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成語故事/學生悅讀文庫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175頁
- 開本:16
- 作者:學生悅讀文庫編寫組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2675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固若金湯》;《急功近利》;《家無長物》;《開誠布公》;《馬首是瞻》;《沐猴而冠》;《氣壯山河》;《前倨後恭》;《韋編三絕》;《望塵而拜》……《成語故事》(作者學生悅讀文庫編寫組)精心選編的成語故事,裡面有權威翔實、嫻熟流暢的文字敘述,讓學生對每一則成語形成直觀全面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成語的興趣。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思想品德
賓至如歸
杯弓蛇影
不欺暗室
車水馬龍
固若金湯
劃粥割齏
急功近利
家無長物
開誠布公
馬首是瞻
沐猴而冠
氣壯山河
前倨後恭
韋編三絕
望塵而拜
笑裡藏刀
一諾千金
一意孤行
指鹿為馬
眾志成城
第二章 為人處世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暗度陳倉
抱薪救火
倒屣相迎
東施效顰
赴湯蹈火
過河拆橋
涸轍之鮒
老馬識途
毛遂自薦
破鏡重圓
奇貨可居
千金買鄰
三人成虎
兔死狗烹
休戚相關
因禍得福
越俎代庖
竹頭木屑
第三章 品德意志
背水一戰
從善如流
大器晚成
爾虞我詐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高枕無憂
河東獅吼
哭竹生筍
鄰女窺牆
明珠暗投
破釜沉舟
錢可通神
如坐針氈
捨本逐末
四面楚歌
完璧歸趙
網開三面
因噎廢食
一筆勾銷
中流砥柱
第四章 勤學好問
百步穿楊
閉門思過
標新立異
不遺餘力
程門立雪
乘風破浪
道聽途說
東山再起
刮目相看
洛陽紙貴
名落孫山
目不識丁
嘔心瀝血
庖丁解牛
痛定思痛
五十步笑百步
小時了了
偃旗息鼓
一鳴驚人
賓至如歸
杯弓蛇影
不欺暗室
車水馬龍
固若金湯
劃粥割齏
急功近利
家無長物
開誠布公
馬首是瞻
沐猴而冠
氣壯山河
前倨後恭
韋編三絕
望塵而拜
笑裡藏刀
一諾千金
一意孤行
指鹿為馬
眾志成城
第二章 為人處世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暗度陳倉
抱薪救火
倒屣相迎
東施效顰
赴湯蹈火
過河拆橋
涸轍之鮒
老馬識途
毛遂自薦
破鏡重圓
奇貨可居
千金買鄰
三人成虎
兔死狗烹
休戚相關
因禍得福
越俎代庖
竹頭木屑
第三章 品德意志
背水一戰
從善如流
大器晚成
爾虞我詐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高枕無憂
河東獅吼
哭竹生筍
鄰女窺牆
明珠暗投
破釜沉舟
錢可通神
如坐針氈
捨本逐末
四面楚歌
完璧歸趙
網開三面
因噎廢食
一筆勾銷
中流砥柱
第四章 勤學好問
百步穿楊
閉門思過
標新立異
不遺餘力
程門立雪
乘風破浪
道聽途說
東山再起
刮目相看
洛陽紙貴
名落孫山
目不識丁
嘔心瀝血
庖丁解牛
痛定思痛
五十步笑百步
小時了了
偃旗息鼓
一鳴驚人
文摘
比喻急於求成,貪圖眼前利益。功:成功。近:眼前的。出自西漢《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於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遊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裡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後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後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意見,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痛,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剷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畫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倖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麼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人才是仁人,急功近利者為小人。做事情急於求成,只注重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沒有合理的規劃和長遠的打算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所以,小人也許可能得志於一時,但絕對不可能大行其道。
家無長物,家裡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做官清廉或者生活清苦。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對日:‘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三國時出現了不少為官清正、處事淡泊的名士,王恭就是這樣一位。王恭,字禮言,江蘇太倉人,曾經擔任過丹陽尹、中書令、太子詹等職。王恭為官多年,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活上非常簡樸,他曾經說過:“我這個人,‘做人無長物’。”說起來,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有一次,王恭隨父親——光祿大夫王蘊從會稽(今浙江紹興)到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會稽是一個盛產竹子的地方,竹製品價格較便宜,於是,王恭買了一張竹蓆帶回家。
一天,王恭的朋友王大去看望他,兩人坐在王恭新買的竹蓆上聊天。王大見這張六尺來長的竹蓆手工精緻,式樣新穎,非常喜歡。他是個坦率的人,就直截了當地對王恭說:“您剛從東邊回來,想必這樣的蓆子有很多,您能不能給我一張呢?”王恭當時沒有說話,王大回家之後,王恭就命人將自己坐的那張新蓆子給王大送去了。這樣一來,王恭就沒有多餘的竹蓆了,他只好每天坐在一張草墊子上吃飯、讀書。後來,王大聽說王恭每天都坐在草墊子上,很吃驚,他對王恭說:“我以為您有很多的竹蓆,才求您給我一張,沒想到卻是這樣……”王恭笑著答道:“您對我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我這個人在生活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王大聽後,對王恭更加敬佩了。P24-26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於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遊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裡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後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後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意見,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痛,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剷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畫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倖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麼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人才是仁人,急功近利者為小人。做事情急於求成,只注重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沒有合理的規劃和長遠的打算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所以,小人也許可能得志於一時,但絕對不可能大行其道。
家無長物,家裡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做官清廉或者生活清苦。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對日:‘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三國時出現了不少為官清正、處事淡泊的名士,王恭就是這樣一位。王恭,字禮言,江蘇太倉人,曾經擔任過丹陽尹、中書令、太子詹等職。王恭為官多年,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活上非常簡樸,他曾經說過:“我這個人,‘做人無長物’。”說起來,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有一次,王恭隨父親——光祿大夫王蘊從會稽(今浙江紹興)到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會稽是一個盛產竹子的地方,竹製品價格較便宜,於是,王恭買了一張竹蓆帶回家。
一天,王恭的朋友王大去看望他,兩人坐在王恭新買的竹蓆上聊天。王大見這張六尺來長的竹蓆手工精緻,式樣新穎,非常喜歡。他是個坦率的人,就直截了當地對王恭說:“您剛從東邊回來,想必這樣的蓆子有很多,您能不能給我一張呢?”王恭當時沒有說話,王大回家之後,王恭就命人將自己坐的那張新蓆子給王大送去了。這樣一來,王恭就沒有多餘的竹蓆了,他只好每天坐在一張草墊子上吃飯、讀書。後來,王大聽說王恭每天都坐在草墊子上,很吃驚,他對王恭說:“我以為您有很多的竹蓆,才求您給我一張,沒想到卻是這樣……”王恭笑著答道:“您對我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我這個人在生活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王大聽後,對王恭更加敬佩了。P24-26
序言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變遷和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不斷創造出異彩紛呈的文化和藝術。成語,無疑是光彩奪目的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亮麗的珍珠。成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語言精華。它具有淵源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成語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社會、人文等眾多領域透過成語文化可以了解中國至今幾千年社會歷史發展的概貌,可以給我們許多歷史的思考和啟迪。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相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相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