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與財政對策研究》是中國人民大學李伯濤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與財政對策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the reas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inadequate consumption demand in China
- 論文作者:李伯濤
- 導師:陳共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科專業
財政學
學位級別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消費水平 顧客需求 財政 經濟政策
館藏號
F126.1
館藏目錄
2009\F126.1\5
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三十年間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0%,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但在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經濟績效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出現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經濟成長日益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方式具有很多弊端,而且從長期來看無法持續,因此探求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和根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國內消費率、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政策對策,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和國內大多數文獻主要從居民消費行為角度探討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不同,本文對此展開了多角度分析。全文共分8章。 第1章為緒論部分。 第2章,“國民總儲蓄的分部門分解——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多視角分析”本章是後面各章分析的基礎,主要是根據國民收入核算帳戶中資金流量表的數據對我國的國民總儲蓄構成進行剖析,探討儲蓄的來源,分析是哪些經濟主體的行為導致了消費需求不足。第一節首先明確了國民總儲蓄的概念。第二節討論了國民總儲蓄的部門構成,對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居民儲蓄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第三節具體分析了90年代以後我國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居民儲蓄的規模和變化趨勢,並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部門儲蓄作了對比。本章的研究結論是除居民部門外,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也都擁有高額儲蓄,我國的高儲蓄、低消費現象是政府部門行為、企業部門行為、居民部門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3至5章具體分析了各部門高儲蓄的形成原因。第3章,“政府行為與政府儲蓄——消費需求不足的政府部門視角”。本章在新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的地方政府行為特徵,探究了政府高儲蓄的背後根源,指出目前的財政分權劃分和地方政府投資偏好是政府高儲蓄的根本原因。在我國的財政支出責任劃分中,像醫療、教育等公共消費性支出被更多的賦予了省級及省級以下政府,中央政府只承擔了有限的責任。以財政支出的分散化來度量,中國是世界上分權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而作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政治組織,地方政府追求的是當地經濟成長的最大化。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成長速度越快,地方上的財政收入就越多,並且地方官員也越容易在政治晉升錦標賽中取得領先優勢,獲得晉升。因此,地方政府更願意把自身控制的資源用於有利於經濟成長的投資支出,而不是用於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政府投資的主要融資來源是政府儲蓄,政府高投資決定了政府的高儲蓄。 第4章“企業行為與企業儲蓄—消費需求不足的企業部門視角”從我國的產業結構特徵、企業效益改善和企業分紅政策等三方面解釋了企業部門高儲蓄的成因。近年來我國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企業儲蓄的快速增長。2004年後企業部門超過居民部門成為最大的儲蓄主體。企業儲蓄的高增長一方面和我國以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關,另一方面直接取決於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擺脫了80年代末期以來的下降趨勢,獲得穩步提高。除了周期性因素,利潤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有企業的重建和重組。首先,國有企業的重建使得私人企業的重要性提高了,而在同一產業中私人企業有更高的資產回報率,因此傾向於贏利更多。其次,作為重建的一部分,國有企業去除掉了以前承擔的社會負擔,改進了自身的核心贏利能力,國有企業資本回報率增長較快。另外,工業企業利潤的增加也和近年來全球資源和初級產品價格飆升使得資源類部門的企業利潤率大幅上升有關。由於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分紅機制不完善(國有企業多年不象其最大的股東政府分紅),大量的企業利潤作為保留收入,形成企業儲蓄。 第5章,“我國居民消費—儲蓄行為分析——對居民部門高儲蓄率的解釋”。本章在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我國居民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和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定量研究了消費者的消費—儲蓄行為,對居民部門的高儲蓄率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第一節首先對消費者行為理論的發展歷程作了系統回顧,並對各類模型作了簡要評述。第二節介紹了國內套用現代消費者行為理論解釋我國居民部門高儲蓄的相關研究成果。第三節利用城鄉家庭調查的收入和支出數據對我國居民面臨的流動性約束作了實證檢驗。第四節給出了預防性儲蓄動機(謹慎性動機)導致預防性儲蓄的一個理論模型,並進一步實證檢驗了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強度。本章的結論是由於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和經濟體制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我國居民大多數面臨著流動性約束並且有著較強的預防性儲蓄動機,這是我國居民部門儲蓄偏高,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第6章“國民收入巨觀分配與消費需求不足—跨部門的視角”在前面三章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國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了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這裡的國民收入分配包含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國民收入在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之間的分配,另外一層是居民部門內部的收入分配。近些年來政府稅收的超速增長,企業利潤的快速增加,使得國民收入分配過於向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傾斜。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增長的緩慢、在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額的下降直接制約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由於一般來說高收入人群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人群消費傾向較高,居民部門內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擴大也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之一。 第7、8兩章是政策建議,提出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綜合運用有助於提高國內消費率,改變單純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推動的增長路徑。第7章,“提高國內消費率、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財政政策選擇”本章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擴大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消費性支出;增加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轉移性支出,加快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經濟體制要求的、覆蓋全體公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改善財政收入和支出在各級政府間的分配關係;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稅制改革步伐,實施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稅收政策;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政府行為,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國有企業分紅制度;推動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構調整,改善三大產業的結構狀況;第8章,“提高國內消費率、改變經濟成長方式的金融政策配合”。本章在上一章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與財政政策相配合的金融政策措施,包括:加快發展個人消費信貸;建設符合居民需求的多層次金融市場,構建並完善金融體系;發展中小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促進就業增長;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貸學金制度;開展小額信貸,減少貧困人口;在銀行業引入普遍服務制度,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