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中醫與中藥》是一套專門為大眾讀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傾情撰寫的系列叢書。本叢書由各領域卓有名望的專家撰寫,內容厚積而薄發,行文嚴謹而鮮活。面向的讀者群體也極為廣泛,既可以是國內讀者,也可以是海外華人;既可以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通俗讀物,也可以作為中華青少年追溯與了解祖國文化之源的可靠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們的國家:中醫與中藥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0頁
- 開本:32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其忠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9086577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上篇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
一、我國醫藥衛生實踐的早期階段
1.醫藥起源的遠古傳說
2.疾病認識的早期記載
3.衛生醫事的最早文獻
4.病入膏肓的由來和六氣致病的發端
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1.祖國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難經》
2.藥學知識的開山之祖——《神農本草經》
3.臨床辨證論治第一書——《傷寒雜病論》
4.著名醫家始載入史冊——從扁鵲到華佗
三、中醫藥理論與臨床的全面發展
1.醫學典籍的校註疏證
2.醫學理論的全面提高
3.醫學流派的學術爭鳴
4.綜合醫著的先後問世
5.溫病學說的漸趨崛起
6.中藥方劑的不斷充實
7.中外醫學的頻繁交流
8.中醫外科的歷史鉤玄
9.中醫婦科的突出成就
10.中醫兒科的發展脈絡
11.針灸推拿的獨到貢獻
12.養生文化的文獻追溯
下篇 中醫藥學基礎知識
一、中醫藥學的學科性質
1.中醫藥學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2.中醫藥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3.中醫藥學深受古代哲學影響
二、中醫藥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2.辨證論治
三、中醫藥學的醫學模式
1.現代醫學模式的轉換
2.傳統醫學模式的啟迪
四、中醫藥學的天人相應
1.天人相應的肇始說
2.天人相應的辯證觀
3.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五、中醫藥學的文化屬性
1.中醫藥學與儒文化
2.中醫藥學與佛文化
3.中醫藥學與道文化
4.中醫藥學與易文化
六、中醫藥學的思維方法
1.注重整體
2.強調調和
3.擅長辯證
4.援物比類
5.司外揣內
6.內景返觀
七、中醫藥學的人文倫理
1.醫乃仁術
2.生命至貴
3.大醫精誠
4.智圓行方
八、中醫藥學的哲學思辨
1.元氣論
2.陰陽論
3.五行論
九、中藥方劑的基本理論
1.四氣五味理論
2.升降浮沉理論
3.藥物歸經理論
4.引經報使理論
5.藥物毒性理論
6.君臣佐使理論
十、中醫藥學的現代研究
1.文獻研究
2.臨床研究
3.實驗研究
4.群體流調研究
5.多學科研究
序言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曰:“費長房者,汝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子樓上睹之,異焉……”傳說費長房是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有一天看到一位竹杖上掛著葫蘆的老人(即壺翁)在市集中賣藥,天黑散街之後,壺翁即跳入葫蘆中,費長房見後覺得很奇怪,便以酒款待。壺翁揣測費長房有拜師之意,次日便帶其一起進入葫蘆中,只見大廳布置華美,佳肴滿桌,長房立刻拜壺翁為師,學習醫術與修仙之道,幾年藝滿後,他也開始懸壺行醫。正因有這一則充滿傳奇色彩的醫學典故,後人將行醫治病稱為“懸壺濟世”。
晉代葛洪曾在其所著的《神仙傳》中載有這樣一個傳說:漢代桂陽郡有個叫蘇仙公的人,刻苦修煉,終於得道成仙。在其仙去之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疫疾,舀庭中井水一升,摘檐邊橘葉一枚,可療一人。”到次年,果然大疫流行,他的母親按照吩咐用橘葉、井水救治病人,活人無數,醫名大振。後人即用“橘井流芳”來形容醫術高超、治病救人的中醫。得道成仙本屬虛幻,但此傳說卻反映了人們對祛病保健的美好願望和對良醫大家的仰慕之情。
宋代《太平廣記》曾收錄這樣一個典故:“(董)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董奉乃三國時期名醫,醫德高尚,為人治病,分文不取。患者遂以種杏樹的方式表達謝意,經年累月,蔚然成林,竟達十萬之眾,後世遂以“杏林春暖”來頌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之醫生。
三則醫學典故集中反映了廣大民眾對祛病保健、防疾消災的美好願望,也充分讚美了行醫之人無私奉獻、妙手回春的高尚醫德。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具有獨立理論風格和切實臨床療效的醫學體系,是至今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而依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唯一的傳統醫學。中醫理論的探索方法和解釋依據,以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為背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醫學發現和醫學發明,直至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燦爛奪目。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醫藥學,中醫藥學亦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濃重一筆,留下了輝煌篇章。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千百年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良藥苦口”喻之“忠言逆耳”,多少年來成為中國百姓的修身名言;“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也早已成為古今醫家的道德標準。中醫藥學隱含著千百年來融合而成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徵,其作為中國元素最為鮮明的一個知識領域,甚至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習稱。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中藥學,原本也屬中醫學的知識體系,但由於中藥學有其相對獨立性,故現多分而論之。
《中醫與中藥》一書期冀通過對中醫中藥的歷史發展軌跡、中醫中藥對民眾祛病保健的偉大貢獻以及中醫中藥的相關基礎知識等的介紹,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我們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