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研究》是郭俊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對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實現的基本規律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研究,探討學生在參與大學治理過程中的基本關係和基本規律、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式,揭示學生參與大學治理與學生髮展及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成長: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研究
- 作者:郭俊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231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將焦點聚集在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上,對其運行的基本規律及在中國的實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闡述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性質、模式和實現機理,系統梳理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源流,並調查了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運行狀況,探究其困境與成因,最後探討了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權力實現的機遇、空間和路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第五章 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運行 |
第二章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合理性 | 第六章 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困境與成因 |
第三章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性質、模式和實現機理 | 第七章 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實現 |
第四章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源流 | 第八章 結語 |
創作背景
截至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正在快步邁向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生的構成、學習方式、求學目的都更加多元而複雜,大學生權利保障問題,也變得更為突出與嚴峻。大眾化時代,大學生被忽視或被限制的權利,到了普及化時代,將逐漸拓展並得到重視。也就是說,大學生除了享有公民權利、學習權利外,還應享有參與學校治理的權利和更多的選擇權,這是普及化時代大學生權利更為核心的部分。權利沒有權力保障,就容易落空,就容易受到侵犯。當代中國大學內部權力主體主要包含黨委權力(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委員會權力、教代會權力四種,學生權力長期被忽視和虛置。在對學生個體的認識上,許多高校管理者還不了解學生主體意識覺醒、權力意識增強的實際,適應不了從管理者向學生服務者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在事關學生重要權利的事情上缺少與學生的溝通、對話,無程式意識,漠視、反感甚至排斥學生要求參與高校治理的訴求。基於此,《成長: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一、學生參與分享大學治理的權力是學生髮展的內生需求,也是學生作為大學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必然要求,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實現程度與人才培養水平以及所在國家大學自治程度有較強的相關性,可有效促進大學育人職能的實現。學生參與既是大學人才培養和治理現代化的起點,也是大學人才培養和治理現代化的歸宿。
二、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來源於學生掌握的資源與動機。學生權力與教師權力、行政權力的關係因時因地不同而不斷發展變化,原因在於利益格局的變化。當代中國學生參與分享大學治理的權力,還會與學術權力形成功能耦合,產生“溢出效應”,有助於完善大學學術共同體的制度安排,破解中國大學治理困局。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的實現,受到大學內外因素的影響,與大學自治程度和學生掌握的資源、動機和參與能力相關。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強度應在一定閾值之內,不可不足,也不可超限。
三、當代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呈現出非制度化、非程式性、非規則化等機會主義特徵,困境出現有以下原因:現行的集權治理結構導致學生權力無生長空間;學生參與的權力強度不夠,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性缺失;行政化科層體系下學生組織功能的異化;學生權力缺少實現機制;學生權力實施的棄位等。
四、實現中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應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確立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的參與能力;第二,健全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設計與法律救濟,通過法規和大學章程的制定,解決中國大學的制度體系中學生權力制度性缺失的問題;第三,通過建立組織,改造組織,賦予組織資源,讓學生擁有權力;第四,在大學營造學生參與的文化氛圍;第五,建立學生權力實現的機制,包括組織內權力運行機制、學生骨幹選舉和退出機制、學生權力與學校其他權力的耦合機制、具體落實到學生個人的行為“激勵—效率機制”、學生權利救濟機制等。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成長: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研究》 | 2018年12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0886-1 |
作者簡介
郭俊,博士,高級經濟師,曾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育學院訪學,學術興趣集中在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和高等教育史學,研究領域主要是高等教育政策與大學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