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是2013年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王榮方繼長篇小說《黑市夫人》、《家園》、《花雨春秋》等系列作品後的第10部作品,被出版社譽為“一部個人記憶農村過往年代的力作”。《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展現了中國農村一段特殊年代中的場景、氣氛和當時的人具體而真切的感受,給人們留下了一段真實的毫無偽飾的歷史記錄,發人深省地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素材,並且洋溢著人文情懷,凝聚著歷史反思,給現實以理性的警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 作者:王榮方
  • 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頁數:28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9608478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王榮方繼長篇小說《黑市夫人》、《家園》、《花雨春秋》等系列作品後的第10部作品,被譽為“一部個人記憶農村過往年代的力作”。
對歷史的見證與對記憶的追尋並置,對痛感的記憶、體驗和反思並存,彌補了集體記憶的某些缺損。
長篇散文《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通過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具有內在邏輯性的43件事,展現了1966年至1976年中國農村的場景、氣氛,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素材,並洋溢著人文情懷,凝聚著歷史反思,給現實以理性的警示。

圖書目錄

自序
引言
第1章 因為值飯
第2章 鮮艷的紅領巾
第3章 大字報
第4章 破四舊
第5章 要求革命
第6章 恐怖的斗批會
第7章 紅寶書
第8章 早請示,晚匯報
第9章 遊街示眾
第10章 母親哭著摔碗
第11章 複課鬧革命
第12章 宣傳毛澤東思想
第13章 憶苦思甜飯
第14章 貧下中農管理學校
第15章 斗批“李戚黑爪牙”
第16章 “九大”風雷急
第17章 鬥私批修會
第18章 社員評論共產黨員
第19章 辦學習班
第20章 上國中後
第21章 學習金訓華
第22章 打擊投機倒把
第23章 政治學習雷打不動
第24章 申港朝北台
第25章 我們村通電了
第26章 大寨式評工分
第27章 人性論的被批判
第28章 坊間秘聞
第29章 都是日記惹的禍
第30章 為上高中而奮鬥
第31章 加入共青團組織
第32章 對林彪的批判
第33章 對資產階級的批判
第34章 開門辦學
第35章 毆打貧下中農事件
第36章 師道要不要尊嚴
第37章 愛情與龍江
第38章 農村幹部
第39章 移風易俗
第40章 轉彎子
第41章 割資本主義尾巴
第42章 建設大寨縣
第43章 父親宣布退休
結語
自跋

作者簡介

王榮方,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及出版文學作品300餘萬字,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凝重歲月》,中篇小說集《綠憂紅悅》,長篇小說《黑市夫人》、《家園》、《花雨春秋》、《血薦李溝頭》(合著),《王榮方文集》(上中下三卷200萬字)。作品多次獲政府文學獎和省市徵文獎,2012年5月 獲首屆中國徐霞客遊記散文文學大獎。

後記

近30年來,我的300餘萬字的作品,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是很傳統的“爬格子”。我雖有電腦培訓的這證那證,但很少使用電腦,因為我只要一坐在鍵盤面前,腦子就會頓時“短路”,一個字也記不起來;在電腦面前最多看30分鐘,我就會兩眼淚漣漣,所以我與現代化的電腦“無緣”。
寫下《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的最後一個字,我抬起頭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習慣性地看了一眼寫字檯上的檯曆,是2012年10月23日。這一天,為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是秋季里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的第一天。我又習慣性地看了下手機上的時間:下午3時40分。
從2010年1月開始動筆,屈指算來,《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寫了近3年時間,可算是寫得比較慢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是業餘的,周一至周五要忙於工作,只能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有時連雙休日和節假日都不能用於寫作)進行寫作。二是往事不堪回首,在寫作過程中我常常情緒激動,有時哭,有時怒,有時既哭又笑……這些波動的情緒,常逼得我放下手中的筆。我寫得很累。
我感謝好友、文匯出版社編輯樂渭琦兄。在這3年中,他時刻關心著我的創作進度,時常打電話給我,給我以鼓勵、支持和必要的指導。若沒他的關心支持,這部書可能至今還不會殺青。
動筆寫這部書前,對於這部書採用什麼樣的結構和章法,我頗費思量。我琢磨再三,反覆斟酌,最終借鑑了史學著作的結構和章法:以“自序”作為全書的開篇,以“引言”為全書的導讀,以“敘事”作為全書的主體,以“結語”作為全書的收官,以“自跋”作為全書的殿後;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事件,然後採用“文史式”的寫法,具體“橫述”事件始末。
結構和章法確定後,我就開始匠心編排所要記述事件的順序,並以章的次第和章的標題,表明事件發生時間的先後,爬梳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這部書中記述了我記憶深刻的43件事。這43件事是我或親見或親歷或親為。當然,對一些事件發生的準確時間,或者是人名等,可能記憶有誤。同時,這43件事是發生在1966年至1976年這一非常時期,所以,無不刻上難以抹滅掉的時代烙印。
這部書的體裁是散文。全書用“章”來結構,這種看似小說的結構,又似史學著作的結構,是否恰當?我不知道。但我覺得,這種形式能儘可能地表達我所要表達的內容,書中記述的43件事,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緊密關聯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既是遞進關係,又是因果關係,有點情節性,也有點事件發展的內在邏輯性。
這部書的體裁是散文。散文有兩個基本特質:一是文學性。當然,散文的文學性有別於虛構類作品的文學性(虛構類作品的文學性,我認為,一是想像性,即作品本身具有的想像空間度和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度;二是虛構性,即作品營造的世界既源於客觀的世俗世界,又是對客觀的世俗世界的某種顛覆和反動;三是隱喻性,即隱藏在作品深處的某種忽隱忽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現實社會的某種有針對性的影射的東西),其文學性的要素主要是文采、史識(學識、見識)和思想。兩是寫實性。寫實,就是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實情。當然,散文的寫實,決不是對生活的機械臨摹,而是需要運用剪裁、取捨、提煉和象徵、比喻、擬人等方法,但運用這些方法,不能將其稱為“虛構”。實際上,這是散文作家真實生活感受之後,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上精心醞釀的藝術之晶體。散文應當是對絢麗的大地風物的描繪、生動的社會生活的抒寫、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與情感的記錄。那么,我這部書中的文學性有幾何?寫實性有幾許?我交給讀者評判。
2012年11月26日於江陰

序言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實質上寫的是1966年至1976年這一非常歷史時期的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一“三農問題”。至於讀者讀了該書後是怎么認為的,那是讀者自己的事。
1966年至1976年,年年有政治運動,一場運動還沒完新的運動又來了。這些政治運動的共同要求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人人過關。這些政治運動的共同特徵是:一刀切。一邊倒。折騰。為什麼會搞這么多的政治運動?因為不停地搞政治運動,是階級鬥爭思維的使然,是人民戰爭思維的使然,是革命黨思維的使然。為什麼要搞這么多的政治運動?因為不停地搞政治運動,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路徑選擇和手段選擇。那么,搞這么多政治運動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鞏固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有效地掌控和領導國家政權。
然而,這10年中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給農村、農業、農民帶來了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書中通過43件事的記述,已作了回答。如果在這篇自序中還要說的話,我就只能概括之:這10年,非但沒有解決好“三農問題”,反而使“三農問題”更複雜,更糟糕:農村舊貌難變,農業效益低下,農民不能溫飽。更甚的是,這10年的政治運動,給農村社會造成了難以治癒的最大隱痛:農村傳統文化的斷層和農民價值觀的扭曲毀棄。
我常想這樣一些問題: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老解放區農民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砸鍋賣鐵也要支援解放軍?1950年代初,農民很窮,為什麼會熱情高漲地捐糧捐物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980年代初期的短短三四年,為什麼就解決了建國後長時期無法解決的農民溫飽問題?進入21世紀後,農民群體性突發事件為什麼接連不斷?
答案就在於:土地。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老解放區農民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支援解放軍?因為作為革命黨的中共摸準了農民的心思,把準了農民的脈搏,實行了土地改革,使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同樣,剛執政的中共,在新解放區及時地實行了土地改革,使廣大的新解放區農民也成為了土地的主人,所以,他們積極熱情地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忠心地保家衛國。然而,在長達20多年的人民公社化時期,為什麼始終解決不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而在1980年代初期的短短三四年中,就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根本還在於土地。人民公社化時期,農民既沒土地的所有權,也沒土地的自主經營權,農民與土地無緣,不搭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雖不擁有土地,但農民可以自主地經營土地,種什麼,怎么種,怎么管,完全由農民做主。這樣,農民的積極性發揮出來了,地也種得好了,溫飽問題也就很快解決了。
那么,進入21世紀後,為什麼農民群體性事件接連不斷?根本仍在於土地。為了建設開發區,為了加快城鎮化,土地被低價徵用,農民住宅被低標準補償拆遷,千百萬農民失去了土地,他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據媒體披露,在一些所謂的新型農村社區里,竟然出現了“樓上養豬養雞,天然氣灶旁燒柴做飯”的荒唐景象。你說,把土地視為命根子的農民,在失去土地後,無地種,無工作,無社保,面臨著生存危機時,他們能不“造反”?能不“鬧事”?
“三農問題”,對中國而言,太重要了。要由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轉變為由國內消費、服務、創新拉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要點在“三農”。要在2020年左右使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在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關鍵在“三農”。要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長盛不衰,根本在“三農”。那么,中國“三農”的現狀怎樣?概括之:農村落後,農民貧困,農業脆弱。因此,要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精心設計和有效施行能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全新的土地改革制度。
中國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資本精英,一切有識之士,所有想對社會有擔當的人,應該而且必須多想想“三農問題”,務必處理好“三農問題”。
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對待農民的態度,則可考驗一個民族的良心。
最後,讓我引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的扉頁上援弓l的題詞,作為這篇自序的結束:
我已經說了,我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2012年11月6日於江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