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是一篇博士論文,論文作者為張淑燕。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Realistic reflections on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論文作者
張淑燕著
導師
趙繼倫指導
學科專業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東北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 教育理論
館藏號
D64
館藏目錄
2010\D64\7
中文摘要
人是社會的主體,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心靈和諧發展的人。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技術理性的膨脹,人文理性的衰微,造成了人類情感的迷失。
當代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貧瘠以致畸變,不但引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還可能從根本上戕害其精神發展的活力,越來越多的情感問題帶來的悲劇呼喚著情感教育。
本文立足於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從文化哲學和教育哲學角度出發,對情感教育的內在規定性,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以及今後情感教育重構的基本理念和具體實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試圖對我國情感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論文包含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章主要解決了情感及情感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問題。
對古今中外關於情感的學說進行了梳理,明確了情感的價值意識本質。
在闡明了情感對於個體生命的意義基礎上,揭示了情感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是一個人如何在完整意義上成其為人的教育;
情感教育的本體功能在於提高人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質,對人的生命本身進行塑造。 第二章對我國情感教育進行了歷史追溯。原始先民藉助原始藝術、神話的形式陶冶自我、寄託情感、平衡心理。
中國古代儒、道、墨家對情感教育都有各自的不同主張,並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情感教育形式與方法。
中國近代的情感教育始於戊戌變法之後,以王國維、蔡元培為代表,不但引進了西方美育思想,還在實踐中積極倡導和推行美育課程,實施情感教育。五四運動後,以革命的人生觀及與之相應的革命的豪情壯志、愛國主義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成為情感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內容。
建國後,情感陶冶、情感教育仍置於人生觀教育的政治範疇。 第三章對我國當代的情感教育現狀進行了全面的剖析。
在總結了具有情感教育色彩的教育模式及情感理論研究現狀基礎上,揭示了當前我國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反思。
並指出我國當代情感教育存在的最根本問題是情感教育背離了情感本體,情感教育遠離了人的生活世界,而這也恰恰為今後情感教育的重構提供了切入點。
第四章著重闡釋了當代情感教育重構的基本理念。重構的理念之一是立足情感本體。與之相應,情感教育的價值追求應該指向人的生活意義。重構的理念之二是回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情感教育的起點,情感教育天然地要求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進行,而生活世界是鮮活的人文世界。
情感教育向生活世界回歸,意味著回到人的價值世界,使情感教育成為合乎真實人生、合乎人性的實踐活動。 第五章對當代情感教育的實施問題提出了幾點構想。首先,情感教育應該圍繞人的情感需要,人的天然情感和人的負性情感三個側重點展開。
其次,探索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體驗式情感教育的特點和方式。最後,構建多元化的情感教育體系,通過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共同塑造青少年的情感世界。
情感教育是一個嶄新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課題。
未來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標體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鏈條,挖掘民族文化中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