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AS),簡稱“成都山地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發展而來,1966年2月改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實現中國科學院水利部雙重領導並採用現名。

該研究所以“認知山地科學規律,服務國家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其基本定位是以山地災害、山地環境和山區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研究領域,致力於為“增強我國防禦山地災害能力、保障山區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員166人、科技支撐人員78人);建設有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讀研究生206人(其中碩士生88人、博士生118人)、在站博士後1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AS
  • 簡稱:成都山地所
  • 成立時間:1965年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02)
  • 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號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
  • 所長鄧偉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5個(1個一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
  • 碩士點:7個(1個一級學科+6個二級學科)
  • 專職院士:1人(2014年底中科院院士數據)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交流合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於1963年2月責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協助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前身)在成都籌建地理機構,暫作為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並於1964年3月正式成立。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加強西南“三線”建設,國家科委於1965年1月批准將地理研究所的有關研究部門一分為二調整到成都與西南地理室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為加強業務領導,國家科委又於1966年2月決定將“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
1970年7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把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下放到四川省,定名為“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由四川省科技局領導。
1978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收回四川省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1987年10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將“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1989年8月,根據該所要求,決定對該所實行中國科學院和水利部的雙重領導,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在中國科學院的學科結構性調整和機制體制改革中,該研究所於1999年底被認定為資源環境基地型研究所。
2002年4月,該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
2006年初,該研究所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員166人、科技支撐人員78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0人。共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7人(其中3人同時入選四川省青年百人計畫);“西部之光”人才入選者70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6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7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下列各層次人員具體名單均參考自該研究所官網顯示信息,有所不全)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崔鵬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崔鵬、王根緒吳艷宏李愛農唐翔宇蘇立君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崔鵬、王根緒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主要有四個研究單元,還有四川省山區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綜合測試與模擬試驗中心兩大關鍵支撐平台。包括有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野外台站和其他5個所級野外觀測台站、與西南交通大學等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東川土石流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中國科學院鹽亭紫色土農業生態試驗站
所級野外觀測台站: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站、元謀幹熱河谷溝蝕崩塌觀測研究站、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申扎高寒草原與濕地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波密地質災害綜合觀測研究站
國家工程實驗室: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設施資源

  • 科研設備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建有一個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該中心是在該所綜合測試與模擬試驗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該所儀器設備的管理和維護、提高該所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據2016年3月該中心網站顯示信息,該中心擁有英國GDS土動三軸儀、XD-2X射線粉末衍射儀、日本HitachiS-3000N掃描電鏡、瑞典MALARAMAC/GPR地質雷達、四聯直剪儀、PhysicaMCR301流變儀、Mastersizer2000雷射粒度儀、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原子吸收儀、離子色譜儀、流動注射分析儀、有機碳測定儀(TOC)、熱質儀、1500壓力膜儀、電位滴定儀、紫外分光光度計、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等儀器設備79台(套),以及室內大型土石流、滑坡模擬實驗設備。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3月該研究所官網顯示信息,該研究所圖書館共有印刷型文獻27.00萬冊/張,其中包括中外文圖書3.65萬冊、中外文期刊1.31萬冊、科技資料2.92萬冊、地圖和航衛片15.12萬張、照片4.00萬張;該所還有可利用的中外全文和文摘各類資料庫達50多個,電子圖書11萬多冊,電子期刊3萬多份,學位論文90萬篇,外文專利4200萬條。

交流合作

2014年,該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發改委共建西藏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並先後與四川寶興縣、西南測繪導航基地、中鐵二院、高分四川中心等簽署合作協定,主動了解對方需求,推動科技成果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魯甸地震科技救災專家組順利完成對紅石岩堰塞湖、牛欄江堰塞湖等重點危險點的調查評估,依託中科院-新疆自治區“科洽會”平台,完成的新疆天山天池景區山地災害研究治理工作為天山申遺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2014年,全年辦理出訪115人次(含訪台26人次),接待來訪36人次,承辦“2014年度歐洲科技中國行暨歐盟科技走進中科院(成都)交流會”,積極向歐盟代表推介研究所科技創新成效及學科優勢。新簽署與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東京大學工學院、奧地利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3項國際合作協定,簽署《中國科學院-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科研儀器捐贈備忘錄》院級國際合作協定1項。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4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471項(包括新增項目168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2項(新增1項)、承擔課題12項(新增5項),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子課題1項,承擔部委行業專項8項(新增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36項(新增21項)、優秀青年基金1項(新增1項)、青年基金56項(新增30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5項,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課題3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7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177項(新增85項)。全年發表論文215篇,其中,SCI/SSCI檢索論文83篇、EI/ISTP22篇,CSCD110篇;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出版科技專著3部,科普譯著2部,科普專著1部;新獲得授權專利26項、軟體著作權17項,1項國際專利PCT申請獲得通過;5篇諮詢建議被中辦、國辦刊物採用。
2013年,該所在研項目453項(包括新增項目193項)。其中,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3項(新增2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課題2項,承擔部委行業專項項目及課題10項(新增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33項(新增1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專題5項(新增2項)、院重點部署項目課題3項、西藏區域創新集群重點任務2項(新增1項),主持院西部行動計畫項目2項、“百人計畫”項目3項(新增1項)、西部之光項目34項(新增9項);承擔國際合作重點項目7項(新增4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137項(新增67項)。全年發表論文249篇,其中,SCI收錄論文92篇、EI/ISTP56篇,CSCD101篇;出版專著1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雲南省交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新獲得授權專利27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8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26項;2篇諮詢建議被中辦採納(1篇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4篇被院省級採納。
2012年,該所共有在研項目305項(包括新增項目163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2項、承擔(或參加)課題3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承擔課題2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19項(新增2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4項(新增2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5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55項(新增32項)。全年共發表論文286篇,其中,SCI收錄論文76篇、EI/ISTP72篇,CSCD138篇,SCI+EI總數和SCI(1區、2區、3區)數量均實現翻番;出版專著2部;獲青海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新獲得授權專利22項(其中12項發明專利),獲得軟體著作權17項,2項國際發明專利進入美國專利局審查,1項國際發明專利通過PCT申請。

學術期刊

  • 《山地學報》
《山地學報》原名《山地研究》,1983年創刊,1998年改為現名,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主辦、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協辦,為山地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源刊,已入《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Info)數位化期刊群》、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併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中國期刊網》。刊物被國內地理科學、資源科學、農業科學等多種文摘類刊物收錄,已形成了以高中級山地研究學者為特色的讀者群體,曾獲全國、中國科學院、四川省、中國地理學會優秀科技期刊獎;2010年被美國《地質文獻預評資料庫》(GeoRefPreviewDatabase)收錄,2011年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China)收錄。刊物編輯部人員多次獲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期刊優秀編輯獎、四川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優秀編輯獎。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山地科學學報(英文版)》
《山地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簡稱JMS)是專門報導山地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全英文期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主辦,聯合國大學協辦,科學出版社出版,Springer海外獨家發行。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山地科學學報(英文版)》主要報導在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山地環境演變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論文,報導的主要內容包括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山地科學研究、山地環境演變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山地生態系統退化與修復,以土石流、滑坡、土壤侵蝕為重點的山地災害的動力過程及防治理論和技術,山區流域管理與開發治理,山區特色資源保護和開發,山區文化多樣性和民族經濟發展,山區少數民族問題與居民福利等。
  • 2004年創刊,2007年被SCI收錄,2007年起被收錄,是全世界專門關注山地研究並被SCI收錄的4種學術期刊之一。
  • 據2012年湯森路透期刊引證報告(JCR,2012),JMS最新SCI影響因子為1.0000。
  • 國際化的編委編輯隊伍和國際化的作者、審稿專家群體。編委會由來自5大洲2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著名科學家和學者組成。
  • 採用國際領先的ScholarOneManuscript線上稿件處理系統。
  • 被SpringerLink、CNKI全文資料庫和SCI、CSCD、GeoRef、GeoBase、OCLC、CSA、GoogleScholar、SCOPUS等索引和文摘資料庫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截至2014年,該所設有1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培養點,1個專業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博士後流動站:地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生態學
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岩土工程和土壤學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生態學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土壤學

教學建設

2014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206人(其中碩士生88人、博士生118人)、在站博士後11人。
2013年,該研究所在學研究生200人(其中碩士生97人、博士生100人、留學生3人)、在站博士後99人。
2012年,該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192人(其中碩士生96人、博士生96人)、在站博士後9人。
2008年,該研究所研究生韋傑同學獲“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學金”;劉晶晶同學獲“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劉永齡優秀獎學金”;范樹陽、范小杉、蘇正安、韋傑和張軍彥等5位同學獲“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學金”。

文化傳統

文化標識

  • 所徽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徽整體呈園形,園潤而又有親和力。中間構圖由"Mountain"的首字母"M"變形而成,似"山"形,既是意義上的"山地",又形似"山地","M"的延長部分代表平原,巧妙地表現了山地與平原、高地與低地的構架特徵,以及研究所致力于山地災害、山地環境與山區發展研究的事業主體。所用綠色象徵自然、生態、環保;外環由形似"日"、"月"的圖形符號構成,亦是字母"I"的巧妙變形,與中間象徵山川的"M"共同組成研究所的識別符號。日月山川交相輝映,既寓意地域上的廣袤,又喻指成都山地所事業的永恆、研究領域的寬闊,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特質。所用藍色象徵科學、創新。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文化活動

該研究所會定期在所內舉辦各類活動,例如職工運動會、研究生運動會、藝術沙龍、野外踏青等活動。
2015年9月25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舉辦了以“為祖國華誕放歌、為山地騰飛添彩”為主題的迎新生聯歡會,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部教育幹部與在所全體研究生共同參加了聯歡會,聯歡會後,還結合研究生支部活動,開展了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黨建知識”主題猜燈謎活動,燈謎包括了“三嚴三實”、“抗戰勝利70周年”、“特色研究所建設知識”、“黨史知識”四個單元。此次活動由研究生部組織,研究生自行策劃完成,節目精彩紛呈,安排有序,展現了山地學子多才多藝、團結協作和富有創造力的特點,展現了山地學子們朝氣蓬勃的青春風采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現任領導

所長:鄧偉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紀委書記:羅曉梅
副所長:崔鵬
副所長:文安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