自己將會把《我從新疆來》繼續下去,“我會以跟蹤拍攝的方式繼續描述這一百人的生活。”
(中新網 上官雲)
央視《新聞周刊》關注
2014年10月18日,央視晚間節目《新聞周刊》對《我從新疆來》給予了關注。在當期的節目中,庫爾班江成為了【本周人物】,自己講述《我從新疆來》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