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採用Bt抗蟲棉的經濟和健康影響,論文作者范存會,黃季焜研究員指導。
內容,論文信息,
內容
中國Bt抗蟲棉事件
日期:2010-07-17 16:49作者:來源: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2003年,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與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召開會議,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綠色和平組織顧問薛達元在會上發表了題為“轉Bt基因抗蟲棉環境影響研究綜合報告”。綠色和平組織也於當天在其網站上刊登了薛達元長達26頁的英文報告,從而再次引發國際爭論,在歐、美產生巨大反響,成為國際上爭論GMO安全性的重大事件之一。德國《農業報》文章的標題進一步升級,稱”Chinese Research:Large Environment Damage by Bt Cotton”。綠色和平組織的“中國項目主管”盧思聘聲稱,棉農“將面對不受控制的‘超級害蟲’,轉基因抗蟲棉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棉農將被迫使用更多、更毒的化學農藥”。抗蟲棉在中國實踐多年,深受廣大棉農的歡迎,相信不會同意他的這些結論。中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印度等國的科學家已在網上紛紛發表評論,反駁綠色和平組織的觀點。
薛達元的文章有六條主要結論:
第一,“棉鈴蟲寄生性天敵-寄生蜂的種群數量大大減少”。應當指出,這僅是實驗室的結果,並不代表田間情況。即使用化學殺蟲劑,棉鈴蟲被殺死了,也會導致寄生蜂數量的減少。所以這並非Bt棉的過錯。
第二,“棉蚜、紅蜘蛛、盲蝽象、甜菜夜蛾等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這是一般的生物學常識。化學農藥殺蟲也有選擇性,某種害蟲殺死了,另一些害蟲又會抬頭。抗蟲棉不是“無蟲棉”,抗蟲棉中的Bt基因主要是針對鱗翅目的某些害蟲,並不殺死所有害蟲,包括盲蝽象、紅蜘蛛、甜菜夜蛾。棉農只要採取適當防治措施,如噴灑一般有機磷或菊酯類農藥,這些害蟲便可得到有效控制,根本談不上“超級害蟲”,更不能說是抗蟲棉破壞環境!值得強調的是,綠色和平組織只引用反面結果,不引用正面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少用農藥,抗蟲棉棉田中的捕食性天敵(瓢蟲類、草蛉類、蜘蛛類)數量大大增加,棉蚜(伏蚜)的數量減少了443~1546倍。這些結果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均未加引用。
第三,“Bt棉田中昆蟲群落的穩定性低於普通棉田,某些害蟲爆發的可能性更高”。這純粹是推測,沒有科學數據足以支持這一結論。事實上,抗蟲棉棉田中的節肢動物多樣性比普通棉田中有所增加。
第四,“室內觀察和田間監測都已證明,棉鈴蟲對Bt棉可產生抗性”。應當指出,室內經多代人工選擇,棉鈴蟲對Bt棉的抗性提高,這是事實,但就田間監測而言,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棉鈴蟲的種群已經對Bt棉產生抗性。“863”計畫課題對我國五大棉區23個點的棉鈴蟲進行採樣分析,尚未發現棉鈴蟲種群已經對Bt棉產生抗性。這一基線信息對監控棉鈴蟲的抗性發展及抗性治理十分重要。昆蟲對任何農藥包括Bt製劑在內均可產生抗性,這是普遍規律,因此有必要進行長期監控。
第五,“Bt棉在後期對棉鈴蟲的抗性降低,所以棉農還是要噴2-3次農藥”。對此我們要問,如果不種Bt棉,噴藥次數高達15-20次,豈不是更多?
第六,在棉鈴蟲抗性治理中,目前普遍採用高劑量和庇護所策略。薛達元懷疑其實際套用價值,稱這兩個策略不可行,聲稱“現在還沒有有效的措施來消除和延緩棉鈴蟲對Bt棉產生抗性”。我們認為“消除抗性”的確不可能,但延緩抗性是完全可能的。在華北棉區多種作物混種的情況下,已為棉鈴蟲提供了很大的天然庇護所,調查發現70%的四代棉鈴蟲在玉米地里。對天然庇護所的作用我國學者已作了評價研究。採用昆蟲雷達觀測棉鈴蟲的遷飛,發現棉鈴蟲每年夏天遷向東北,秋天再飛回來。即使有抗Bt的棉鈴蟲種群出現,在它與不抗的種群相互交配後,所產生的後代仍是不抗的,因為抗性基因受一對單位點不完全隱性基因所控制。同時,我國的研究證明,雙價基因抗蟲棉可以延緩棉鈴蟲產生抗性。用單價Bt轉基因菸草和雙價Bt/CpTI轉基因菸草葉片汰選棉鈴蟲17代,棉鈴蟲的抗性指數前者增加了13倍,而後者只增加了3倍,Bt棉可減少農藥使用70%~80%,減少人畜傷亡事故,這已是公認的最大生態效益。遺憾的是,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裡對此隻字不提。我國棉花上常年使用的農藥量約占全部作物農藥使用量的25%。
論文信息
外文題名 Economic and farmers’ health impacts of Bt cotton in China
論文作者 范存會著
導師 黃季焜研究員指導
學科專業 農業經濟管理學
學位級別 d 2002n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 2002
關鍵字 棉花 轉基因棉花 農藥使用 Bt抗蟲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