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史詩》內容簡介:當泛黃的照片中的人兒,用被命運凝固的青春容顏,向你回眸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我家的史詩》記錄下的這些故事,不僅為了死者,更為了生者,這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記錄下這些故事,為了讓當下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能真切看到——一個人的一生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如此激烈而榮耀,可以如此深沉而偉大!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家的史詩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定價:30.00
- 作者:邵清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119802
- 品牌:紅旗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我家的史詩》是個人的史詩,也是用時間輝映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光榮歷史,用你我的微小而強悍的心跳、歷險與奇蹟,見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宏大心跳和偉大奇蹟!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火光中的信念
第一篇 “紅色特工”朱楓
第二篇 陳修良,潛伏一九四六
第三篇 大伯俞秀松的“紅色絕戀”
第四篇 母親給粟裕當交通員
第五篇 浙南劉胡蘭
第六篇 宣俠父、金城:一門雙傑
第七篇 汪維恆:一入敵營二十年
第八篇 “七仙女”與紅色之家
第九篇 此頭須向國門懸
第十篇 我們相識在“隱形戰線”
第十一篇 我是淮海戰場卜的小衛生員
第十二篇 我的烽火歲月
第二章 掌心中的史詩
第一篇 見證憲法誕生
第二篇 “包產到戶”之父
第三篇 蘑菇雲記憶
第四篇 大山裡的“綠衣天使”
第五篇 我是新移民
第六篇 民選村長
第七篇 中國“第一個體戶”
第八篇 義烏擺攤人
第九篇 我們的父親陳金水
第十篇 給力土壤
第十一篇 浙江第一位世界冠軍
第三章 少年英雄觀
第一篇 國魂
第二篇 我的親戚焦裕祿
第三篇 等不來,那個人
第四篇 子彈飛來
第五篇 此生不虛戎裝
第六篇 紅
第一篇 “紅色特工”朱楓
第二篇 陳修良,潛伏一九四六
第三篇 大伯俞秀松的“紅色絕戀”
第四篇 母親給粟裕當交通員
第五篇 浙南劉胡蘭
第六篇 宣俠父、金城:一門雙傑
第七篇 汪維恆:一入敵營二十年
第八篇 “七仙女”與紅色之家
第九篇 此頭須向國門懸
第十篇 我們相識在“隱形戰線”
第十一篇 我是淮海戰場卜的小衛生員
第十二篇 我的烽火歲月
第二章 掌心中的史詩
第一篇 見證憲法誕生
第二篇 “包產到戶”之父
第三篇 蘑菇雲記憶
第四篇 大山裡的“綠衣天使”
第五篇 我是新移民
第六篇 民選村長
第七篇 中國“第一個體戶”
第八篇 義烏擺攤人
第九篇 我們的父親陳金水
第十篇 給力土壤
第十一篇 浙江第一位世界冠軍
第三章 少年英雄觀
第一篇 國魂
第二篇 我的親戚焦裕祿
第三篇 等不來,那個人
第四篇 子彈飛來
第五篇 此生不虛戎裝
第六篇 紅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1946年4月,朱楓在上海鼎元錢莊工作,為革命籌集經費。對小兒子朱明來說,這是最美好的一段日子,因為能和母親在上海團聚了。
現年73歲的朱明老人說,1939年,他10個月大時,朱楓因為要投奔皖南的新四軍,先後把他交給了姑母朱英、繼女陳宜代養,直到1946年他才得以和母親經常相聚。
我小時候和陳宜在一起生活。陳宜是母親第一任丈夫的女兒。
1946年,母親在上海,她把自己房子讓給我們,自己另找地方住。她經常來看我們,每次來都會給我們帶很多好吃的,還會給陳宜錢。
每次母親來,都抱著我睡覺。我還記得,那個席夢思床中間高兩邊低,我老是滾到床邊去。
母親和我父親朱曉光感情極好,父親曾被抓進國民黨上饒集中營,母親曾三次進集中營看他。
1949年10月25日,母親被派去台灣工作前,給父親寄了一張照片,照片背後寫著:“她深深體驗著‘真實的愛’與‘偉大的感情’,從此將永遠快樂而健康!”
1949年潛伏台灣,不料競成永訣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當時在香港工作的母親把我送上了去青島的船,說:‘告訴爸爸,媽媽過些日子就回來了。’不想這一別成了永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朱曉光被派到上海工作,齊聚上海的一家人只等朱楓團聚。
因為工作,夫妻倆分離多年,眼看就要團聚,朱楓給朱曉光寫了這樣的一封信:“我常常想起霞浦路吃茹粥,五岱洋種菜挑糞,嘉陵江畔月黑風高的晚上,你從安樂舊木橋邊候我,在集中營探訪時的感覺和憲兵隊出來後你對我的感情……是那樣溫情的……”朱曉光回信:“我們的後半生該有了快樂。”
但1949年10月,組織決定派朱楓潛入台灣,蒐集軍事情報。此後家人失去了她的訊息,直到她就義。
朱明還記得和母親見的最後一面。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當時在香港工作的母親把他送上了去青島的船,說:“告訴爸爸,媽媽過些日子就回來了。”不想這一別成了永訣。
1950年夏天的一個周末,我和父親朱曉光在上海的家裡。這天下午,母親的上級徐雪寒伯伯來了。他走後,父親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後來告訴我,母親犧牲了,徐伯伯送來了母親的一些遺物。這以後,父親和我就開始收集有關母親的一切。母親在台灣的事,也是我們一點點了解到的。
插圖:
1946年4月,朱楓在上海鼎元錢莊工作,為革命籌集經費。對小兒子朱明來說,這是最美好的一段日子,因為能和母親在上海團聚了。
現年73歲的朱明老人說,1939年,他10個月大時,朱楓因為要投奔皖南的新四軍,先後把他交給了姑母朱英、繼女陳宜代養,直到1946年他才得以和母親經常相聚。
我小時候和陳宜在一起生活。陳宜是母親第一任丈夫的女兒。
1946年,母親在上海,她把自己房子讓給我們,自己另找地方住。她經常來看我們,每次來都會給我們帶很多好吃的,還會給陳宜錢。
每次母親來,都抱著我睡覺。我還記得,那個席夢思床中間高兩邊低,我老是滾到床邊去。
母親和我父親朱曉光感情極好,父親曾被抓進國民黨上饒集中營,母親曾三次進集中營看他。
1949年10月25日,母親被派去台灣工作前,給父親寄了一張照片,照片背後寫著:“她深深體驗著‘真實的愛’與‘偉大的感情’,從此將永遠快樂而健康!”
1949年潛伏台灣,不料競成永訣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當時在香港工作的母親把我送上了去青島的船,說:‘告訴爸爸,媽媽過些日子就回來了。’不想這一別成了永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朱曉光被派到上海工作,齊聚上海的一家人只等朱楓團聚。
因為工作,夫妻倆分離多年,眼看就要團聚,朱楓給朱曉光寫了這樣的一封信:“我常常想起霞浦路吃茹粥,五岱洋種菜挑糞,嘉陵江畔月黑風高的晚上,你從安樂舊木橋邊候我,在集中營探訪時的感覺和憲兵隊出來後你對我的感情……是那樣溫情的……”朱曉光回信:“我們的後半生該有了快樂。”
但1949年10月,組織決定派朱楓潛入台灣,蒐集軍事情報。此後家人失去了她的訊息,直到她就義。
朱明還記得和母親見的最後一面。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當時在香港工作的母親把他送上了去青島的船,說:“告訴爸爸,媽媽過些日子就回來了。”不想這一別成了永訣。
1950年夏天的一個周末,我和父親朱曉光在上海的家裡。這天下午,母親的上級徐雪寒伯伯來了。他走後,父親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後來告訴我,母親犧牲了,徐伯伯送來了母親的一些遺物。這以後,父親和我就開始收集有關母親的一切。母親在台灣的事,也是我們一點點了解到的。
序言
不老的史詩
當泛黃的照片中的人兒,用被命運凝固的青春容顏,向你回眸一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90年前,一群懷抱著民族救亡情懷的英俊少年,在白色恐怖的高壓下,在上海灘成立了一個不足百人的小黨。沒有人知道,這個呱呱墜地的小團體,將改變整箇中華民族的命運。她的名字叫:中國共產黨。
90年來,多少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懷著堅定的信仰,執著的追求,對理想以身相許,灑盡一腔熱血。他們外爭國權,內爭民權,挽民族危亡於旦夕,救黎民百姓於水火。
他們的掌心,都刻著一首史詩。
2011年5月,由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錢江晚報和紅旗出版社聯合策劃推出的“我家的革命史”公眾互動及主題報導活動,得到了眾多民眾的熱情參與,許多讀者紛紛講述親人或自己參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紅色故事。在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支持下,眾多少年朋友也用筆寫下家族的榮光,抒發對前輩的敬仰和感動。那些愛與死,那些血與火,形成生動激越的個人記憶,用文字凝固下來,作為向中國共產黨90華誕獻禮的詩篇。
在一首首家族的史詩中,被稱為“女余則成”的陳修良“潛伏”多年回家,稚齡的女兒竟然稱她為“阿姨”;體會了丈夫“偉大的愛”的“紅色特工’’朱楓,卻在台灣身中7彈犧牲;而共產黨員俞秀松與軍閥妹妹的美好婚姻,卻因為陰謀而終止在子彈下……波瀾不驚的掌紋里,卻刻著驚心動魄的史詩,怎么能不讓我們一遍遍濡濕了眼角,一聲聲吟嗟感嘆?
中國共產黨,多么宏大的概念,在“我母親”、“我爺爺”和“我伯伯”的敘述里,活了起來。那些電影裡才能看到的情節,在這裡卻是人生的交響——他們奉獻了生命、激情和愛,為了他人,為了民族,為了自由而戰!
皓首的當事人或當事人家屬娓娓道來,在他們交織著家國情懷的深情講述中,有機巧、有急智、有生死對峙的步步驚心;有愛、有痛,有拋家別子的難捨難分;有追尋、有彷徨、有貫穿一生的綿長等待……青春的淚水滑過蒼老的臉龐,昨日的情書化為心中不滅的歌聲,那血里火里走過的信仰之路,讓我們看到了黨的光輝與強大!
《紐約時報》記者索爾茲伯里在76歲高齡時重走長征路後發出感嘆:“閱讀長征歷史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力量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魯迅給到達陝北的紅軍部隊發出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中國與人類的未來。”
當革命的硝煙散去,中國人的建國之舟始航。人們日記本里的微觀記錄,融合著勞動與創造、辛苦與甘甜,點滴匯聚成了新中國的成長與輝煌。無論是溫州“包產到戶”創新思維,新安江水庫移民的苦樂,還是中國第一個個體戶的微觀喜樂,都代表了個體為國家的犧牲、創造和奉獻。是一個個普通人的智慧閃光,讓中國有了崛起於世界之林的張力,塑造了一個花開的中國。具象的“我家”和宏大的“史詩”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概念連在一起,將凸顯個人奉獻在歷史中的意義,以及一種詩性化的關照角度。
當紅色的記憶涌到我們面前,我們該怎樣把一生交出去,才能夠獲得與之匹敵的人生感知?我們每個人,用心來體悟各自的人生之路,可在不同的故事裡,有沒有一種共通的經驗,來點燃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
記錄下這些故事,不僅為了死者,更為了生者,這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記錄下這些故事,為了讓當下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能真切看到——一個人的一生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如此激烈而榮耀,可以如此深沉而偉大!
這是個人的史詩,也是用時間輝映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光榮歷史,用你我的微小而強悍的心跳、歷險與奇蹟,見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宏大心跳和偉大奇蹟! 在當下,我們可能無從經歷這樣跌宕起伏、慷慨悲壯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的精神化為面對困難的巨大財富,化成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孜孜以求!
編者
2011年6月16日
當泛黃的照片中的人兒,用被命運凝固的青春容顏,向你回眸一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90年前,一群懷抱著民族救亡情懷的英俊少年,在白色恐怖的高壓下,在上海灘成立了一個不足百人的小黨。沒有人知道,這個呱呱墜地的小團體,將改變整箇中華民族的命運。她的名字叫:中國共產黨。
90年來,多少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懷著堅定的信仰,執著的追求,對理想以身相許,灑盡一腔熱血。他們外爭國權,內爭民權,挽民族危亡於旦夕,救黎民百姓於水火。
他們的掌心,都刻著一首史詩。
2011年5月,由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錢江晚報和紅旗出版社聯合策劃推出的“我家的革命史”公眾互動及主題報導活動,得到了眾多民眾的熱情參與,許多讀者紛紛講述親人或自己參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紅色故事。在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支持下,眾多少年朋友也用筆寫下家族的榮光,抒發對前輩的敬仰和感動。那些愛與死,那些血與火,形成生動激越的個人記憶,用文字凝固下來,作為向中國共產黨90華誕獻禮的詩篇。
在一首首家族的史詩中,被稱為“女余則成”的陳修良“潛伏”多年回家,稚齡的女兒竟然稱她為“阿姨”;體會了丈夫“偉大的愛”的“紅色特工’’朱楓,卻在台灣身中7彈犧牲;而共產黨員俞秀松與軍閥妹妹的美好婚姻,卻因為陰謀而終止在子彈下……波瀾不驚的掌紋里,卻刻著驚心動魄的史詩,怎么能不讓我們一遍遍濡濕了眼角,一聲聲吟嗟感嘆?
中國共產黨,多么宏大的概念,在“我母親”、“我爺爺”和“我伯伯”的敘述里,活了起來。那些電影裡才能看到的情節,在這裡卻是人生的交響——他們奉獻了生命、激情和愛,為了他人,為了民族,為了自由而戰!
皓首的當事人或當事人家屬娓娓道來,在他們交織著家國情懷的深情講述中,有機巧、有急智、有生死對峙的步步驚心;有愛、有痛,有拋家別子的難捨難分;有追尋、有彷徨、有貫穿一生的綿長等待……青春的淚水滑過蒼老的臉龐,昨日的情書化為心中不滅的歌聲,那血里火里走過的信仰之路,讓我們看到了黨的光輝與強大!
《紐約時報》記者索爾茲伯里在76歲高齡時重走長征路後發出感嘆:“閱讀長征歷史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力量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魯迅給到達陝北的紅軍部隊發出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中國與人類的未來。”
當革命的硝煙散去,中國人的建國之舟始航。人們日記本里的微觀記錄,融合著勞動與創造、辛苦與甘甜,點滴匯聚成了新中國的成長與輝煌。無論是溫州“包產到戶”創新思維,新安江水庫移民的苦樂,還是中國第一個個體戶的微觀喜樂,都代表了個體為國家的犧牲、創造和奉獻。是一個個普通人的智慧閃光,讓中國有了崛起於世界之林的張力,塑造了一個花開的中國。具象的“我家”和宏大的“史詩”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概念連在一起,將凸顯個人奉獻在歷史中的意義,以及一種詩性化的關照角度。
當紅色的記憶涌到我們面前,我們該怎樣把一生交出去,才能夠獲得與之匹敵的人生感知?我們每個人,用心來體悟各自的人生之路,可在不同的故事裡,有沒有一種共通的經驗,來點燃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
記錄下這些故事,不僅為了死者,更為了生者,這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記錄下這些故事,為了讓當下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能真切看到——一個人的一生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如此激烈而榮耀,可以如此深沉而偉大!
這是個人的史詩,也是用時間輝映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光榮歷史,用你我的微小而強悍的心跳、歷險與奇蹟,見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宏大心跳和偉大奇蹟! 在當下,我們可能無從經歷這樣跌宕起伏、慷慨悲壯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的精神化為面對困難的巨大財富,化成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孜孜以求!
編者
201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