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評估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為例

我國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評估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為例

《我國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評估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為例》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楊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評估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為例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凌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我國正在進入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災害強度日益增加,自然災害已經成為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威脅。評估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對於估計個人和社區的脆弱性、評估減災價值、實現災後援助的資源有效配置、幫助災後的恢複決策以及通知保險公司潛在責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項目以汶川地震災害為例,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使用事件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計量分析等方法,估計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其內部主要市(縣)災區、其鄰近區域、其他區域以及全國等不同空間範圍的經濟影響;震後主要災區不同時段的影響;生命線的災後恢復力以及震災對不同群體的分布性影響,旨在探討我國自然災害經濟影響評估的系統框架及模型方法,併兼顧關鍵部門和群體的專門研究,同時對我國統計信息部門就建設、完善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和資料庫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從而為我國政府部門未來的防災減災、救災及恢復重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我國正在進入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災害強度也日益增加。研究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對於估計個人和社區的脆弱性、評估減災價值、決定適當的災後援助、幫助災後的恢複決策以及通知保險公司其潛在責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項目以汶川地震為例研究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1)震後四川省境內重點災區的經濟影響,研究發現:2008年,汶川地震39個國定重災縣經濟增速由上年的14.8%轉為下降2.2%,其中10個極重災縣經濟下降25.3%。在災後的幾年間,39個國定重災縣經濟發展加速,產業結構最佳化,民生得到改善,其中10個極重災縣尤為明顯;(2)震後不同時段的經濟影響,首先建立理論模型,根據災前經濟所處狀態及災害對人均資本存量所造成的影響分成四種假設,分別分析其經濟影響,然後展開實證分析,即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式預測在不發生地震情況下四川省GDP的反事實值,將“有災”和“無災”兩種情況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震後四川省的實際GDP高於其“無災”的預測值,而且差距逐年加大;(3)震後恢復重建政策的評估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採用倍差法的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發現,災後重建政策通過提高人均資本存量和技術進步促進了四川經濟成長。其次,構建企業的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因子分析法的結果表明,大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在2008年出現大幅度下降,但災後恢復重建企業政策起到緩解作用。最後,對汶川地震災區的民眾的滿意度進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有72%的民眾表示對災後恢復重建政策表示滿意,其中,水利設施情況、水電氣基礎設施情況和移動通信等通訊設施情況的滿意度均值較大,村鎮組織和心理安慰工作狀況、重建過程中所得補貼合理程度和教育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條件三者的滿意度狀況較低。(4)分布性影響研究,運用不可操作性投入產出模型分析了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各行業所造成的間接經濟影響。其中,農業所受到的間接經濟損失占所有部門間接經濟損失的30%,工業所受到的間接經濟損失占間接經濟損失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外,使用結構分解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災後各部門發展變動情況,我們發現採掘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金屬礦物製造業等重工業產出增長較為迅速;生產技術變動對多數行業特別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起到負面作用,最終需求的變動則對總產出有正面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