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牧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問題研究

我國傳統牧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問題研究

《我國傳統牧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問題研究》是一本2018年出版的圖書,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傳統牧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問題研究
  • 作者:陳潔,原英,喬光華
  •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 ISBN:9787547613887
  • 類別:經濟類圖書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變遷,以及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改變等,我國牧區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也遇到新的情況和問題。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有必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牧區的發展轉型問題。畜牧業曾是傳統牧區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牧民長期以來賴以維持生計和增收的重要產業,以其為切入點來研究牧區發展轉型問題,可“以一斑窺全豹”,較為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傳統牧區轉型、傳統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全書以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快速轉型、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為背景,對我國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概述了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的歷程,分析了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的現狀、模式和經驗,從加強牧區水利建設、草業發展、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牧區畜牧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和完善畜牧業發展政策等角度研究了轉變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所需的支撐條件,探索了傳統牧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路徑。

作者簡介

陳潔(1973—),女,蒙古族,內蒙古正藍旗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領域:農村綜合發展、產業經濟。主持課題近50項,公開發表論文93篇,17份研究報告被內參轉載,獲批示6次。出版《中國草原生態治理調查》(2009)、《中國淡水漁業發展問題研究》(2011)、《14億人的糧食安全戰略研究》(2012)等7部專著,參編著作6部。獲第五屆和第七屆農村發展研究獎論文獎、獲全國農業先進個人稱號和農業部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原英(1976—),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創新培育團隊《農村牧區綜合發展創新團隊》骨幹成員。研究領域:農村牧區綜合發展,土地經濟理論與政策。主持和參加17項科研課題,發表論文15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專著和教材7部。曾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第十八屆“經濟發展與改革縱橫談”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喬光華(1965—),男,漢族,內蒙古察右中旗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院長。研究領域:農牧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草原生態經濟、投資項目的評估與管理。出版著作、教材7部,發表論文80餘篇,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6項。為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兼任全國林牧漁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及畜牧業經濟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畜牧業經濟研究基地”主任,內蒙古自治區高端專業性智庫“內蒙古農牧林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歷程
一、 不同階段傳統牧區的畜牧業發展情況 /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 /
(二) 改革開放以來到20世紀90年代初 /
(三) 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 /
(四) 21世紀以來的發展情況 /
二、 我國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
(一) 畜牧業經濟成長明顯 /
(二) 畜牧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
(三) 畜牧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高 /
(四) 畜牧業投入不斷增加 /
(五) 畜牧業機械化發展較快 /
(六) 畜牧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
三、 傳統牧區草原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特點 /
(一) 在對草原資源的利用上開始注重草畜平衡,以草定畜 /
(二) 牲畜飼養方式從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轉變 /
(三) 農牧結合起步,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 /
(四) 產權更加清晰,激勵了農牧戶自主投入建設 /
第二章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現狀、模式和經驗
一、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面臨的挑戰 /
(一)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
(二) 需求結構變化對畜牧業生產提出新要求 /
(三) 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頻發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
(四) 資源環境壓力要求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升級轉變 /
(五) 畜牧業提質增效的發展需要 /
二、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現狀 /
(一) 牧草產業和飼用玉米產業較快發展 /
(二) 規模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 /
(三) 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新型經營主體湧現 /
(四) 科技內涵不斷增強 /
(五) 經營體制不斷改革創新 /
(六) 產品品牌化工作日益強化 /
三、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模式 /
(一) 以水利為先導、立草為業,通過“生態置換”推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 /
(二) 以圍封禁牧、舍飼休牧和劃區輪牧制度為主的草原利用和保護模式 /
(三) 以牧區繁育、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育肥為主的農牧結合、區域分工模式 /
四、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經驗 /
(一) 以政府為主導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 /
(二) 發揮私營部門在新品種開發和示範方面的優勢 /
(三) 發展專業大戶、生態牧場和合作社 /
(四) 三產融合發展 /
(五) 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
(六) 強化品牌建設和開拓市場 /
(七) 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
第三章加強牧區水利建設
一、 水利是牧區經濟的命脈 /
二、 牧區水利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
(一) 投資快速增加 /
(二) 水利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
(三) 節水灌溉工程和技術發展較快 /
(四) 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
(五) 促進了天然草場的保護和生態恢復 /
(六) 畜牧業防災抗災和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
(七) 牧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 /
三、 牧區水利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
(一) 總體建設規模較小,不能適應牧區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要求 /
(二) 項目規模較小,聚集效應難以發揮 /
(三) 項目配套不夠,水利設施的作用難以發揮 /
(四) 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不足,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偏低 /
(五) 水資源利用沒有科學規劃,造成超采地下水和盲目開發無水草場 /
四、 推進牧區水利建設的基本思路、原則和重點措施 /
(一) 明晰產權 /
(二) 合理選擇建設主體 /
(三) 抓好工程配套建設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
(四) 加強項目建設管理 /
(五) 建立健全用水機制 /
五、 相關保障措施 /
(一) 建立健全投融資體制 /
(二) 科學規劃 /
(三) 健全水利技術服務體系 /
(四) 加強組織協調 /
(五) 統一認識 /
第四章發展草業
一、 傳統牧區草業發展現狀 /
(一) 人工草地建設規模逐步擴大 /
(二) 牧草企業(基地)快速發展 /
(三) 多種牧草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湧現 /
二、 我國草業發展的區域布局 /
三、 草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
(一) 認識不到位,種植業結構調整滯後 /
(二) 飼草料生產結構不合理,優質牧草嚴重不足 /
(三) 生產經營方式落後,供種質量差 /
(四) 尚未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市場體系 /
(五) 設施裝備落後 /
(六) 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
(七) 相關扶持政策不完善 /
四、 我國草業發展的資源與供求情況 /
(一) 資源情況 /
(二) 單產提升的潛力 /
(三) 中長期需求 /
五、 傳統牧區草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與實現途徑 /
(一) 總體思路 /
(二) 實現途徑 /
附錄: 苜蓿與玉米的經濟效益比較 /
第五章完善草原承包制度
一、 草原承包制度的演進、發展和問題 /
(一) 我國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的演進發展 /
(二) 相關理論探討 /
(三) 草原承包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
二、 對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思考 /
(一) 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與農地家庭承包經營存在顯著差別 /
(二) 草地承包到戶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是兩回事 /
(三) 經營者保護建設草原的責任不明確,制度設計不完整 /
(四) 推進草原家庭承包經營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
三、 政策建議 /
(一) 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在推進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工作方面的主體責任 /
(二) 對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進行完整的制度設計 /
(三) 發揮草原建設工程項目對推進和完善草原承包的作用 /
(四) 在現有草原承包經營契約中更好地體現草原的生態價值 /
(五) 完善承包方案,加快推進草原家庭承包制的落實 /
(六) 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完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機制 /
(七) 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
(八) 加強部門協調,妥善解決林草矛盾 /
第六章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
一、 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意義 /
(一) 明確了各級財政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支出責任 /
(二) 為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資金渠道 /
(三) 確保草原生態保護目標的實現 /
二、 國外生態補償經驗借鑑 /
(一) 以立法的形式來確立生態補償機制 /
(二) 生態補償方式多樣化 /
(三) 通過公共財政對生態建設者進行補償 /
(四) 以科學為基礎 /
(五) 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
三、 國內生態補償進展 /
(一) 區域間補償 /
(二)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 /
(三) 流域生態補償 /
(四) 資源占用補償 /
四、 草原生態補償進展 /
(一) 相關政策不斷推出,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加大 /
(二) 帶有草原生態補償性質的工程項目和補貼 /
(三) 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試點 /
(四) 草原生態獎勵補助政策 /
五、 現有草原生態補償措施的成效和問題 /
(一) 現有草原生態補償措施的成效 /
(二) 存在問題 /
(三) 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試點為獎補機制建立提供經驗 /
六、 政策建議 /
(一) 加緊研究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相關政策問題 /
(二) 明確草原生態補償主體及其責任,將草原生態補償納入公共財政體系 /
(三) 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草原生態補償模式,細化計算標準 /
(四) 配套草原生態補償的其他保障性措施 /
(五) 理順管理體制,實施有效監督 /
(六) 探索農牧民自我管理、自覺保護生態的良性循環機制 /
第七章畜牧業發展的基本國際經驗和啟示
一、 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
(一) 走區域化發展之路 /
(二) 走層次化發展之路 /
(三) 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
二、 穩定完善家庭經營 /
(一) 堅持家庭作為基本養殖主體的地位 /
(二)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
(三) 提升家庭經營集約化水平 /
三、 創新產業組織體系 /
(一) 促進合作經濟組織規範發展 /
(二)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
(三)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
四、 加快健全政府支持保護體系 /
(一)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
(二) 健全畜牧業生產補貼制度 /
(三) 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 /
五、 穩定產業發展基礎 /
(一) 加強質量安全控制和疫病防控 /
(二) 平抑市場周期性波動 /
(三) 促進飼草飼料業穩定發展 /
第八章完善牧區發展政策,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落實各項牧區政策,牧區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 /
(一) 牧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
(二) 動物防疫體系構建完成 /
(三) 促進畜牧業轉變發展方式的補貼政策出台 /
(四) 對牧區、畜牧業和牧民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 /
(五) 牧區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民生工程建設成效顯著 /
(六) 積極推行草原生態治理 /
二、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
(一) 發展觀念滯後 /
(二) 畜牧業支持政策尚未形成完整框架 /
(三) 支撐體系尚不完善 /
(四) 體制機制不健全 /
三、 我國牧區、農區的強農惠農政策差異 /
(一) 牧區享受到的生產性支持滯後於農區 /
(二) 牧民獲得的補貼具有補償作用,對短期利益考慮不夠 /
(三) 強牧惠牧政策框架尚未建立 /
(四) 牧區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投入嚴重不足 /
四、 完善牧區強牧惠牧政策框架,促進產業轉型和牧民增收 /
(一) 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牧業增產增效 /
(二) 紮實推進新牧區建設,促進牧區繁榮發展 /
(三) 努力擴大牧民就業,促進牧民持續增收 /
五、 傳統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和建議 /
(一) 發展階段和目標任務 /
(二) 產業政策定位 /
(三) 發展方向和道路 /
(四) 具體政策建議 /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