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研究》是2013年5月1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淑萍。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國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研究
-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頁數:24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總社)
- 作者:張淑萍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54482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糧食生產過度地依賴政策刺激和粗放式經營方式,農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並未縮小,農民收入的結構變化顯示出農業收入增長緩慢,農業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偏低,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又面臨重重困難。這些變化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糧食持續增產與農民穩定增收的協同問題。然而,不完整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與農村生產要素過度地向城市流轉,阻礙糧食生產效率的改善,並且抑制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和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此時迫切需要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張淑萍專著的《我國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研究》研究目的就是在糧食生產持續增長困難、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乏力的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國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關係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現狀,探討影響兩者協調的主要因素與制度條件。根據研究需要,本書有針對性的就可能推動我國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調的制度創新展開研究。
作者簡介
張淑萍1978年9月生,河南省沈丘人,博士,副教授,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現任教於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哩學院。是河南師範大學公共政策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近幾年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巨觀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各類課題5項。在《財經科學》、《調研世界》等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
近幾年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巨觀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各類課題5項。在《財經科學》、《調研世界》等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文獻述評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主要內容與創新
第二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理論解析
第一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經濟思想演變
第二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理論闡釋
第三章 決定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變遷
第一節 糧食生產經營體制的變革
第二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三節 糧食政策演變
第四節 農業勞動力轉移政策演變
第五節 對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的評價
第四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歷史考證
第一節 改革以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協同關係
第二節 改革以後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關係的演進
第三節 糧食產量與農民收入的協整關係檢驗
第五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糧食生產效率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二節 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三節 糧食政策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四節 工業化、城市化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六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因素
第一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因素
第二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非協同的癥結
第三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非協同的制度根源
第七章 促進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創新
第一節 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第二節 轉變糧食生產經營方式
第三節 引導城鄉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第四節 完善糧食政策體系
第五節 協調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
結 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文獻述評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主要內容與創新
第二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理論解析
第一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經濟思想演變
第二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理論闡釋
第三章 決定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變遷
第一節 糧食生產經營體制的變革
第二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三節 糧食政策演變
第四節 農業勞動力轉移政策演變
第五節 對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的評價
第四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歷史考證
第一節 改革以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協同關係
第二節 改革以後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關係的演進
第三節 糧食產量與農民收入的協整關係檢驗
第五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糧食生產效率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二節 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三節 糧食政策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四節 工業化、城市化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影響
第六章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因素
第一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因素
第二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非協同的癥結
第三節 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非協同的制度根源
第七章 促進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協同的制度創新
第一節 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第二節 轉變糧食生產經營方式
第三節 引導城鄉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第四節 完善糧食政策體系
第五節 協調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
結 論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