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兒童的保護與發展》是2012年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公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都兒童的保護與發展
- 發布時間:(2012年1月
- 發布單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 前言:成都有常住人口1404.8萬人
前言,權益保障,健康保健,兒童教育,特殊保護,兒童福利,結束語,
前言
成都有常住人口1404.8萬人,其中18歲以下兒童有206.6萬人,約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4.7%。今天的兒童是未來成都現代化建設的主人,培養體魄強壯、人格健全、知能並重的下一代是提高人口素質、建設千秋大業的基礎。我市各級人民政府一向以認真和負責的態度,貫徹《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在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中,高度關心和重視城鄉兒童狀況的改善,不斷採取措施縮小兒童生存、發展的區域差距,保護兒童權利,保障兒童福利水平,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和整體素質。同時在全社會倡導樹立兒童優先的公民意識,為兒童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環境。近十年來,我市促進兒童健康成長、不斷改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基本狀況,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為使全市民眾更為全面地了解成都兒童狀況,了解各級人民政府和全社會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兒童發展方面還存在尚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公布如下。
權益保障
市政府積極推動兒童工作進一步走向社會化、科學化、法制化軌道,繼2000年《九十年代成都兒童發展規劃綱要》順利達標以後,2001年,市政府根據成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籌安排,正式頒布了《成都兒童發展規劃(2001年至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以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姿態,結合成都實際,確定了到2010年兒童健康、教育、福利、社會環境、法律保護五個發展領域及各領域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全市19個區(市)縣都依據《規劃》,制定了本地區執行目標,全市範圍內實現《規劃》的措施和工作是紮實而有效的。
政策保護。成都多年來致力於通過地方性立法來保護兒童的合法利益,進而使兒童權益的保護法制化、規範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成都先後出台了《成都市未成年人安全保護條例》、《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主要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民辦學校管理扶持工作意見》、《成都市預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輟學辦法》、《關於進一步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保障母嬰安全的實施意見》、《成都市社區婦幼保健工作實施意見(試行)》、《成都市出生缺陷干預工作(2006—2010年)規劃》等地方性法規、規章、政策,對兒童的生命權、生存與發展、基本健康和保健、家庭環境和替代性照料、教育和文化活動以及殘疾兒童的特殊保護等均有規定,使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框架和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完善、行之有效。
組織保障。為了切實保護兒童權益,成都的立法、司法、政府等國家機關都建立了相應的機制,以監督、促進和實施保護兒童工作,保證兒童事業健康發展。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負責婦女兒童權益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和執法監督檢查,委員會內設立了婦女、兒童專門小組,配有專職人員。市政協設有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其職責之一是監督和促進有關兒童、青年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實施,並就這方面的問題和情況向國家機關的立法、行政部門提出建議。成都市人民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成都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是市政府促進兒童權益保護的重要機構,兩個委員會都由市政府副市長擔任主任,由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負責人組成,負責協調和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協調和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執行《規劃》,為兒童辦實事。各區(市)縣組建了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組織並指導當地的兒童權益保護工作。共青團、婦聯等民眾性團體和組織也承擔了大量保障兒童事業發展任務。
司法保護。成都在司法程式中十分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並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充分考慮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尊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成都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對審前羈押的未成年人,採取與羈押的成年人分別看管的辦法,對經人民法院判決服刑的未成年人,也採取與服刑的成年人分別關押、管理的辦法。法院對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對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決前,新聞報導、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在社區,採取教育、感化等多種方法開展青少年社區幫教工作,利用結對子、交心談心等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開展個別重點教育,鞏固監所改造成果,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情況的發生。目前全市法院有青少年法庭21個,青少年法律援助機構21個。截至2010年底,共有6552名未成年人獲得法律援助。
健康保健
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兒童的健康和保健,為保護兒童的生命和健康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成效明顯。
強化出生缺陷干預。從2006年起,政府主導全面開展出生缺陷干預,全市建立起了政策干預、知識干預、技術干預和信息交流為一體的整體聯動干預機制,大力推行以知識干預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為重點的干預措施,對新婚夫婦開展民政婚姻登記、優生健康檢查、優生諮詢指導“一條龍”服務,實施免費婚檢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對經醫學鑑定為病殘兒童符合再生育政策的父母實行專家“一對一”免費優生諮詢全覆蓋。截至2010年底,出生缺陷預防知識民眾知曉率城區、農村分別達92%、86%,婚前醫學檢查率達76.69%,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率達76.79%,累計發放葉酸片近38萬人份,待孕婦女葉酸片登記發放率達98.7%,病殘兒童醫學鑑定符合照顧再生育家庭專家“一對一”免費優生遺傳諮詢全覆蓋。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減少出生缺陷問題的發生。
加強兒童醫療保健。全市以鄉鎮公立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以婦幼保健機構為核心,依託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了市、區(市)縣、鄉鎮三級婦幼保健網路體系,向廣大兒童提供衛生保健和計畫免疫服務。在統籌城鄉發展、實施災後重建工作中,通過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提高農村兒童的醫療保健水平,恢復重建了152個鄉鎮衛生院。全市現有公立醫院250個,婦幼保健機構20個。2000年到2010年,全市共投入3.75億元,強化鄉鎮衛生院、縣、市的婦幼保健系統建設,使全市婦幼保健環境和條件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極大地滿足市民婦幼醫療保健服務需要。同時,市、縣兩級政府建立了“母嬰安康項目”、“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等專項資金,保障各項婦幼衛生工作的開展。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兒童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據全市婦幼衛生監測顯示,成都的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00年的17.60%。、22.3%。下降到2010年的6.01%。、7.96%。,低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從2000年的82.10%提高到2010年的95.25%。2010年,成都常住人口出生率為6.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94%。,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95,略高於正常值域上限。
預防兒童傳染病。成都自1978年實行免費對兒童進行接種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脊髓灰質炎等6種疫苗工作,為兒童提供有關疾病的免疫預防。2000年,全市實現普及兒童6種傳染病免疫目標,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實現計畫免疫各種疫苗接種率90%以上;自2008年開始擴大疫苗接種,將A肝、流腦等15種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計畫,對適齡兒童進行常規接種,到2010年,全市卡介苗、百白破、B肝、脊髓灰質炎、麻疹5種疫苗接種率達到97%,其他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均在90%以上。計畫免疫工作的普及有效預防了兒童傳染病,兒童傳染病大幅度下降,同時也降低了相應傳染病的死亡率。據全市常規疫情報告資料:2010年麻疹發病39例,百日咳發病1例,無白喉、脊髓灰質炎發生;流腦疫苗、乙腦疫苗、A肝疫苗在全市範圍對適齡兒童實現普及接種。
重視兒童營養和食品安全。成都不斷改善兒童的營養保健狀況,採取多種醫療保健措施,促進母乳餵養、最佳化兒童膳食結構,2010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0-6個月內嬰兒母乳餵養率達到88.51%;全市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從2000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1.11%,兒童營養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成都市把加強對母乳代用品、兒童食品的日常監管、嚴格市場準入、打擊制假售假違法行為作為食品監管的重點內容,從產品原料採購、生產過程控制到產品的出廠檢驗全面實施重點監管,使我市兒童相關產品質量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努力保障兒童食品安全。
推行兒童住院大病保險。全市在2005年8月推廣實行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互助金制度,成為全國第三個實施少兒住院醫療互助金的城市。2007年1月,在不提高城鎮兒童繳費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政府投入,籌資標準從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20元,醫療待遇按成年人200元籌資標準執行。2008年兒童籌資水平進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220元。截至2010年,全市城鄉參保兒童達175.89萬人,其中屬民政、殘聯資助和計生三結合幫扶對象的33.15萬名少兒參保給予全額資助,全市參保率達100%。享受住院實際報銷和特殊疾病門診費用的兒童為18.47萬人次,保證了貧困家庭兒童能夠及時看病就醫。
兒童教育
市政府一直把兒童教育置於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優先地位,將均衡發展義務教育作為提升城鄉兒童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大力推進。在全市各級人民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成都兒童教育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發展均衡教育。市政府打破城鄉分割局面,全面最佳化全域成都中、國小布局,實施教育資源與教育需求統籌,設施裝備、資金投入、教師配備、教育質量評估等城鄉一體化,積極推進全市教育現代化。2004年至2007年,一次性籌集建設資金10億元,高標準新建和改擴建了410所學校,覆蓋全市96%的鄉鎮;近三年,全市投入7.2億元,完成了193所薄弱學校校舍改造、技術裝備配備工作;2009年災後重建的169所中國小校如期交付使用,建設面積152.8萬平方米,就讀於板房學校的17萬餘名學生全部回到永久性校舍學習,災區基本實現辦學條件現代化;實施校舍安全工程總體規劃項目共1803個,已完成1460個項目,涉及595所學校。全市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並提前一年達到國家基準定額標準。2009年,全市國小、國中生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902元和1351元。到2010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約125.75億元(其中,農村教育投入71.33億元),較2000年的22.5億元增加4.59倍。
夯實學前教育。成都市各級人民政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多渠道地發展幼兒教育,形成了以公辦幼稚園為示範,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一起辦幼稚園的格局。截至2010年,全市共建幼稚園1724所,在園幼兒32.6萬人,3-5周歲兒童入園率達96.5%。
實施素質教育。成都市政府堅持以全面提高兒童綜合素質為目標,注重兒童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促進他們在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部門採取綜合措施,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整頓、規範學校學科培訓和競賽,規範辦學行為;努力消除義務教育60人以上大班,啟動小班化試點工作,深化課程改革,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益,加大信息化、互動式、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和綜合素質評估;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實施省級及以上示範性普通高中指標到校生制度,國中畢業生憑國中畢業成績或畢業證免試升入中職類學校,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次作為學生過程性評價、成長性評價及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重要指標;科學制定遠郊、近郊和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計畫,切實縮小區域教育質量差異。1996年,按中國現行測定普及國小義務教育的標準,全市基本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200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0年,全市國小入學率100%、國小升學率105.1%、輟學率0.05%、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5.16%、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99.77%、國中輟學率0.28%。女童教育得到平等對待,男女兒童入學率差距逐年縮小,2010年全市女童國小、國中、高中入學率分別是99.97 %、99.7%、91.3 %,男女性別差僅為2.87%。
重視藝體美素質培養。現代素質教育強調以德育人,以美陶冶人的性情,豐富孩子的心靈,由此充實兒童的精神世界。成都實施素質教育中重視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學校深入開展“陽光體育”活動、“三創兩育”活動、“國學經典誦讀”、《成都故事·百家談》公益講座活動等,開展文藝表演、電影放映進校園活動,每年在鄉鎮、村國小、幼稚園等地完成木偶、皮影等演出1000場,電影放映1000場,約100萬名少年兒童觀眾受益,豐富了孩子們的文化生活,由此而起到培養少年兒童高尚審美情趣和豁達情操的作用。全市少年宮、少兒藝術學校等各類校外活動機構開發出少兒舞蹈、鋼琴、美術、書法、聲樂、小主持人、跆拳道、武術、桌球等20多個藝體美培訓種類。2001年以來,約400萬名少年兒童參加了培訓。全市還組織舉辦少兒藝體美活動,為孩子們提供藝術展示平台,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到2010年,全市少年兒童獲得全國、省、市舉辦的音、體、美等競賽獎項約10.3萬人次。
救助失學兒童。各級人民政府把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就學納入扶貧計畫,以“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目標,不斷完善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機制健全、多元混合的教育資助體系,始終保證教育資助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重不漏滿覆蓋”。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積極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畫”、“殘疾人自強助學”、“金鳳凰工程”、“圓夢工程”、“宏志班”、“金秋工程”等項目,通過“百萬愛心行動”、“1(家)+1助學行動”等活動,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設立助學金。全市的救助失學兒童工作有序開展,從2004年開始,農民工子女上學納入城鎮學校體系;2005年,將貧困家庭學生納入社會救助體系,中小學生健康納入醫療保障體系,同時將農村留守子女納入教育服務體系。在我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約26.9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3.19%。其中:農村進城務工勞動者子女約有19.4萬人,分別在613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民辦學校就讀,保證了每一位兒童不因家庭貧困、不因戶籍身份失學。2010年,全市基礎教育各項資助約8億元,資助學生135萬人次,受助學生每年平均接受資助593元。2010年,我市兒童輟學率為0.05 %,流失率為0.01%。
開展親職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都與家長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密切關聯,因此,為家長提供系統、科學的親職教育知識至關重要。2003年,市婦聯、市教育局聯合組建了成都市親職教育指導中心,發揮專家、教師、老幹部、老模範和家庭志願者等的作用,通過在學校創建家長學校、在社區舉辦母親課堂、開通家長諮詢熱線、在傳媒創建“教子有方”專欄、每月在成都圖書館舉辦“父母大課堂”公益講座等推廣方式,以固定講座、流動講席、巡迴報告會、親子面對面等多種形式,廣泛傳播親職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更新親職教育理念,掌握科學教子方法,提高教養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全市公辦中國小、幼稚園家長學校建有率達99.8%;1100個社區建有親職教育站(點、母親課堂),建立率達90%;2001年至2010年,共舉辦各類親職教育講座11616場,這些傳播活動吸引了大批家長聽眾,使百萬家長受益,達到了為兒童健康成長培養合格家長的目的。
做好特殊教育。市政府將殘疾兒童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統一安排,對殘疾兒童教育的職責、特點、發展方針、辦學渠道、教育方式等做了特殊規定,通過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的方式,保障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全部接受義務教育。到2010年底,全市殘疾人特殊教育學校已達18所,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46個,在校生總數(含隨班就讀學生)達4319人。
特殊保護
重視殘疾兒童保護。成都高度重視殘疾兒童特殊保護,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作為代表、服務和統籌殘疾人事業的管理機構,對本地包括殘疾兒童在內的殘疾人實施服務和管理,努力為殘疾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據市殘聯基礎信息平台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市0—18歲殘疾兒童數為1421人。為了促進兒童的殘疾預防與康復,成都市相關部門大力推行強化計畫免疫、進一步治理地方病、改水改廁控制環境污染等措施,控制出生缺陷,改善殘疾兒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成都市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康復中心專門為0—6周歲腦癱、聽障、言語、智力、孤獨、殘疾兒童提供評估、學前教育康復等服務,先後實施了“聽力助殘”、“聆聽奧運·啟聰行動”、聾兒“人工耳蝸”手術、 “聆聽和諧健康工程”、“心連心救助健康工程”、智力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農村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介入治療等項目,投入資金202.2萬元,為753名聾兒、先心病患兒進行康復性治療和訓練。在全社會的關心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康復得到了許多實際幫助,康復率從200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78.74%。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隨著我市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或居住,隨即帶來了被外出務工父母留在原籍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截至2010年底,我市有農村留守兒童4.5萬餘名。市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城鄉兒童共享平等的生存、發展權益,積極從政策、資金以及社會發動等方面,推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成辦發〔2006〕76號),確定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保護權益的三大目標,建立了市級相關部門和市、縣、鄉三級政府責任體系,在鎮、村搭建社會服務工作平台,將促進留守兒童的保護和發展納入了政府民生目標。團市委、市婦聯等群團組織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帶來的心理失衡等問題,開展愛心志願者服務,在留守兒童較多的村建“寸草心”家園,組建當地“愛心媽媽”服務隊180多支,志願者達1200餘人,先後為數萬名農村兒童提供了心理撫慰關懷和學習輔導、興趣培養、親職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教育等服務。已在都江堰市、龍泉驛區、青白江區、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區(市)縣共建150個“寸草心”家園,作為農村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長期開展活動。
兒童福利
成都的兒童福利工作是兒童工作的特殊組成部分,政府各級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實施。監護養育兒童的兒童福利機構和其他社會福利機構兒童養育的經費和工作經費以財政撥款為主,集體集資、發行福利彩票和社會捐助為輔。2001年以來,市財政用於福利院兒童養育費用2752萬元,專門用於改善兒童福利院辦院條件的投入達3639萬元,社會捐贈1849萬元,保證了收養的孤殘兒童生活的基本需要。
監護養育。國家和集體舉辦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負責對在天災和不可預測事故中失去雙親的孤兒、因身患難以完全康復的智殘、肢殘等重殘或因嚴重疾病而被父母遺棄的兒童實行集中監護養育,也採取了部分由國家提供供養費,分散在社區民眾家中寄養的方式進行監護養育,直到他們長大成人。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痴呆和重殘孤兒實行國家終身供養。截至2010年底,由市政府投資建立的兒童福利院2所,監護養育孤兒和被遺棄的病殘兒童2546人 。此外,部分區(市)縣還興辦了孤兒學校、康復中心、弱智兒童培訓班、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康復中心、社區康復站等。社會個人或組織還興辦社會福利機構33家,使這批需要特殊保護和特殊關愛的兒童重新得到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懷,得以健康成長。
實行“養、治、教、康”相結合。兒童福利院、SOS兒童村對監護養育的兒童重養、重治、重教、重康,一批羸弱無助的孤兒和被遺棄的病殘兒童在福利院得到精心照料和養育。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市57名孩子失去父母成為孤兒,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熱忱關心和幫助下,願意集中供養的都先後被安置在兒童福利院,生活和學習費用大都由國家負擔。自兒童福利院、SOS兒童村建成以來,已有81名孤兒在這裡長大成人後走上了社會。兒童福利院十分重視對身患重病或有嚴重先天性殘疾兒童的醫療和康復,擁有較先進醫療設施,有一支熱愛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的專業人員,能滿足兒童的基本醫療需求。對重度病殘兒童,兒童福利院將其送往所在地區醫院進行治療,使病殘兒童最大程度地得到救治。截至2010年,全市各類兒童福利院、孤兒院(所)共收養孤兒、殘疾兒童2630名,使他們得以共享大家庭的溫暖。
民眾性助孤活動不斷擴大。政府倡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和幫助孤兒健康成長。近年來,民眾性助孤活動日益深入,湧現出一批助養人志願隊伍和助養人隊伍,政府倡導的“好心人抱一抱孤兒”、“為孤殘兒童獻愛心、送健康”、“援助孤兒大行動”、“愛心同盟”等活動,均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回響。在這些活動中,許許多多家庭或在節假日或在平時紛紛將兒童福利院的兒童接到自己家中,生活在SOS兒童村的孤兒平均每人有2—4位助養人,使他們能享受到親人一樣的溫暖和愛撫。
廣泛開展兒童慈善救助。成都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賑災濟民、扶弱濟困的傳統美德,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救助精神,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全市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機構健全。全市民眾關心人道救助、慈善事業,積極為孤殘兒童養育、救治和教育捐款捐物,通過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參與到兒童慈善救助中。從2001年至2010年,成都市紅十字會系統共爭取各界援助款物24.17億元,成都市慈善總會共募集社會捐助59780.34萬元。近年來,成都市紅十字會匯聚社會各界愛心,援建學校、衛生院(站)、農民新村近400個災後重建民生項目,其中中國小校83所,衛生院(站)113個。還通過“紅標·成都”——備災、濟困、扶弱、助醫、助學、助老、助殘七大救助行動,開展衛生救護知識進校園和“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學急救活動,普及成都中小學生和家長急救知識與技能459萬人,援助邊緣地區紅十字書庫近100個,救助貧困家庭白內障患者、先心病患兒、白血病患兒、齶裂兒童等1341人。2006年以來,市慈善總會開展了“陽光育苗工程”,共對10156名低保戶家庭在校生實施生活救濟,保證他們吃飽穿暖,健康成長。成都市兒童福利院、SOS兒童村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2329萬元和512萬元的物品,全部用於改善辦院條件和貼補孤殘兒童養育開支。
結束語
成都在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市政府也清醒地看到,由於成都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進程中,改革將更加深入,發展將更加快速,城市與農村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各種矛盾也會逐漸顯現,兒童工作不少方面還需要繼續改善。比如:由於環境污染、母嬰傳播感染性疾病等因素影響,兒童出生缺陷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病殘兒童的矯正與康復治療還需強化;兒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親職教育三位一體的體系亟待完善等等。兒童成長需要特殊呵護,兒童發展需要全社會協同促進。隨著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斷解決兒童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改善城鄉兒童健康、教育狀況仍然是各級人民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成都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為之不懈努力,與全市人民一道,在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目標定位下,共同推進成都兒童事業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