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磚石建築遺產的古銹(patina)保護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陸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磚石建築遺產的古銹(patina)保護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陸地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古銹(patina)是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廣為套用的一個特殊概念,指的是在漫長的時光流逝中,遺產的構成材料與自然或人為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各種有特殊歷史、文化與審美意義,並賦予有形遺產特有歷史感的變化痕跡特徵。古銹在磚石建築遺產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也是這類遺產處理的重點與難點。本課題擬在研究古銹概念歷史-文化流變與審美本質的基礎上,在理論上揭示磚石古銹之所以具有種種價值的內在機制,在功能上廓清古銹與各種材料病理症狀的辯證關係;從而建立起一套與國際保護標準接軌、且適用於我國磚石古銹清理與保護的評判體系,並通過各種實驗驗證方式得出相應的技術處理方法。本研究將引入國際通行的保護概念,探究建築遺產第二歷史所特有的歷史-美學價值,彌補我們對遺產原貌的認識不足,澄清整修如舊觀念在理論認識上的歧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助於防止我國目前流行的種種無法引起審美愉悅的、真賽假式的保護處理。
結題摘要
本課題引入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廣為套用的一個特殊概念:古銹(patina),用於特指遺產的構成材料在漫長的時光流逝中,即遺產的“第二歷史”中,與自然或人為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各種有特殊歷史、文化與審美意義,並賦予有形遺產特有歷史感的變化痕跡特徵。在各種建築遺產中,古銹在磚石建築遺產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不僅是最值得尊重與保護,也是實踐中最可能保護下來的特徵。本課題基於研究古銹概念的歷史、文化流變與審美本質,(一)在理論上揭示磚石古銹之所以具有種種價值的內在機制,(二)在功能上廓清古銹與各種“材料病理”症狀的辯證關係;從而有助於建立起一套與國際保護標準接軌、且適用於我國磚石古銹清理與保護的評判體系,(三)通過各種實驗驗證方式初步提出了相應的技術處理方法。長期以來,我國的建築遺產保護界對於建築遺產“第二歷史”特有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缺乏相應的術語,從而難以說明這方面的價值,建立起相應的理論體系,導致人們對這方面的價值認識不足,整舊如新式的修復泛濫,爭議極大,缺乏國內外的廣泛認同。本研究通過引入國際通行的“古銹”概念,在概念和理論上較好地解決這一困境,有力地促進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尊重並儘可能保護建築遺產,尤其是磚石建築遺產的第二歷史及其表征;澄清了梁思成所倡導的“整舊如舊”在理論認識上和具體實踐中的歧義,有助於提高人們對建築遺產完整的歷史價值認識,深化相應的藝術價值認識,防止我國目前流行的“真賽假式”的保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